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的经济数据,刚刚公布,不过,一切都在意料之中,乏善可陈。就说说CPI和通胀吧。
用CPI表示通货膨胀,是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的通常做法。可是,严格说来,真正表示一个经济体是否出现了通胀,不是看CPI,而是看“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它既包括消费品价格水平,也包含生产资料价格水平。
虽然11月的CPI已经转正,但是生产资料的价格指数仍然是负数,如果以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标准,中国目前仍然在通货紧缩之中。
退一步说,虽然CPI已经为正,但是,中国的CPI统计基础很不科学,食品占了约一半的权重,单是猪肉,就占了近10%,只要食品甚至只要猪肉价格上涨,即便其他的消费品不涨价,CPI仍然可能是上涨的。从11月公布的情况看,就是食品价格上涨明显,而非食品仍然在下降过程中。
有不少业内人士,都认为,不要只看CPI,而是要看房价,看资本市场,如股指。资产泡沫,可以传递到实体经济。
且慢,从资产泡沫传递到实体经济,要经过好几个环节,过程复杂,理论一大堆,我们略去不表。
没错,无论是房价,还是股指,2009年都在大幅度飙升,而且房子还是部分老百姓花费的最大头。
可是,在任何国家,在评价是否存在通胀时,均不包含以上两者(房屋的租金算)。因为房子有双重属性,既是商品,又是资产。作为资产,可以任由资金炒作,股市也存在类似的情况。
但是,一个国家的房价是没有办法计算的,不同的人用不同的价格购买房子,不同地方的房价也不同,不同时间的房价更存在差异。如果你嫌房价高,总可以租房,迁徙,总之可以不买。但是,普通的肉菜蛋奶,总不能不消费。所以,CPI和PPI更有意义,房价和股指是另外层次的问题。
很多人受弗里德曼影响很深,他说,通胀仅仅是一种货币现象,是票子发多了的产物。这自然是非常的卓见,但是,弗里德曼说这个话,已经好多年了,时过境迁,时事易变。我们不能太刻舟求剑了。
中国2009年的信贷是有史以来的天量,有人称之为“注水”。为什么货币这么多,也就是流动性泛滥,通胀却没影呢。很简单,通胀是货币多,货币多了,不一定通胀。资本市场吸收了这过多的流动性!
目前,绝大多数的行业都过剩(就是马克思说的经济危机),而且外部需求急剧下降,短期甚至中期都难以恢复,再指望美国人大手大脚花钱,买中国货,都是不现实的。美国人的储蓄率从去年的1%已经积聚上升到5%了,这说明,美国人借钱的消费的习惯在变。这么多的过剩的东西,都指望咱自己买,你说,这价格能上涨么?
通胀既不是纯粹的好事,更不是纯粹的坏事。这个要看,发生在什么时候。在眼下,有点通胀,肯定是好事。
在商品堆积如山,卖不出去的时候,如果发生了通胀,商品价格上涨,人们正常心理是买涨不买落,就会发生抢购。说简单些,就是没有卖不出去的东西了,要紧的不是消费,而是生产了,既然生产能赚钱,企业一定开足马力,而要增加产量,最后只能靠增加劳动力,这样,就业就会好转,失业就将下降。人人有活干,有工资,就会继续去购物、消费,一切就都好起来了。
可是,套用小沈阳的话,这个好事,现在还真没有。
怎么才能有呢?增加普通居民的收入,中国确实有 一个富裕人群,他们财富的积累,早就超过你我的想象,这其中有大量的官员。可是,更多的人没钱。中国以吉尼系数标识的不公平程度已经高达0,47,而0.4就是警戒线!
富人有钱不一定就全花了,穷人的消费热情更高,也就是边际消费倾向大。只有收入分配更平均,总的消费水平才会增加,经济才会持续变好。
我对明年最大的期待是,能大幅度增加劳动者的收入。
有人说,GDP就那么多,老百姓收入多了,政府的税收就要减少,这是分配性努力,不是生产性努力。要等国家再富裕些,GDP再大些,再涨工资不迟。
这是不懂经济学。
工资是预付的,经济发展的现代逻辑是,先有需求,后又生产,比如先有广告,后又产品。先发工资,引起新的需求,再去生产,也是行得通的。不存在多发工资,就一定减少税收的事,不过话说回来,中国的税负太重了,也该减少了,而支出乱花钱,也该制止了。
但愿2009年中国能来点通胀,所怕者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