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不如“做到”


“知道”不如“做到”

 

最近在与一位医院院长的谈话中,听到了这样一句幽默:“我承认,你们知道得多,而我只是做到的多。”知与行的话题被这位老兄以辛辣的讽刺端出,对以咨询为职业的人着实又是一大警示。于是,想起了5年前的文章,翻出来,再与大家品味。文章的题目叫“为什么要提世俗营销学?”

 

为什么要提世俗营销学

 

生活中经常见到这样的例子,皓首穷经,探索、坚持并掌握真理,研究学问的人,很少能从自己投身的事业中受益,相反,放下架子,在市井和铜臭中穿梭的人往往能发现超越自己的价值。于是,出现了文人生计堪忧,知识与商业价值背离的现象。对这一现象的研究,剥离出知识与市场的结合问题,剥离出学者的自我营销问题,剥离出世俗的轨迹和成功的曲线问题,作者综合这些问题,提出了世俗营销学概念,希望端正人们对世俗的态度,更希望拓宽文人的视野和出路。

 

人食五谷为生,所以“俗”,世人通常采用并能够接受的沟通与交换方式,即为“世俗”。“世俗”所以沉淀下来,成为适应当时当地的交往规则,是因为他浓缩了世人的价值观和方法论。超越了这种价值观和方法论,即脱俗。脱俗,作为一种生存方式,确为一部分人推崇,而且,某种程度上反映未来的价值趋向。但是,并不是解决现实问题的有效方法,有时,甚至是一种逃避。

 

很久以来,我们太多的强调了不破不立,太多的强调了“革命”的积极性,夸张了世俗的消极性,没有考虑反动与破坏的代价,在推进生产关系进步的过程中,抑制了生产力的发展,因而造成了饿着肚子唱赞歌的局面。

 

三中全会以来,我们才返朴归真,重新认识到“一要吃饭,二要建设”,认识到生存比革命更重要,认识到俗是最积极有效的生存方式。

 

这些年来,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主要的还是体现在老百姓衣食住行的改善上,而不仅仅是GDP超过两位数的增长和政治口号的改变. 农民自己成了土地的主人,城里人津津乐道跳槽与走穴,人际交往更多的体现了资源互补或置换,于是,世俗显得更为坦荡与和谐.

 

马克思指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合。世俗营销学研究的对象就是人力资源包括个人资源和社会资源的价值发现,投资和寻租,是社会资源的商品化问题,是人超越自己,突破极限的市场出路和方法问题。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的长袖善舞或三头六臂是个人能力延伸或超越的主观体现,是个人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拟人化。

 

人的最大极限决不是知识的极限,能力的极限,或者经验的极限,而是思维的极限,逻辑的极限,世界观的极限。人的自闭,自弃,乃至自杀都是由于陷入思维迷宫而不能自拔。同样,人的创新,超越和创造奇迹都是因为突破了思维的羁绊。

 

 所以说,人的成长与成功过程是人力资源包括个人资源和社会资源的积累,组合和寻租过程,资源经营和管理能力强的人,生活状态和生活质量会更好,反之,资源经营和管理能力较弱或较差的人,生活状态和生活质量就会受到影响。

 

哲学家说,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世俗营销学就是要探究世俗盛行的生命力所在,发现世俗的逻辑与发展轨迹,发现世俗与个人成功及社会稳定之间的关系。不客气地说,世俗营销学绝对是一种低俗的学问,是大家不做,小家不想的学问。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