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一号线“事故”提请开发商政府:是时候转型了!


 

地铁一号线“事故”提请开发商政府:是时候转型了!
 
昨晨上班,按惯例由地铁四号线至上海体育馆站,准备换乘一号线。待我跟从大伙儿有F2层的四号线站台,一同来到一号线站台所在的F1层时,听见站厅的广播里传来“一号线”因故停驶,望各位乘客改乘其它交通工具的通知。于是即刻出站,行至某公交车站,改乘徐闵线到达公司——尽管等了很多时间,车子又是出奇的拥挤,但总算上班没有迟到。
后来到公司,从众多迟到者的嘴里,才知地铁的故障竟是因一辆载客列车与一辆正在折返的空驶列车发生侧面擦碰所致。当日又正值冬至扫墓,与上班人群合流,导致地上地下的交通状况一时混乱无序(第二天媒体报道说,事故令一号线足足全线瘫痪了4小时)。
面对此事,有人质疑起管理部门所谓的“预案”对于受事故影响的乘客究竟对少确切的关照——很显然,这次事故一时令众多乘客都没有了方向(我自己幸亏单位比较近,还有其他公交可以换成,但是还有更多的人会面临怎样的窘境呢);更多的人开始追究起地铁相关的责任单位:申通公司——没错啊,作为地铁与轻轨的唯一运营方申通公司,自应对地铁的运营负有一定的管理责任;还有的人对政府对于事故相关责任人的责任追究不够严厉表示不满——也对啊,若是逢到事故,对于责任人的追究都不了了之,又如何引起相关管理部门和人员的足够重视与警示呢?
然在我看来,这次地铁的事故,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情”——因为它再一次提请我们的政府意识到:开发商政府,是时候向物业政府转型了!
 
可以说,上海地铁的建设过程,其实是时刻映衬着我们这座城市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每一个脚步的。打从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开建第一条地下铁路起,短短十年不到,上海这块狭小的土地下面,密密麻麻地已经流动着十多条地铁线路,运营线路总长达345公里,车站总计170座,已一跃进入世界第三!而在地面上,挖掘和搭建的景象更是令我们这座地域不大的城市空间,“日新月异”地显现着她建设的步伐。
我们城市的地铁建设,自然是上海这样一座准国际大都市的运行所须了;更何况,规模巨大的地铁开建,还拉动了众多的材料行业、生产行业、服务行业的经济以及工作岗位的就业!然而,我总感到,我们先前的那些辉煌,是不是造成了我们政府和社会的思维惯性了?当我们的政府官员们沉睡于基础建设的传送带上无法自拔的时候,在他们的心里,政府工作俨然成为了开发商之举:只要有项目做,只要用高尚的名义去做项目,就会有不断的“需求”、不断的拉动——所谓生命不停、项目不止。地铁在不断地造,楼房在不停地建,世博会后面,还有迪士尼!
然而管理呢?究竟有哪些政府部门的管理者切切实实地位那些数目无边的庞大物业的管理以及多年后的维护成本真真切切地考量过?当他们边幅精细地拿着剪刀剪彩的时候,眼里和心里所感受得到的,除了眼前的灿烂,可有过起码的冷思考?
前段日子里,我先后写了几篇短文,对于我们的政府只顾埋头挖路造房高开发的开发商心态提出质疑。而短短十年里地铁的大规模兴建,应也是这样一种开发商心态下的思维和产物了。地铁大跃进,似乎是我们这座城市发展的倚靠,可是造好以后的事情,谁来想,谁来管?
 
这一次地铁一号线的事故,或许到头来只是一次技术性的故障。但是,在这个城市地底下所发生的哪怕最细小的“故障”,放到地面上来看,不都应该是重要的、重大的吗?端坐于高楼的管理者们,其内心所忧的,难道不该是地底下任何一个角落的冷暖与安危吗?
又岂止是地底下,就是在这座城市的地平线上,在我们所能看得见的灿烂与辉煌的背后,难道没有更多的东西值得我们的管理者们思考吗?城市建设,我们需要“开发商”,但是仅有“开发商”,便能够取代所有的建设了吗?更何况,一个城市的发展,归结到底,不还是要落实到对于所建设项目的维护与管理吗?
有媒体言:世博会已进入倒计时,轨交运行安全漏洞再不痛下决心补上,届时将面临更大的乘客流,一旦突发重特大安全事故,上海将难以向全国舆论作出交代。排除轨交运行安全隐患,请从问责追究起步!
而我则以为,通过这次“一号线”的事故,我们更应敏捷地意识到,开发商心态下的政府管理,也该即使改弦易张了。那种重建设轻管理的政府工作方式,绝对不能再继续下去了。即使没有明年世博会7000万人流的涌动,我们不是也应该对于我们城市的相关基础设施的运行和管理,拿出一份更具实际意义的全面预案吗?难道地铁一天不“出事”,就有理由一天不停地永无休止地开挖下去、搭建下去吗?我们的城市,就将这样倚靠和平躺在无休止开发的传送带上,了结一生吗?
社会需要休养生息,城市发展的步伐也需要适当的节奏。
 
     或许有人认为我拿地铁一号线这样说事儿,是不是有些小题大做了。可是,就在我这篇小文行将结束时,网上又传来消息说:上海地铁1号线22日晚再发生事故致短暂停运
 
 
                                              2009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