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与知名策划人、经济学者何学林在北大不期而遇的对话颇耐人寻味,现摘录如下:
何学林:刘明康主席刚才在演讲中谈到,您早在2007年就预言了本次金融危机的到来,实在是眼光独到而犀利。而本人在今年年初就金融危机的应对之策给温家宝总理写了一份策划报告,报告预言4万亿救市资金投下去之后将会导致“滞胀”——即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同时发生(这份策划报告前不久已由风凰出版集团公开出版发行,书名为《致温家宝总理的公开信:经济危机孕育最大商业机会》。没想到年初的预言这么早就显露迹象。当前,不少物价开始上涨,而为了抑制通货膨胀,货币政策将会有所调整(收紧),这又将导致经济增长放缓,出现“滞”的现象。请问刘明康主席,你认为中国经济是否会出现“滞胀”呢?
刘明康:通货膨胀是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现在很多物价都在上涨,但2010年物价上涨幅度将控制在2-3%,这是可以接受的范围,是正常的,并不会引起通货膨胀。所以大可不必担心通货膨胀,与通货膨胀相比,更值得担忧的是,经济增长面临结构性调整,明年的任务是相当艰巨的。
……
刘明康主席对何学林的“滞胀”一说未作正面回应,甚至只字未提及“滞”字,似乎他是在有意回避这个字,但他对2010年经济增长面临困难的再三强调,则从另一面些许印证了何学林的观点。毕竟刘主席的身份与学者不同,说话更谨慎些。
何学林:可怕的不是“通胀”,而是“滞胀”
2009年春节,何学林给温家宝总理写了一封公开信——一份洋洋数万言的关于中国政府和企业如何应对金融危机的策划报告,并同时抄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及国务院各部、委、局、办和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第一决策人。
在这封“致温家宝总理的公开信”的策划报告中,何学林指出,“金融危机对中国的重大意义在于:它将改变世界的格局,使大国重新洗牌,这对中国来说是一次千载难逢、百年一遇的重大历史机遇,若应对得当,中国将更快更早地成为世界强国”。
何学林认为,中国的经济总量与当今世界第一强国美国相比不可同日而语。虽然发展速度中国快于美国,但由于美国的经济总量基数太大,其较慢的发展速度所产生的经济总量的增量仍然很庞大。在此种情况下,中国要在经济总量上赶上和超过美国,需费相当长的时日。只有当美国的经济总量保持不变甚至有所下降,而中国的经济总量持续增长,才能快速改变两国的经济总量基数之间的差距。这种情况只有在经济危机下才有可能发生。因为只有经济危机才能使美国经济“滞胀”或下降,而中国经济却由于应对得当继续增长。所以,经济危机是大幅度改变中美两国之间经济总量差距的大好时机,关键是在经济危机中,当美国经济停滞不前时,中国经济不仅不能停滞不前,反而要保持较快增长,这就意味着中国要采取与美国不同的应对危机之策,避免陷入同“滞胀”,双下降。
这里的关键和前提是要“应对得当”。据此,何学林提出了应对之策,即“不用花4万亿资金,用智慧和谋略就可以转危为机,在这场世界性金融危机中轻松实现‘大国洗牌,中国崛起’”。
但如果应对不当,“用4万亿拉动内需,打的是国力消耗战,使的不是巧劲,后果可能是“滞胀”——即经济增长停滞不前和通货膨胀同生共存,这是最可怕的,中国将会丧失历史性机遇”。
时隔将近一年之后的今天,物价上涨的消息此起彼伏,通货膨胀已开始显露迹象,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越来越强烈,这一点已被何学林言中了。
但何学林预言的重点不在此,而是更加可怕的“滞胀”。他认为,在这种通胀预期下,国家势必要采取措施抑制通胀,货币政策的调整首当其冲,一年来为拉动内需而采取的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需要有所收紧,即需要进行相对的“银根紧缩”,以控制通货膨胀,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正是作出了类似这样的政策调整,只不过用词比较温和罢了。但货币政策的调整是一把“双刃剑”,为抑制通货膨胀而采取的“银根紧缩”,将不可避免地会抑制经济增长,从而使经济增长增速放缓,出现“滞”的现象。而另一方面,通货膨胀具有滞后效应,“银根紧缩”抑制的是未来的通货膨胀,但在过去的一年来已投入的4万亿拉动内需资金及其配套资金所导致的通货膨胀已在一年之后正逐步地显现出来,这不是未来(明年)要采取的紧缩政策所能够管得了的。何学林认为,如果当初采取更好的应对之策,明天的‘滞胀’就可以避免。而当初是可以有更好的应对之策的。
在这份“用策划(智慧和谋略)战胜危机——利用金融危机让中国早日成为世界强国”的“致温家宝总理的公开信”的策划报告中,何学林这样写道:经济危机表现为需求不足,政府部门和精英分子认为,只要将足够多的钱(货币)投进市场就能够刺激消费和投资,拉动需求,于是,政府部门通常都会想到采取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这已由经济学家凯恩斯首先想到并由罗斯福采纳实施过了),包括增发大量货币来救市。但由于在经济危机中,人们(包括投资者)的信心往往已降到了低点,需求就会拉而不动,结果,期望中的经济增长并没有如期到来,过多的货币导致了更高的通货膨胀,经济陷入了似乎不可理喻的“滞胀”局面。不是缺少货币拉动,而是人们普遍地失去了信心,所以拉而不动。所以,在经济危机中,恢复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而信心不是用黄金和货币就一定能够买来的,如方法得当,不用黄金和货币或用少量的黄金和货币就能换来更大的信心。这就为智慧和谋略洞开了一扇救市的大门。
何学林认为,“应对经济危机,要靠谋略和智慧,而不是拼经济实力”,在“致温家宝总理的公开信”的策划告中,他提出了一系列“另类”的应对之策,如:“抄底世界,收购美国”、“承包英国伦敦奥运会”、“修炼内功:在鸟巢举办大型中国企业策划报告会”、“国务院增设策划部”等。(详见图书《致温家宝总理的公开信:经济危机孕育最大商业机会》)。
至于写这封公开信的动机,何学林说,“俗话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作为一名策划人,面对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理应为国家和民族建言献计,出谋划策,以尽匹夫之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