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庆:青年人离开一线城市向二线城市分散是人口流动的理性化表现


    

在12月10日浙大国际会议中心就《蜗居》与叶航对话时,我向在座的浙大同学提出:“房价居高不下,我们不挤一线城市,到二、三线城市去!”http://chinayehang.blog.sohu.com/139917103.html今天碰巧看到老朋友李国庆的这篇文章,跟我想到一块儿去了,特转贴在此。
                                                    冯钢
 
李国庆:青年人离开一线城市向二线城市分散是人口流动的理性化表现

1.目前有没有数据统计到选择在二、三线城市生活的年轻人的百分比?这种离开一线城市选择是否会让各个城市间的资源分布达到平衡状态?
 
 确切的比例很难统计,需要区分大学毕业生和农民工流动人口,他们的流动选择标准是不同的。
 我国存在着显著的地区差别,不仅是城市与农村之间,城市之间在就业条件和生活环境上的差别也很显著。现在出现的年轻人离开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的新动向从均衡地布局人口与产业的区域发展战略角度讲是一个新的发展趋向,有利于促进各个城市间的人力资源分布的均衡,进而带动地区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

2.如果有太多年轻人离开一线城市,会对这个城市的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

  青年人离开一线城市是城市经济结构和青年人的选择两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首先是城市经济结构规定的。城市的本质就是大量产业、文化、政治机构的结节点,大城市聚集着承担上述中枢管理功能的机构,这些机构提供了大量就业和生活机会。它所提供的有效地就业需求带来了高密度的人口聚集。北京、上海、上海、广州等一线的就业需求结构在年轻人的地区流动过程中具有优先选择权。当一线城市经济活动产生对年轻人就业的产生有效需求时,将会为年轻人就业提供相应条件,如提供就业岗位、文明的生活条件。所以目前没有必要担心人口的地方流动对一线城市的显著负面效应。战后的日本在70年代就出现了人口向京浜、名古屋和京都大阪神户三大城市圈分散的趋势,但是90年代以后再次出现人口向东京一极集中的趋势。目前,东京和横滨地区人口达到2300万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密集区。这一事例说明首位城市具有无可替代的人口吸引力。
  但是就业机会和就业条件是由产业结构决定的。当一线城市无法提供适当的就业机会时,年轻人就会回归理性,离开一线城市,在二线、三线城市寻找对口的就业岗位。

3.大城市给他们带来的困惑是什么?

  首先是就业空间压力。年轻人特别是大学生在择业时首先需要考虑专业对口问题,这是他们生存与发展的资本。2009年有大学毕业生人数高达600万,到今年9月,就业率为74%。也就是说近30% 的大学毕业生毕业的同时就失业了,这就是人口的“挤出效应”。但是如果经济的发展创造出了有效的就业需求,年轻人还会首先选择一线城市。因为这里有更大的职业选择的机会,有便捷的、对年轻人充满吸引力的生活环境。
  去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对我国的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对农民工的就业压力也产生了巨大影响,年初时预测有2000万农民工面临就业困境。
  第二个压力是生活条件。文明的生活条件是择业的必要条件。房价上涨直接影响年轻人的就业地区选择。上海的房价与全球性城市东京持平,但是人均收入差距有8-10倍。高房价让年轻人在一线城市面前止步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