碳政治——危机后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机遇与考验


 

    背景: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如火如荼

    碳政治:中国的战略抉择

    所谓“碳政治”,又可以称之为“气候政治”,就是指各国围绕温室气体排放问题所形成的国际政治,而国际上关于温室气体排放又按照二氧化碳来计算,故称之为“碳政治”。

    无论哥本哈根会议的结果如何,“碳政治”将会成为未来20年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主题。这就需要我们未雨绸缪,积极主动地制定一套国家发展战略,不仅积极回应国际碳政治,更要在未来的国际谈判中,形成一整套话语策略,致力于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和政治秩序。

    首先,金融危机使得国际金融秩序面临重构的可能。

    其次,“碳”不仅是政治,更是经济问题。

    1、减排是大趋势,整个人类社会的大趋势,无法被左右的大趋势,因此是全球层面的政治问题,而且逐渐成为核心的国际政治问题;

    2、对于发达国家,已经工业化过了,或者说已经过了碳排放的峰值,所以是绝对量的减排;

    3、而发展中国家正处在工业化过程中,尚未达到碳排放的峰值,所以是相对量减排。比如,中国的单位GDP的减排指标;

    4、减排意味着资金的投入、科技的进步等等,所以对世界各国来讲,不仅是考验,也是机遇。就像近三十多年信息技术革命之于美国的重大机遇一样,减排是“又一次的新技术革命浪潮”——技术的领先也就意味着市场的占有,而资金的投入意味着技术的创新,如是而已。

    再次,以中美两国为首,世界上的大国们纷纷将发展节能减排、新能源作为摆脱金融危机的重大机遇,也更将减排上升到“世界产业技术革命的新趋势”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地位来看待。

    总之,哥本哈根大会争夺的话语权,不仅仅是在减排上话语权,甚至可以说是基于碳政治的基础上,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话语权。世界各国、各利益集团之所以争夺如此激烈,自然可以理解了。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方面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我们在11月26日作出单位GDP相对减排40-45%的承诺,显示我们作为一个大国的气度和对待责任的态度。——这同时也意味着巨大的市场机遇之于中国!

    另一方面,我们正处于工业化的最关键阶段,广大的中西部还正处于工业化的中前期过程中,甚至我们还有几千万农民兄弟没有摆脱温饱和贫困。所以,不管是现实,还是根据《京都议定书》的框架,我们都应该不承担绝对减排量、以及减排的强制国际义务。

    在这双重因素的作用下,中国的决策和立场,如何有助于建设一个更为公平合理的、有助于解决人类共同问题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也就是说,在考虑国家利益和国家发展战略的前提下,利用国际关系和碳减排话语权等手段,如何才能实现重构一个平衡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是对当今中国政府重大的机遇和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