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别把什么东西都加上“市场化”的帽子!


  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昨日在“2009中国金融论坛”表示,我国资本市场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必须加强和改进监管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要完善创业板市场发行和监管制度安排,推动新兴产业加速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市场化改革,完善一级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同时增强市场主体竞争力,推动行业发展,鼓励更多符合条件的证券期货经营机构“走出去”。

  他指出,今后一个时期资本市场改革和监管工作的思路在于积极稳妥推进市场改革创新,充分发挥市场功能,加强和改进市场监管,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要完善创业板市场发行和监管制度安排,推动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环保节能、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加速发展,并鼓励利用资本市场并购重组功能改造和淘汰落后产能,促进技术进步和行业升级,充分发挥资本市场服务经济的功能,以及资本市场对宏观经济决策的支持作用;同时积极稳妥推进市场改革创新,完善市场化运行机制,继续推进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完善一级市场价格形成机制,改善和完善主板、中小板的退市制度,加快发展公司债券市场,扩大规模并推进债券市场互通互连,研究扩大中关村股份报价转让系统试点范围;证监会还将改进市场监管效率,健全投资者保护长效机制,完善常规监管体系,创新监管手段和内容,加强部门监管协调,严厉打击市场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严惩内幕交易、操纵市场、侵占上市公司利益等行为,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并深入开展投资者教育、服务,增强其理性参与和自我保护能力。

  对于尚福林多次提及的“市场化”,不禁要问,什么是“市场化”?比如刚刚开板不久的创业板,创业板正在重复证券市场上主板、中小板的覆辙:哪家企业可以上市,完全取决于政府和证监会的态度,这个市场从一开始就变成了少数与政府关系密切者的交易平台,难道说这也体现出的是“市场化”吗?此外,无论是主板、中小板、创业板股票的发行全部都是高溢价发行,这难道也是“市场化”吗?为何这种“市场化”与整个证券市场的境况相差甚远呢?为何已经“市场化”的新股发行制度仍然表现出的是非市场化的步调呢?

  尚福林表示,我国资本市场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笔者反而认为我国资本市场不确定性的东西很少,而是确定性的东西太多,这主要表现在我国的资本市场上“中国特色”太为浓烈,资本的本性不突出,资本机制与市场机制都被不同程度地扭曲,比如,由于新股发行制度的过度“市场化”,机构投资者对新股发行的严重垄断带来的是高价发行、高价圈钱,严重违背了公平、公正、公开的机制,此外由于过度扩容、投资者保护体系缺失,我国的资本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发展和进取的动力源泉,它依然是大股东的提款机,广大中小投资者的绞肉机。

  真正的市场化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竞争的优胜劣汰为手段,实现资源充分合理配制,效率最大化目标的机制,是用市场作为解决社会、政治和经济问题等基础手段的一种状态。实际上证券市场市场化的表现是中国的“市场化”的缩影,尽管许多经济学家所说的“市场化”已经进行了三十年,但这三十年中,“市场化”的主体其实不是市场,而依然是政府。比较典型的像山东日照钢铁被兼并,山西煤炭企业的整合等,因此,千万别把什么东西都加上“市场化”的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