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四)



三 网民社会心理和行为的演变

 

(一)网民社会阶层的分野

目前网上草根民众和知识精英的舆论并行发达。草根类舆论体现在众多新闻跟帖和普通网民的个人博客中;精英类言论则集中于微博客,文化界名人博客,凯迪网络、中国改革论坛等BBS,五柳村、中国选举与治理网等学术文化类网站。据2005年底对凯迪网络用户的调查,他们多分布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拥有手机、笔记本电脑、汽车和房产的比例高;与全国网民平均水平相比,本科学历高出21.8个百分点,研究生学历高出9.4个百分点,而在校生比例低了32.5个百分点;男性多,多数已结婚生子,喜欢阅读和旅游[]。这些数据均提示他们在社会上具有较高的经济文化地位,这是凯迪网络成为知识分子思想园地的人口学基础。

网络草根和精英都同情弱势群体,痛恨社会不公,关注公权力尽责和诚信,维护社会道德底线。2009年, 在张海超“开胸验肺”、孙中界断指抗议“钓鱼执法”等新闻事件上,精英和草根的意见高度一致。但在另一些问题上,网络精英与草根之间意见分歧往往很大。例如,在如何看待山西煤矿“国进民退”改制的问题上,普通网民多为口碑糟糕的“煤老板”绝大多数被整合而兴奋,但知识界对于山西政府是否尊重私营经济产权和市场契约颇有疑虑。

 

(二)网民的社会关怀大幅提升

网上参与人数最多的言论形式是新闻跟帖。例如,2009612日、13日宝马、奔驰国产车型入选公务车的新闻跟帖踊跃,搜狐1430条,网易3261条,新浪14002条。这三大商业门户网站的用户三教九流都有,尤以学生和底层民众居多,因此,新闻跟帖更像“草根的围观”,他们强烈的社会和道德批判精神,提示所谓当今中国人“政治冷漠”的印象并不准确。

截至20096月底,1.81亿网民开设了个人博客或个人空间,其中1.13亿人平均每个月至少更新一次。过去,写博客主要是记述个人生活;2008-2009年上半年,针对“社会现象”发言的作者所占比例达到54.5%,比2007年上升了44.5个百分点[]。以新浪博客为例,与“孙伟铭死刑”相关的博文271600篇,网民热议酒后驾车肇事应否抵命,该以交通肇事罪还是危害公共安全罪论处。重庆“打黑”也是博客热门话题,在新浪可找到与“王立军重庆”相关的博文423308篇,找到与“文强重庆”(“打黑”中落马的最高官员)相关的博文1088049篇。网民强烈的社会关怀提示民气可用、民怨可畏。

 

(三)网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

随着网络言论载体的逐渐发达,相当多的网民已经不再是孤立的个体,他们在网上结成各种虚拟的社群,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腾讯QQ网民结成的QQ群,据称有5000万个之多。依托于同学、同事、同乡等现实社会关系的除外,其他如影视音乐、动漫、游戏、车行天下、旅游、体育联盟、追星族、星座缘分等类别的QQ群,基本上源于虚拟的网络交往。在邓玉娇事件中,《新京报》和《南方人物周刊》记者在巴东县野三关被不明身份的人围困,记者被打,相机被抢,媒体QQ群里几乎是实时播报。接着,记者编辑们在群里商量由谁来报道,财经网编辑自告奋勇尝试发稿。果然,半小时后,财经网挂出记者被打的新闻。由于网友经常加入不止一个QQ群,信息和图片可在瞬间从一个群复制流传到其他的群,具有病毒似的传染性,因此QQ群的动员和组织潜力巨大。

近一年来崛起的社交类网站SNSSocialNetworkSite),能为用户提供个人博客、群组、照片、视频、音乐等多种朋友互动功能。如开心网面向白领,注册用户逾5000万;而校内网则垄断了在校大学生市场。现阶段SNS以娱乐内容为主,比如偷菜、占车位,但不乏关注社会问题的潜质。如新华社入住开心网后,开设“新华社电视”频道,从2009511日清晨6时到13日下午推出汶川地震一周年电视直播节目,网民寄语留言多达63万条。SNS很可能成为今后中国社会一种重要的组织资源。

“百度贴吧”是一种特殊形态的BBS,网友基于关键词而自由创建。百度平均每天新建贴吧8000余个,发新帖200万个。由于贴吧进行的是特定主题的深度交流,能够寻找和聚集利益相关人群,给一些地方政府和社区型国有大型企业带来很大舆论压力。例如,在石首骚乱中,当地政府封锁消息,在长达80个小时的时间里只发布了3条新闻,其中还包括一条匪夷所思的石首街头举行多部门联合消防演习的新闻通稿。但在“百度贴吧·石首吧”里,出现了近500个与此案有关的主帖,追踪报道石首街头的真实情况。

其他网络社群组织形式,包括BBS的版聚(活跃在同一论坛的网民线下聚会),作者社会背景相同或博文主题相近的博客圈(仅搜狐博客就有11825个圈子),豆瓣网的讨论群组(2.2万个),还有一些小的专业类网站,如户外运动类网站结成的“驴友”社群,当年率先质疑周正龙虎照的“色影无忌”摄影爱好者网站。

有学者认为,网络社群“加强了民众之间的联系与集体行动”,因而拥有比西方更大的民主潜力[]。上海团市委一项调查显示,仅与团市委建立固定联络的网络社团就有几十个,包括车友会、音乐发烧友、收藏发烧友等。这些网络社团大都没有经过正式注册,但组织能力强,经常开展线上和线下的活动[]。现阶段这些网络社团没有政治色彩,至多只是某种意识形态或审美、价值偏好的小圈子。

 

(四)网民开始走下互联网

2009年,在一些突发事件中,部分网民不满足于网上的“口水战”,企图在网下有所表达。例如,在杭州飙车案中,就在警方宣布肇事车速仅70码的 当晚,不少网友来到车祸地点文二西路,点起蜡烛、献上菊花,表示对遇害者的哀悼和公正办案的诉求。在邓玉娇案中,一些网友纷纷到巴东“旅游”,有的还请求 为邓玉娇立“烈女碑”。当地政府感到压力巨大,长江航线巴东码头自抗日战争以来首次停航,宾馆宣布客满。在北京,西客站附近广场出现“行为艺术”,一个女青年以纱布层层缠裹自己,呈极力挣扎却无法挣脱状,身边摆放着几个大字:“谁都可能成为邓玉娇”。

716日, 网友郭宝锋因在网上发布严晓玲“被轮奸致死”的流言,被福州警方以涉嫌诽谤而拘留。恰恰在这一天,“百度贴吧·魔兽世界吧”传出一句无厘头的贴文“贾君 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知名网民“北风”受此启发,在线发起“一人一张明信片,喊郭宝锋回家吃饭”的活动。两个星期内,上百张明信片从全国各地寄往福 州市第二看守所,每张上面都写着“郭宝锋,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731日下午,郭宝锋取保候审,走出了看守所。律师认为,郭宝锋是被网民用明信片“喊”回了家。

可以这么说,互联网上的“新意见阶层”已经结成了一个有现实影响力的虚拟“压力集团”,面对贫富冲突、劳资矛盾、城市拆迁、农村土地流转、环境污染、医疗教 育、道德失范等问题,特别是政府施政缺失和司法不公,形成巨大舆论压力。网民从自身利益出发评议公共政策,经常能够有效地改变决策方向。

例如上网过滤软件“绿坝——花季护航”就是在网民的质疑和激烈反对中,在71日强制安装起始日的前夕——630日晚工业和信息化部紧急宣布推迟预装;后来又改口说,“绝不会出现在所有销售的计算机里一律强制安装的问题”,改进后的预装方案主要限制在学校、网吧等公共场合的计算机。“绿坝”事件是2009年网民作为“压力集团”整体发声和发力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但这种虚拟“压力集团”不是政治组织,现阶段在若干具体利益问题上具有温和表达不满和不服从的特征,不会对社会稳定产生颠覆性影响。

 

(五)网络非理性情绪值得关注

2009年群体性事件对抗性增强。例如,在石首事件中,约7万民众走上街头,与数千名武警对峙,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街头骚乱。现阶段群体性事件多发生在中西部县域,影响多具有局部性和一过性。但在2009年群体性事件和其他一些突发事件中,现场民众和网民非理性情绪抬头,有蔓延趋势。例如,724日, 吉林通化钢铁公司股权调整引发职工不满,民营企业派驻的总经理被活活打死。新闻跟帖几乎一边倒地赞扬通钢“工人阶级了不起”,幸灾乐祸于“打死个把资本家 有什么了不起”。这场网络起哄属于“泄愤事件”,也就是绝大多数参与者与最初引发的事件并没有直接利益关系,主要是路见不平或借题发挥,表达对社会不公的不满[]

网络非理性情绪的另一个预警信号,是邓玉娇案中的“屠夫”现象。网民“屠夫”在凯迪网络向其他网民募捐,得到资助后赶到巴东,促成邓家聘请北京律师,到邓玉娇被羁押的精神病院会见了邓玉娇,并在博客里以第一手图片和文字报告案件进展。继邓玉娇案后,“屠夫”又到昆明为“小学生卖淫案”“闹场”,被云南秉持理性批评的“躲猫猫”调查委员会的网民“边民”用一场温和对话击退。“屠夫”“用杀猪方式参与社会个案的模式”,公民责任心可嘉,却不能归结为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常态,其对社会的潜在破坏性值得忧虑和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