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经常做甘蔗小朋友的陪读,所以多以咖啡馆作为栖身之所。
就我个人兴趣而言,觉得海淀教堂旁边的西堤咖啡观为上好的看书、瞎想之所,整个咖啡馆为一个曲折之长条,所以可以有效地阻隔人的声音,加上,咖啡馆提供的音乐声音比较轻柔,沙发相对舒服,将身体埋在沙发里,发点小傻,真有一些”吾丧我“之感。
不过自己常去的则是上岛,上岛是将咖啡文化中国化的典型,每当我就着咖啡吃雪菜肉丝面的时候,总觉得,上岛真是一个不错的地方,不但他开放的时间很长,而且可以比较大声的说话,一旦人手足够,还可以开一桌牌。按说我这样一个”百无一用“之人,到了蓝旗营这样的地方,应该直奔”醒客“才对,但是,我是九点即到,”醒客“却迟迟于十点才开门,于是,就先在”上岛“落座,看着相关人员提着从市场买来的青椒罗卜,于是内心油然升起的是油烟味。只能想像着醒客和万圣的书香。
有时候我也会转道到五道口的查理布朗咖啡,举着一杯热咖啡,从一个转角楼梯拾级而上,在巨大的落地窗前坐下,看着繁忙的街市,有一种特别的舒展感,
人大里面也有一些咖啡馆,水穿石大一些,但总体感觉是越来越被同学们用来玩游戏和谈恋爱。前两天带着我的中学同学和他们想来北京求学的女儿去那里小坐,给孩子的鼓励是,”加把劲,考上人大,你就可以这样放松地玩游戏和谈恋爱。“水穿石旁边有一个小书店,名曰”宏图书店“,学术书很少,主要是考试和教材,比较符合人大的特点,一个实用学科占优势的学校。
还有一个”迦南美地“,空间被过度利用,以至于我每次坐下去,都觉得是否多占了空间,有时候去那里和一些老师,同学聊天,当作集天小吃的分部。
其实,说完这一切,主要是想起了”紫藤庐“,那个台大旁边的茶馆。
紫藤庐最大的特点就是”每一个角落都有故事“,而在北京,当我们坐在某一个咖啡馆和茶馆,除了那些雪菜肉丝面之外,几乎是什么“故事都没有”。
我记得有人说,中国人是历史记录最为完整的民族,这一点似乎能从我们煌煌的二十四史中得到印证。但是,我自己并不太相信这一点,因为疑古运动的原因,我们知道,古代的历史是“层累”的,也就是后人不断添加的。这样,很多的历史记录便是很可疑。我自己读历史,主要也倾向于读“意义”,也就是说,这个记载背后的意义。有点今文学的意思。
说起故事,今年因为有很多的记念日,比如,五四运动九十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还有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类,照例出版了许多的著作。不过主要是关于建国六十年伟大成就的书,其中给我留下印象的书不多,特别是五四运动九十周年,按理应该有一些有价值的书出来,但,我记忆中除了杨念群一本主要谈五四研究方法的书之外,其他却真是什么也想不出来。我们在绍兴开过一个五四的会,会上意见对立严重,主要是对五四的评价分歧越发的大,但是会议资料的整理本来要作为〈中国思想〉的其中一本出来,但我也还没有看到。
不过,前几天去台湾,却是看到那边出了一系列“49”年的书,最著名的就是龙应台的〈大江大海,1949〉。虽然,这次去台湾发现,很多的学者朋友并不太喜欢龙这个人,认为她太过于“秀场化”,我自己曾经听过她的一个讲座,也不太认同她的许多说法,但是因为从〈野火集〉开始就看她的书,觉得她的“表演”背后,充满着对“人”的关怀,不象“余含泪”这样为赋新词强做愁。因此,化了一些时间将这书看完。感觉她把在大的历史变迁下,将小人物对于自己命运的无奈感表达得十分到位。
如果,把历史还原到每一个个人和具体的家庭,那么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人在自己不知不觉中失去了生命,而多少的家庭从此骨肉分离,而这一切在大历史叙述下,只被化约为一些冰冷的数字,而历史只有还原到个人,才是真能打动人的。
我们的朋友杨儒宾他们也编了一个关于1949年的书,也很有意思,他的观点是,1949年这样的变故,使许多大陆的优秀知识分子到了台湾,从而极大地提升了台湾地区的文化水准,并转而成为中国文化的避难所。现在人们热衷于讨论蒋介石从大陆运走了多少故宫的文物,多少箱的黄金,却没有人讨论像胡适、钱穆、牟宗三、徐复观这样的人到了台湾,却为文化之“迂回和进入”(借用法国人于连的话,与原话意思无关)做了很好的思想保存。
学生经常会让我开一些书单,一般我都会委婉的拒绝,因为怕误导。但是,我要说
如果,你想了解五四运动,你应该看周策纵的〈五四运动史〉
如果,你想了解毛泽东,那么看施拉姆的〈毛泽东传〉
如果,你想了解长征,那么看索尔兹伯里的书。
如果,你想了解延安,就看〈西行漫记〉
不过,你可能会问:怎么没有大陆学者的书呢?
回答是:不是没有,或者是写了没出来,或者是出来了,你买不到。
反正,我们历史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