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小洋楼文化”漫说


   “天津小洋楼文化”漫说

  谭汝为



  俗话说“北京四合院,天津小洋楼”,一座历史名城诱人的魅力,首先来自其独有的建筑美。风貌建筑是一座城市凝固的自传,也是地域文化的典型外现。天津千百幢小洋楼,几乎囊括了西方近代建筑的所有样式——英国中古式、德国哥特式、法国罗曼式、意大利文艺复兴式、俄罗斯古典式、希腊雅典式、近代摩登式等等,风格迥异,千姿万态,争奇斗妍。因此,天津被誉为“世界建筑博览馆”。外地朋友首次来天津观光,从天津站下车,过了解放桥,鳞次栉比的外来建筑映入眼帘,令人应接不暇,恍如置身欧陆。天津这种独特的城市景观,被称为“小洋楼文化”,成为天津城市文化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小洋楼,诞生在1860年英法联军攻战大沽口的硝烟中。是年,天津被开为商埠,英、法、美租界相继在天津海河西岸划定。1894年甲午战争后,日、德租界分设于英法美三国租界的左右侧。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天津,俄、意、奥三国即以海河东岸所占领地区辟为租界。不久,比利时将俄租界以西大片土地辟为租界。位于海河两岸的九国租界,分别按各自国家的建筑风格,建起一片一片的国中之国。租界洋楼,既是旧中国饱受凌辱的实证,但也给我们留下大批建筑艺术的精华。

  天津小洋楼大体可分三类:办公类洋楼——集中在被称为“东方华尔街”的解放路两侧,多为各国开设的行政、金融、贸易、通讯机构。商业类洋楼——集中在被称为“东方小巴黎”的原法租界劝业场和小白楼地区,商厦林立,巍峨壮观。住宅类洋楼——集中在原英租界五大道和原意租界一带。每当夜幕降临,充满异国情调的幢幢别墅,在昏灯朗月映照下,隐约闪现着岁月风霜和时代沧桑,引发徜徉游客的无穷遐想。

  五大道小洋楼建筑群,从它诞生那天起,租界地所享有的某些特权和静谧幽深的街区环境,对失意军阀、下野政客、豪商显贵、名流雅士及清廷遗老遗少等,具有绝大的吸引力。他们纷纷来此筑宅建邸,安家落户。其楼舍建筑格局和风格发生明显变化,就是将许多中国元素包容进去。为数众多的中西合璧式样的建筑,令人耳目一新。  

  随着各国租界洋楼的拔地而起,天津的市政建筑和公用设施开始走向近代化——邮政、电报、电话、医院、公园、报纸、煤气、电力、自来水、电车体育场、游泳池、电影院等现代设施及文体场所纷纷涌现。1860年开埠后的天津,在遭侵略受凌辱的同时,也揭开了向城市近代化艰难转型过渡的序幕。小洋楼文化所展示的近代城市风貌与物质文明程度,租界在市政管理、经济结构、建筑风貌、公用设施、人文意识、生活方式等显现出层出不穷的新气象新事物,为封闭滞后的老城区如何向近代城市转化攀升,打开眼界,激活思想,提供样板,注入活力。

  另外,小洋楼文化把西方的思维模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等,也一股脑地带进天津,对天津青年一代,产生了巨大影响。外来的西方文化在与本土传统文化激烈碰撞和反复摩荡之中,逐渐适应,历经磨合,渐趋交融。因此,小洋楼文化成为中国年轻一代向西方文化观摩学习的窗口。近现代天津籍的一些著名政治家、学者、教育家和文艺家,他们接受基础教育的青少年时代,都是在天津小洋楼里度过的。
 

        在西学东渐的同时,伴随着小洋楼文化的形成,晚清的洋务运动和北洋新政先后以天津为北方的中心次第展开,其势亦如大潮涌起。在这种复杂的背景中,天津近代工业体系、商贸格局、金融市场、市政管理和文化结构等五大体系相继形成,为天津城市近代化和跃升为中国北方商贸中心奠定了基础。

  在中国逐步融入世界潮流的今天,我们对天津小洋楼文化进行宏观审视,对其中蕴藏着近代史的丰富资料进一步挖掘整理;对其中的人物故事和事件进一步搜集考证;对其历史作用、社会意义进行科学分析,给予客观评价。

  知古方鉴今,开掘为传承。从2010年元旦开始,《城市快报》将隆重推出“小洋楼文化”专栏,对天津小洋楼及其附着的历史人物及事件等进行系列报道,必将受到关注天津历史文化的广大读者的欢迎——我们热切地期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