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浓于水”提法不适合中国国情


“血浓于水”提法不适合中国国情

丁启阵

 

每当遇到比较严重的自然灾害,政府组织救援,高官莅临现场,新闻媒体就会高频率使用“血浓于水”这个词语。

其实,“血浓于水”这个词语,我们中国人还是少用为妙——不用最好。我的理由如下:

首先,该词语出自宿敌之口。有人考证,“血浓于水”,来自英美谚语“The 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说的是,鸦片战争期间,18596月某日,英国军队在天津大沽遭到清朝官兵巧妙、顽强的抵抗,进攻受挫,死伤不少。当时驻扎在附近洋面的美国海军舰队司令Josiah Tatnall,看到自己同种在黄种人炮火刀枪下流血丧命,不顾美国政府所持的中立立场,下令其舰队向大沽口炮台的清军开火,命令手下士兵离舰登陆,帮助英军作战。这位美军司令下达命令的原话就是:“The 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即“浓于水”。

其次,这说法跟我们一直标榜的“多民族国家”相互矛盾。所谓“血浓于水”,其中的“血”,指的是家族、民族、种族情感。而“水”,既可以指自然灾害,也可以指家族、民族、种族之外的人群,表示内外有别,强调向内凝聚,以便抵御外来势力。“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中国文化兼收并蓄,中国历史充满不同血缘之间不断融合的故事。“血浓于水”的观念,跟我国的文化、历史背道而驰。

再次,“血浓于水”不利于边疆宁静。中国边疆,不少地方不是以民族人口分布划线的。例如,东北三省尤其是吉林省丹东地区、内蒙古自治区、新疆自治区、云南省,都有我国民族人口(朝鲜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傣族等)跟境外国家民族有血缘关系的情况。若是大家都讲“血浓于水”,那些境内民族人民何去何从一旦成为问题,边界纠纷就不可避免。

根据以往经验,一定会有“国际主义战士”站出来说,鸦片战争早就过去了,“宿敌”的提法只能说明作者(即鄙人)心胸狭隘。这一次,我可有理由反驳了:讲“The 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的,是英美人士。

也许有人会说,“血浓于水”,跟英语“The 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跟鸦片战争英美军队无关,而是起源于“滴血认亲”、“歃血为盟”等传统国粹。倘若真是这样,我也一样要表示反对:宣扬那样的辞源,等于有意暴露我们祖先的愚昧和匪气。

                                                    2009-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