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发改委


  清议: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发改委

  

  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司长曹长庆14日说,调整城市供水价格,重点是为了解决污水处理费偏低的问题。

  

  咋看之下,发改委的思路是,国内水改应当走市场化道路,通过提高水价,来解决包括污水处理投入不足在内的城镇公共生活用水问题。

  

  不过,在我看来,发改委的这一思路,明摆着是将中国未来的城镇公共生活用水体制定位于走资本主义道路。

  

  的确,在经济学范畴内,所谓资本主义就是指市场社会,或自由企业制度(参见《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但是,发改委显然忽视了在公共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领域推行资本主义,意味着混淆公共开支与私人成本的界限,透过将公共开支转嫁私人成本的途径,蓄意逃避政府责任。然而,其结果必将加剧社会贫富矛盾,并全面催生社会通胀预期。糟糕的是,将公共开支过多地转嫁私人成本,必然加大城镇居民生活压力,阻遏农村居民进入城镇,进而延缓国内的城市化进程。这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刚刚确定的中国经济发展方向大相径庭。

  

  必须承认,由于政府此前在教育、医保等领域投入严重不足,近十年来国内私人教育和医保成本负担成几何级数上涨,由此严重削弱了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家庭的购买力,束缚了居民最终消费的增长。

  

  其实,公共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由政府以公共开支的方式来承担,并不是现代公民社会的特殊选择。早在古罗马时期,确保城市公共生活用水便是政府的责任。工业革命后在欧洲崛起的任何一座城市,其供水系统几乎无一例外地由政府出资兴建。

  

  如果说此前政府在教育、医保领域投入不足是受制于公共财政能力的结果,那么,随着国内财政收入增幅持续大幅领先于国民收入增幅(2000~2008年,财政收入累计增幅为358%,而同期国民收入累计增幅仅为209%,前者相当于后者的1.71倍),特别是在近年来公共储蓄快速积累以及公共流动性严重过剩的情况下,在城镇公共生活用水领域继续逃避政府公共开支责任,无论如何是说不过去的。

  

  发改委官员说,目前我国有约1/4的设市城市和71%的县城未建成污水处理厂,已建成的污水处理厂负荷率普遍不足30%,其中70%是由于资金不到位、污水收集管网不配套造成的。应当说,这恰恰是政府以往公共开支严重不足的有力证据,当然也是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与进一步加大政府投资的理由。

  

  有一点值得警惕,以近年来外资在国内污水处理领域的长驱直入为背景,发改委所选择的资本主义道路,真正从中收益的是谁,答案似乎明白无误。沿着这一思路,资本主义的涵义将由经济学的范畴向人们所担心的社会学范畴延伸——极少数人受益,大多数人遭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