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的悲剧


本文连同后面一篇由《21世纪经济报道》的编辑重新整合为一篇“日报的悲情与救赎”,是为“后媒体时代的媒介融合”之二十。后一篇题为《电子阅读器救赎》,明日会发布。

——————- 正文的分割线 ——————–

一样事物的未来,某种程度上,它的历史是决定性的变量之一。听上去有点玄,但似乎很多时候,都是这样的。

全国性报纸已经开始衰退,这是不争的事实。而地区性报纸,也无法重现当年的荣光。

21世纪报纸的命运,其实,在1844年莫尔斯发出了第一份电报之时,就已经注定了。因为自从产生了电报之后,报纸和报纸的竞争就开始在快速上做文章。电报能够帮助报社比较及时地刊发新闻,如果A报社忽略了某地的新闻,那么B报社就会补上。如果A报社经常忽略及时性,那么,它迟早会被B报社所击败。

快速性是平媒中报纸最大的优势,因为杂志基于出刊频率的原因,在及时性上是没有多少文章可以做的。不过,杂志通常的容量远远超过报纸,它们书本式的结构也使得长篇阅读成为一种可能。于是,杂志向“深度”进军,深度自然导致了受众区隔(对长篇大论有兴趣的自然有兴趣,没兴趣的也自然没兴趣),最终,杂志成为上个世纪之前所有媒体中受众细分做得最好的媒体形式,从而也获得了那些讲究细分受众的广告商的青睐。

报纸依靠快速性的代价就是丧失了深度。我不是说报纸没有深度报道,而是说报纸并不是靠什么深度文章来获取市场份额的——特别是市场化的全国性报纸。在网络社会没有到来之时,报纸及时性上唯一的威胁就是电视和广播。而后者由于频率的稀缺以及并非可以随时随地获取的特点,使得作为阅读性媒体的报纸还活得不错。

互联网的降临,改变了一切。而移动网络的出现,则给报纸以致命的一击。更要命的是,当受众在互联网以用户产生内容的方式成群结队的出现后,一顶所谓的“公民记者”(有人坚持认为博客就是公民记者的一种表现形式)的帽子,使得报纸在内容的采编上更显尴尬。

我前面提到,报纸只是“比较”及时地在发布新闻,它毕竟也有出刊的频率,即使后来有些报纸开始搞晨报午报晚报,依然无法和互联网的那种几乎同步的及时性来抗争。当人们觉得在报纸上所获得的信息并不那么及时的后,报纸,也只能往挖人隐私内幕的方向去发展了。

人们对报纸的依赖度降低,并不是因为人们不关心新闻。好奇是人类的天性,没有一个社群不喜欢探听一点有趣的外部信息。人们抛弃报纸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从报纸中所获得的一个重要的东西,现在由另外一种媒体来提供了。

在快速上面,报纸永远无法和互联网竞争。一场排球赛事,网站可以事先做好两个版本:一个是输的,一个是赢的,然后在最后一秒钟把与事实相符的版本发布出来。就这一手本事,报纸永远无法去模仿。在这个权威日渐不那么权威,专家被戏称为砖家的年代,报纸摆出一副我是权威的嘴脸,只会让充满娱乐精神的受众离它越来越远。

报纸的命运,并不在于它上网与否。因为它大比例的内容其实网络上早就存在了:相比之下还不够快速的信息发布。报纸们纷纷上网,只会造成网络上很多信息都是雷同的。新闻的商业价值并不在于新闻本身,而在于新闻的承载平台。而人们一旦开始抛弃这种平台后,新闻的商业价值立刻开始转移。报纸拼命地建设网站,拼命地将自己的内容扫描到网上,在我看来,根本于事无补。与其说日渐过时是报纸,不如说,日渐过时的,是它的内容生产方式。虽然,这种方式,一百年前,曾经为它确立了大众媒体的地位立下过汗马功劳。


Copyleft © 2009 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注意:转载勿改标题!
ItTalks -- 魏武挥的Blog (digitalfingerprint:fc4f8fc31f70097eea4b780b13146415)

欢迎 follow我的twitter 分享我的分享 买玩具 上Toy61
分享到如下网站: del.icio.us Facebook Google Bookmarks FriendFeed HelloTxt LinkedIn Live MisterWong MySpace Netvibes Technorati Twitter Yahoo! Bookmarks Digg PDF email Print

与本日志可能相关的文章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