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拆’了吗?”即便你想不到,网络上以此互致问候的人已经越来越多。“拆客”一族正在壮大。
博客、闪客、威客、晒客、黑客、红客、拼客、摩客、V拍客、搜客、换客、爱客、米客、极客、职客、哄客、粉客……似乎,网络竞争从未限制过“客家队”的上场人数,他们有的写东西、有的播东西;有的卖东西、有的买东西;有的换东西、有的拍东西;有的献爱心、有的搞破坏。如今,这些“行为艺术”又添“新门派”——拆东西。
如果说,昔日,制造工具成就了人类的进化,那么,今天,上手拆解能否注解网络的成长则仍是个迷。或许,这也只是一场游戏,但是它却又属实与众不同。
“拆客”拆什么?
由于“来”得突然,目前网络上尚无关于“拆客”的精确定义,但顾名思义,这是一群以拆解东西为乐并将其过程、图解甚至视频公之于网络的人。显而易见,这是种需要技术支撑的工作。换言之,按照《明朝那些事儿》的语言风格,“起码得理科学得好,力学、物理学、机械学、电子学等等多少都得懂点儿”。
有人也许早已不屑,“不就是‘拆’吗?谁不会似的!”试问,作为普通人,闹钟、手表、手机、收音机也许敢拆,但是电脑、笔记本、数码相机、电视、冰箱、洗衣机乃至火车你敢拆吗?而后面提到这些东西正是“拆客”们的业务范围。
“拆客”界有句名言:“多难做就多难拆”,而该领域的“猛人”简直可以用“此起彼伏”来形容。日前,一位叫作“rimet”的网民就被誉为了“史上最牛拆客”。此人将一个东风5内燃机车的内部全部构造“拆开”并用照片形式展示在网上,其中包括发动机、牵引电机、接线盒、刹车、机内各种控制开关等。网络评价其“着实在让人长见识”。
采访中,《时代商报》穷尽办法欲与此人取得联系,但这位低调的“史上最牛拆客”终未就其公开其拆解动机、过程而现身并发表观点,但通过一些“拆客论坛”《时代商报》却与部分“资深拆客”进行了深谈,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拆客”大有前途,将来出现拆解坦克、飞机等“大件商品”的情况也亦未可知。
“拆客”是谁?
有时候,网络就是这样,它既是个不求慎解的地方,又是个需要慎解的地方。
放眼望去,“拆客”们拆得最多的东西一种是手机一种是电脑类产品,但这似乎并不能完全支撑网络上普遍认为“拆客”“主要是一些销售电子类产品的销售人员,为了让消费者更清楚地看到产品内部的构造和性能”的说法。
11月,“独家内部曝光某笔记本本部设计师“虐本门”事件”曾在“拆客”界沸腾一时,此事不仅与解构该品牌笔记本有关,而且还对笔记本进行脚踩等试验。事后种种迹象表明,此举极有可能是该品牌笔记本营销人员为提升品牌、刺激销售有意为之。但《时代商报》辗转接触到了数十位“拆客”却表示,当前众人对“拆客”的出身和动机存在误读,“真正的‘拆客’是自律的。”
在“中国最大的校园交易网站”——“大学C2C”的帮助下,《时代商报》对“拆客”的成份构成进行了随机调查。结果多少有些出人意料:“拆客”中,40%左右为在校大学生,30%左右是有一定专业基础的自由职业者,20%左右为各类品牌电器的后台技术人员,另有10%左右是各类研究机构的科技工作者。
“情况大体是这样。”据供职于沈阳某品牌数码相机维修中心的马小雷介绍,一段时间以来,手机、数码相机及笔记本电脑维修业内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很多人拿来拆解完的无故障产品要求将之重新装好,“多数人是大学生,有些人则说自己是好奇的‘业余爱好者’。”
为何会有“拆客”?
好奇心看似“拆客”们最好和唯一的“上岗”理由,实则不尽然。
时下,“拆客”界流行“有钱就拆IPHONE,没钱就拆打火机”,但若理论结合实际,却是拆后者容易拆前者难。很多“拆客”表示,拆不好打火机没关系,不值几个钱,但连IPHONE和动辄上万的品牌笔记本就不全是好奇心的问题了,因为这种好奇心的“边际成本”太高了。
或许,下面的文字可以解释为什么会产生“拆客”一族,或者说“拆客”们拆出来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诉求,而这段文字节选自一位“拆客”发给《时代商报》记者的电子出件:
“社会的节奏快到忘记兴趣与娱乐,机械般无助而又蛮力的生活惯性让我们在钢筋水泥丛林之中默默扮演着城市的螺丝钉。加速物化的生活让我们失去曾几何时追逐过的梦想与骄傲,我们充当着谁?谁又可代替曾经的我们?我们亲手从祖先那里接过并继续完善这个社会,而社会给了你我究竟何种新的定位与角色?
“曾经,人类通过自身的存在创造了社会与文明;而今,社会与文明像一头静默而威严的猛兽禁锢着人类本身。或许,当人类无法驾驭其创造的事物之时,也即是人类最终失去真正意义上的存在感之刻。
“因此,让我们重新从方寸间找回毁灭与创造的真实感吧,束缚并非来自社会,而恰恰是源自人类本身,与其被社会的条条框框捆缚不堪,被生活中的规律法则纠缠不断,被家用电器上的使用说明烦扰不清,被各种“禁止”、“不得”、“切勿”……彻底物化之前,不如找回造物主的那份信心与荣耀。”
事实上,心理学家也曾表示过,“拆客”的行为是一种情绪表达或情感补偿方式,在自我宣泄、解压的同时也能培养和满足动手、动脑的能力与欲望,只要不太出格均属正常范畴。作为佐证,“拆客”们公认的“精神”是,“能拆也能装,能装还能用。”
当好奇心成为商品
不过,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历来都存在着说者易行者难的尴尬,“拆客”似乎也无法例外。
随着“拆客”诞生,各种以“爱拆”或“酷拆”为名头的网站也应运而生,浏览其上频繁出现的新名词——“拆币”直入眼帘。
与已经被人们熟得不能再熟的“Q币”一样,作为“拆客”,要想获得其他“拆客”的拆解方案或参加某些活动,必须支付对应的“拆币”;而哪位“拆客”的“成果”为他人所获取或特别有“影响”,则会得到相应数量的“拆币”。
整个程序怎会如此眼熟?没错,好奇心正在和已经成为商品。
与时下几近同样流行的“偷菜”一样,“拆客”背后的玄机和衍生出来的种种也招致议论。正方观点自不必说,反方观点则始终在追问——既然“偷盗”为人所不齿,那么“破坏”自己的东西就有理由“五十步笑百步”吗?“拆客”在弘扬什么,好奇和学习意识掩盖下的冲动和浪费吗?以及基于之上的“拆拆更健康”的“商机”吗?
有意思的是,与毕竟为数不多的“拆客”相比,更为众多的普通受访者认为,由于与交换及金钱扯上了关系,在求知欲面前,本为人之天性的好奇心将不再纯洁,甚至于望而却步。
“拆客”的前路与背影
行文至此,网络上戏言又出。
按“拆客”们的理解,史上最成功的“拆客”非孟姜女和李书福莫属。前者在一场痛哭之后,成功拆毁了一段长城;而后者,则通过先拆家用小电器,后拆摩托车,再拆汽车、造汽车,实现了从默默无闻到光彩照人的跨跃。
而有时候,“戏言”也会成为“谶语”。不久前,《时代商报》曾就大学生创业并积极参与科研创新,采访过东北大学多位大学生科研和科技竞赛精英,获得过全国性大奖并于日后成功得到企业认可的他们,在有所建树前,均经历过拆拆解解的“入门课”,只是他们这种档次的“拆客”更为看中的或许是如何拆得更“值得”,拆得更“长久”。
也许,“拆客”倒是留给了教育界和网络界一个需要“拆解”的课题——引导与理性。
在汉字学中,“拆”字的声旁是“斥”,“斥”有“责”、“训”之意,而“拆”字又为左右结构,由此看来,拆解物品的行为是应该把握好左右,拿捏好分寸。
解构“拆客”
评论
6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