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品、劳务(技术)差价流通定律


 

物品、劳务(技术)差价流通定律
 
(戚华建)
 
 
物品(G)等从位置A经济流通到位置B,必然位置B的物品(G)的价格要大于位置A;物品等从低价位位置向高价位位置作经济流通。位置B与位置A没有差价,即物品(G)的在位置A的价格P1等于物品(G)的在位置B的价格P2,(P1=P2),那么,物品(G)不会从位置A经济流通到位置B。
 
——上述就是物品、劳务(技术)差价流通定律。
 
物品、劳务(技术)差价流通定律指出,物品等在经济流通领域流通减缓或停滞,产生所谓的“产能过剩”或由此引起的一系列经济问题(危机等),不是由于社会制度的原因造成的,而实际上是由于经济流通领域——位置A到位置B之间没有了差价——的原因造成的。这也就是说,人类经济社会的所有问题实际上是由于“物品等在经济流通领域流通减缓或停滞”造成的,也就是由于经济流通领域“位置A到位置B之间没有差价”的原因造成的。
 
(与其他位置不再存在“差价”的价格,我把它称为——终端价格。进入消费的价格一般都是——终端价格。以后经济学的很多课题,应该是去研究“终端价格”)
 
在经济实践中,人类社会对付上述“由于经济流通领域位置A到位置B之间没有差价”采取的实际解决方法只能是——让“位置A到位置B之间”重新建立——差价,除此之外是没有办法的。
 
让“位置A到位置B之间”重新建立——差价,我们也只能是采取如下几种方法:
 
1、让经济体自己恢复“差价”。就是说,在位置A让经济体自己提高生产效益(使用新技术、新能源等),降低物品等的成本或开发新产品等,使重新生产出的物品等的价格P小于价格P1或使位置B还没有出现新产品的价格,从而达到——重新建立差价——让物品等重新作经济流通。
 
2、使用所谓的“货币政策”,用发行纸币的方法来“刺激”位置B的价格,让位置B的物品等由于纸币的发放而涨价,从而达到——使“位置A到位置B之间”重新建立差价,让物品等重新作经济流通。
 
3、方法1与方法2并用。
 
我们可以看到,目前世界上采取的就是这几种方法。
 
接下来,我们可以分析,上述3方法,哪一种对社会交换最公平和对资源的利用最优。
 
显然,我们看到方法1对社会交换最公平和对资源的利用最优。
 
因为,当物品等在位置A到位置B之间没有了差价,即就是P1=P2时,设在位置A出卖劳务(假设是生产一台电视机G)的工人得到的工资是P1,那么,设工人拿着P1,在位置B卖到的电视机G,价格是P2,因为P1=P2,所以工人生产电视机G付出的劳务价——刚好——又买回来一台电视机G。——这样,工人付出的劳务一点都没有被他人“剥削”走,相反还赚了——资本家——的利息。(当然,资本家亏利息的时间是不会很长的)
 
所以,在由方法1自己支配的经济流通中,大家的交换是趋向公平的;显然,资源的利用也是趋向最优的。
 
如果我们采取方法2,那么我们显然可以看到,这种方法是——很不公平的。因为纸币0价值,又纸币可以购买物品等,所以——有权无偿——得到纸币的人就占了便宜,这给社会造成了——交换——的不公平。再说,由于——无财产抵押——纸币的流通增加从而使物价上涨,使位置B的物品G的价格P2远远大于位置A的当时的(劳务)价格P1,从而使位置A的劳工的劳务P1贬值,是本来P1可以购买一台电视机G的钱,现在变成——买不到一台电视机。
 
方法2还给社会资源带来浪费。所以“物品等在位置A到位置B之间没有了差价”,是因为社会对物品等的——交换需求——接近饱和。而人为地——输入——0价值纸币让没有参与社会生产的人也得到“物品等”消费,这实际上就浪费了——社会资源。
 
(注意:我指的“社会需求”是指“交换者”之间的“需求”,即参与经营、生产、劳动等人的需求。社会需求在参与经营、生产、劳动等人之间流通是最公平的。可是今天的社会不是这样,今天的社会有很多——不劳而获——的人也参与了“需求交换”)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解决经济问题,“货币政策”是一个——治标不治本——的急功近利的方法。显然,我们还看到,解决经济的最终的治本的方法,还是方法1。——服从经济规律,让经济规律自己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