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和三聚氰胺


 

二氧化碳和三聚氰胺

 

     二氧化碳是我们大家非常熟悉的气体,因为我们每天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可以说是须臾不离。而三聚氰胺本来是一种很专业的化工原料,并不为大众所熟悉,但是去年因为三鹿奶粉事件所引起的奶业大地震,开始从一个专业名词成为大众词汇。

     这两者之间能扯上什么关系呢?我们知道,全球气候变化大会刚刚在哥本哈根举行,讨论的主题是全球气候变暖,而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是因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形成温室效应,它可能带来的后果就是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以后引起全球气候生态的重大变化。这和我们通常说的环境污染并不是一回事,因为在我们一般的环境治理中,主要针对的是一氧化碳以及其他直接危害人类生命安全的污染物,而二氧化碳是作为清洁排放物来对待的。但是,从全球气候变化和威胁人类根本生存环境的角度,二氧化碳却成为了罪魁祸首。

     正是在这个特性上,二氧化碳和三聚氰胺之间建立起了联系,去年的三鹿事件也让公众了解了三聚氰胺的化学知识,三聚氰胺是一种重要的氮杂环有机化工原料,但三聚氰胺被用于牛奶造假,是因为它有两个重要的特性,一是它的高含氮特性可以利用现在的定氮法蛋白检测的缺陷来人为“提高”掺水的比例,第二,就是它在表面上和短期内以及小剂量范围下是无色、无味、无毒的。就是一般消费者食用含三聚氰胺的牛奶,正常情况下(或者至少在制假者认为)只是营养物质摄入量降低了,但对生命并没有什么不良反应。我们现在已经知道,这种在表面上、短期内和小剂量下“无毒”的产品,长期积累反而会给人体带来不可逆转的伤害。

    其实在我们生活中、企业经营实践中,有大量具有类似特征的事情,我们不妨称之为“三聚氰胺效应”,它在短期内变化非常缓慢,但是因为变化的方向和结果会逐渐积累,所以对短期影响不明显,但是长期影响则非常大。

      因为短期影响不明显,所以往往会被忽略;而因为长期影响非常大,又会成为影响成败的决定因素。

     那么,既然人类已经认识到了碳排放带来的可怕前景,现在大幅度降低碳化合物能源的使用不就可以了吗?从京都议定书到巴厘路线图再到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各个国家之间互相争执不下的激烈我们就知道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同样,从事后透露的信息看,市场在危机爆发之前已经多次对那些使用三聚氰胺的牛奶生产厂家发出了警示信号,但是没有一个主流生产厂商在警示之下回头,最终酿成了重大的行业危机。这说明越是变化缓慢的趋势,一旦形成之后,其逆转的代价就越大,这就像抽烟者对尼古丁形成依赖一样,明知道对身体不好,但因为暂时的危害并不明显,所以戒烟的决心往往很难下。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制度经济学的领军人物威廉姆森,其研究的主要观点可以通俗的称为“拿住”理论,就是当企业由于一些不可撤销的沉没成本形成对其他企业或者事物的依赖的时候,企业就可能会被“敲竹杠”而付出更高的费用。如果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交易还可以通过严格的契约制订而避免被“敲竹杠”的风险的话,那么,当我们被自己的发展路径“拿住”,或者被大自然所惩罚的时候,可能面临的就是“找死”还是“等死”的选择。

     所以这就给企业的战略管理者或者说更高层面的政府管理者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如何从长远角度和战略高度去辨析一些在当下并不显著的因素,能够以更加前瞻的洞察去先验的认识它的演化路径和发展后果,从而未雨绸缪的进行管理和决策。或者当趋势已成,破坏不可避免的时候,能够有壮士断臂的勇气和决断,避免演化为毁灭性的后果。佛家说“欲知明日果,且看今世因”,能否辨析一些看起来模糊灰暗的变量之间的因果关联并做出正确的决策,正是对一个决策者能力高下的判决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