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的沉默螺旋


    在东京的贤人会议上用过一回这样的概念,我只想说明一些社会现象,尤其作为日本文化研究的一种,借用社会学的概念也算一个方法。

  

    所谓“沉默螺旋”(The Spiral Of Silence)最早见于旧西德国人诺埃勒-诺依曼(Noelle-Neumann)1974年在《传播学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大致意思是说大众发现自己的观点受到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去,而且还会发表和扩散,变本加厉;但一旦发现自己的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甚至遭遇群起而攻之的时候,即使赞同它,也会突然沉默。于是,意见的一方沉默造成了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犹如螺旋发展的过程。

  

    给日本的大学生讲课,起先就会遇到这一现象,因为所有的人不会提出疑义,教材上写的内容无论对错,只要是写在上面的,必定是权威的,是对的。有一回,我故意在教材上写下了错误的解答,而且还告诉了学生其中有的地方是错的,结果当场没一个人举手,下课后反倒有个学生问我那个解答是不是错了。我问她为什么不举手当场提问,她回答:“当众站起来说话,太孤立了!”

  

    其实,别说一个小小的课堂,就连这些年的日本社会也不外乎这类情景。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新闻媒体的“群殴”现象,只要有一家率先报导出来,紧跟上来的其他报导差不多都是跟风的,生怕自己被舆论甩到后头。很多年前,长野县松本市曾经发生过一次沙林毒杀事件,有一个无辜叫河野义行,从一开始就被某家报纸指责为嫌疑犯,结果其他新闻媒体纷纷跟进,有关他的杂七杂八的事儿全都捣实出来,广播、电视和报纸杂志,铺天盖地,弄得他无地自容,但一直到了后来发现此人是被冤枉的时候,媒体一下子就退潮了,就跟谁也没怎么着一样。

  

    今年年内光看酒井法子涉毒事件,也可以看出上述倾向。著名的评论家加藤周一曾经说过“日本人很会装蒜”。大众关注某个事件有时不是为了事件本身,而仅仅是为了自己关注这个行为而已,看上去关注得还挺忙!另外一点,日本人的群体意识超强,从负面观察,“跟风”以及“谁都不说不”的社会现象也同样超强。其中比较出名的实例如下:

  

    日本一个小学校开运动会,田径比赛进入了白热化,可正当跑在前头的小孩儿即将撞线的时候,他突然停住了脚步,转回头开始等待跑在后面的小孩儿,结果大家手拉手一起撞线结束了比赛。据说,有相当一段时期,日本人把这个实例当成了教育范本,受到了媒体的吹捧,以致很多持反对意见的家长只得闭上了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