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受工业生产加快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的影响,工业品价格持续上涨。国际初级产品价格高涨也使得原材料价格面临上涨压力,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涨幅长期高于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的现象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之一。在这种情况下,正确解析工业品价格涨幅"高进低出"现象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本着这一目的,尝试从工业品价格涨幅"高进低出"现象的历史走势及其内在关联出发对该现象的成因、影响进行理性的剖析。
价格是国民经济活动的先行指标,是反映市场运行中供求关系的灵敏信号。目前,我国在生产、投资、流通和消费各环节均开展了价格调查,并编制了相应的价格指数。不断完善的价格统计调查涵盖了国民经济再生产的主要过程,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价格统计指标体系。具体看:在农业生产环节编制了农业生产者价格指数;在工业生产环节编制了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在投资环节编制了房地产价格指数、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和建筑安装工程价格指数;在流通环节有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在消费环节有城市和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这些指数的建立与发展为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和制定货币、工资、消费政策等都提供了很好的科学依据,同时也为国民经济核算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就工业生产领域来说,工业生产者价格是生产投资价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先行指标。生产者价格指数在价格指数体系中处于上游地位,研究上游产品价格变动差异及其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是很有必要的。
一、工业品价格运行轨迹及其差异
(一)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工业生产者价格是指产品生产出来之后,最初形成的、由生产者出售的价格,在我国通常称作工业品价格。我国目前编制的工业品价格指数包括工业品第一次出售时的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和企业作为中间投入的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这是反映工业生产价格变化趋势和变动幅度的统计指标。工业品出厂价格是从产出的角度反映当期国内市场的工业品价格变动情况,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是从投入的角度反映当期国内工业企业购进的主要原材料、燃料、动力和部分半成品的价格变动情况。出厂价格是工业品消费市场的源头价格,直接影响消费领域工业品的价格水平;购进价格是生产企业购进生产资料的价格,是工业生产的中间投入,是构成出厂产品价格的基础。在反映价格运行趋势时,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一般比消费价格指数先行,它的变动往往预示了消费价格水平的变动趋向。它是制定有关经济政策和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依据,也是观察通货膨胀(紧缩)的重要指标之一。
(二)从历史数据看工业品价格的运行轨迹
我国的工业品价格调查是从1986年开始的,从较长时期观察,工业品价格涨幅"高进低出"的现象业已长期存在。在近20年的时间中,工业品价格涨幅"高进低出"现象具有明显的周期性波动特征,不同时期价格波动受经济发展和供求关系变化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工业品价格运行轨迹见图1:
图1:1986年以来工业品价格走势(同比)
1、1986-1993年,工业品价格涨幅较高,且长期处于"高进低出"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讲,工业品价格涨幅"高进低出"的现象由来已久,并不是近年才出现的一种新现象,更不是近年工业品价格持续上涨的独有特征。
这一期间主要是"七五"时期和"八五"的前期。分阶段看,"七五"时期工业品价格上涨主要受需求拉动影响,一方面是经过几年的改革开放,人民收入增加较快,生活明显改善,因而对物质产品(尤其是耐用消费品)的需求明显增强。然而市场供应却严重不足,供求矛盾加剧。由此引发了1988年抢购风,从而极大刺激了加工工业产品价格的上涨。另一方面经济过热,使基础工业与加工工业的矛盾更趋"尖锐化",导致能源、原材料供应全面趋紧。为缓解国内市场主要原材料供应的紧张状况,国家扩大了进口数量,仅1985-1988年,每年用于进口钢材、化工原料、纺织原料、有色金属等原材料的用汇达100亿美元左右,四年进出口逆差近400亿美元,基础工业产品短缺程度可见一斑,其价格上涨已成必然。"七五"时期工业品出厂价格平均上涨9.9%,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平均上涨14.5%,两大指数的差值为4.6个百分点。
"八五"前期,加工工业由于前几年高速发展,供需矛盾在总量上基本平衡,进入结构调整阶段,其价格涨落出现结构性差异。基础工业随着"七五"后期国家治理整顿措施的出台,供需矛盾也暂时得以缓解,1991、1992年的工业品价格涨幅有所回落。然而基础工业在结构上的供给不足,仍是经济发展的潜在制约因素。此外,进入九十年代以后,国家进一步加大价格改革步伐,大范围下放价格管理权限或放开价格。1993年随着经济进一步升温,需求膨胀拉动工业品价格大幅度上涨,涨幅达历史最高,两大指数的差值高达11.1个百分点。
2、1994-2002年,工业品价格涨幅逐步回落之后出现了稳中有降的趋势,并出现了出厂、购进价格涨幅长期"胶着"的现象。这一时期处于"八五"后期、"九五"时期和"十五"前期。在这长达九年的时间中,出厂、购进价格涨幅差距不是很大,出现了"高进低出"与"低进高出"交错出现的状况。其中"高进低出"的年份有五年,两个指数的平均差值为1.3;"低进高出"的年份有四年,两个指数的平均差值为0.6。
"八五"后期,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需求拉动的作用明显减弱,工业品价格涨势在高位上逐步回落。"九五"初期,国家实行"稳中求进"、"适度从紧"的宏观经济政策,以及受国民经济软着陆的影响,工业生产基本保持稳定发展态势,工业品市场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工业品价格稳中有降,"九五"中期甚至出现了"通货紧缩"的现象。"九五"后期,受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大幅度上涨的影响,工业品价格止跌回升。"十五"前两年,出厂、购进价格均处于下降趋势。
3、2003年至今,工业品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并再次出现了"高进低出"的状态。
2003年,工业品价格止跌反涨,出现了自1996年我国经济软着陆以来的新一轮上涨态势。这三年,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涨幅平均高出出厂价格涨幅3.7个百分点,2006年前三季度这一差值仍高达3.4,这是1993年以后出现的新的一次连续多年购进价格涨幅远高于出厂价格涨幅的情况。
二、本轮经济周期中工业品价格变动差异的新特征
从近20年的工业品价格变动轨迹中,我们发现较长时间出现工业品价格涨幅"高进低出"的现象已有过两次。受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状况及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其变动有相似的地方,也有其不同的地方。近期的工业品价格上涨是从2003年开始的,我们应该看到本轮经济周期中工业品价格变动差异具有新的特征,这与1986-1993年间的"高进低出"是不同的。
(一)本轮经济周期中价格传导受阻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是解决居民衣、食、用等方面的需求,产业结构以轻纺工业和加工工业为主。由于居民消费需求旺盛,商品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需求拉动成为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上游价格的上涨较为顺畅地传导到了下游。在本轮经济周期中,受国际市场价格波动以及国内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影响,上游产品价格向下游产品价格传导的机制发生了变化,价格的传导渠道受阻,出现上游产品价格大幅度上升、下游产品价格滞胀的矛盾局面。由于购进价格所涵盖的产品主要为原材料、燃料和动力等生产资料类产品,所体现的是上游产品的价格,而出厂价格既包括部分生产资料类产品,又包括了大量的生活资料类产品,相对而言,更多地体现了中下游产品的价格。所以,工业品价格涨幅"高进低出"现象实质上也是一种上游产品价格变化向下游产品传导受阻的典型现象。而且在工业品出厂价格内部这种受阻的状况也非常明显。主要表现在:
1、生产资料价格涨幅大于生活资料价格涨幅。近几年,我国一直处于"高投资、低消费"的经济增长格局。一方面是工业投资快速增长,直接拉动了能源需求和生产资料价格的快速上涨;另一方面是近几年住房、医疗、教育改革等改革措施在不断完善中,增加了消费者对未来支出的不可预期性,造成居民的即期消费信心不足,同时衣着、耐用消费品、一般日用品、食品等消费品市场的供过于求制约了生活资料价格的上涨。
图2:
图3:
从上面两幅图中我们可以看出,2003年以来生产资料、生活资料价格走势与"八五"期间明显不同,生活资料价格滞胀十分明显。
2、采掘工业产品价格涨幅远大于加工工业价格涨幅。2003年以来,基础工业产品价格显著上升,而加工工业产品价格升幅较小。具体见表1:
2003年采掘、原材料、加工工业价格涨幅之比为100:94.2:88.4,2005年,三者之比为100:87.2:81.2,采掘工业产品价格涨幅远大于加工工业价格涨幅,生产资料内部比价关系有了根本性的改变。能源、原材料等基础工业处于工业生产流程的上游,担负着为下游产业(加工工业)提供原材料的任务,因而其价格的上涨,有利于改变我国基础工业发展不足的状况。因而可以说基础工业与加工工业产品价格关系的理顺对于工业经济结构起到了有效的调节作用。
3、从所调查的38个行业大类来看,价格大幅上涨的行业主要集中于上游行业。2003年,所调查的38个工业行业中,有19个呈现上涨的态势。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价格上涨幅度最大,是工业品价格上涨的主要拉动力量。在上游行业涨价的带动下,2004年,所调查的38个工业行业出现33个上涨的局面,上涨面达86%。去年年底以来,受钢材供大于求的影响,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出厂价格均出现明显的回落。主要工业行业价格走势情况见表2:
(二)"高进低出"现象的地区差异较大
本轮经济周期中,价格"高进低出"现象与各地区的工业经济结构密切相关。2003年以来,由于价格的上涨是以基础工业产品价格上涨为主,因而当一个地区的工业经济结构中能源、原材料等基础产品缺乏,需要从外地区大量购进时,"高进低出"现象就比较突出;反之,则出现"低进高出"现象。从全国各省份来看,北京、福建、上海、天津、江苏、重庆等能源、原材料基础产品缺乏的省市,"高进低出"现象就比较突出;而煤炭、石油等能源、原材料丰富的地区,如黑龙江、山西、甘肃、青海、新疆等省份,则出现了"低进高出"现象。
三、工业品价格"剪刀差"现象的分析
为更好地分析本轮经济周期中工业品价格变动的差异,我们引入工业品价格"剪刀差"的分析方法。"剪刀差"是指两类商品价格的动态对比关系在统计图上表现为逐渐呈剪刀张开的形状,多指不合理的工农业产品比价关系。近几年来,我国工业品价格运行呈现各月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涨幅持续高于或低于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的现象,即所谓"高进低出"或"低进高出"现象。这种价格变动态势虽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但其统计曲线图形与过去的工农业产品比价关系图形形似。所以,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工业品价格"剪刀差"。
(一)工业品价格"剪刀差"的计算方法及经济内容
我们这里所说的工业品价格"剪刀差"就是指工业品剪刀差价格指数,它反映的是已经存在的工业品剪刀差价的发展变动趋势。亦即工业品交换的综合比价指数。工业品交换的综合比价指数,是指出厂价格指数与购进价格指数之间的比例关系,它是反映不同时期原材料、燃料和动力与工业产品交换比价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经济指标。工业品交换的综合比价指数用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计算,有正指标和逆指标两种。
正指标的经济内容是反映工业品对原材料、燃料和动力的交换率的变化。说明同基期相比,在报告期工业品生产企业同等数量的工业品,所换回的原材料、燃料和动力增减趋势和程度。指数大于100,表示工业品生产企业出售同等数量的工业品,换回的原材料、燃料和动力比基期增多了;反之,是减少了。
逆指标的经济内容是反映原材料、燃料和动力对工业品的交换率的变化,表明和基期相比,在报告期原材料、燃料和动力生产企业用同等数量的原材料、燃料和动力所换回的工业品数量的增减趋势和程度。指数小于100,表示原材料、燃料和动力生产企业出售同等数量的原材料、燃料和动力,换回的工业品比基期减少了;反之,是增多了。通常情况下,只有逆指标才是名副其实的工业品价格剪刀差指数。一般说来,逆指标与100之差值,若大于0,其差值说明工业品剪刀差的扩大幅度;若小于0,其差值则说明工业品价格剪刀差的缩小幅度。
(二)工业品价格剪刀差的测算
为更好地分析近年来工业品价格走势,我们利用2001年以来的资料计算了工业品综合比价指数(正、逆指标),用图表示如下:
图4:
从图4中,我们可以看出:与上年相比,近年来的工业品价格剪刀差是呈扩大趋势的。分年度观察,2003年工业品综合比价指数(逆)为102.4,2004年、2005年、2006年1-9月分别比上年同期扩大了5%、3.2%和3.3%,也就是说这几个时期原材料、燃料和动力生产企业出售同等数量的原材料、燃料和动力,换回的工业品比上年同期分别增加了2.4%、5%、3.2%和3.3%。换句话说,就是生产企业出售同等数量的工业品,换回的原材料、燃料和动力分别比上年同期分别减少了2.3%、4.8%、3.1%和3.2%。工业品价格剪刀差最大差值出现在2004年,之后涨幅差距缩小。这说明2005年以来工业品价格上涨的势头有所缓和,也可以说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对工业品出厂价格的传导作用有所显现。
如果我们采用定基指数来观察,工业品价格剪刀差扩大的趋势更加明显。以2000年为基期,工业品价格剪刀差图形如下:
图5: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与2000年相比,近年来的工业品价格剪刀差是呈扩大趋势的。分年度观察,2003年工业品综合比价指数(逆)为101,2004年、2005年、2006年1-9月分别比2000年扩大了3.5%、8.6%和12.1%。
四、近年来工业品价格"剪刀差"扩大的原因
工业品价格"剪刀差"的形成,是市场供求状况在价格上的客观经济现象反映,主要与固定资产投资、国际市场价格、价格形成机制等因素有关。
(一)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呈现的"高投资、低消费"的格局所致
近几年来,我国投资与消费失衡的趋势明显。据统计,近年来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连续大幅度增长,2003年增长27.7%,2004年增长26.6%,2005年增长25.7%,三年平均增长26.7%。而社会商品零售额和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扣除价格上涨因素)的增长幅度却明显滞后,三年平均涨幅仅为11.8%和9.6%,相差14.9和17.1个百分点。"高投资、低消费"的格局,导致了上游基础原材料需求增加,价格看涨;终端消费滞后,上游价格上涨难以下传的困难局面,工业品价格"剪刀差"扩大。
从历史数据看,工业品价格"剪刀差"扩大的时期,通常也是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的时期。此外,由于我国尚处于重化工业化初期阶段,重工业发展加快,原材料、能源和动力需求增长较快,带动了其价格的上扬。因此,可以说,现行经济发展阶段的"高投资、低消费"的经济格局是工业品价格涨幅"高进低出"现象所产生的主要原因。正是"高投资、低消费"经济政策在两个市场所起的作用不同,才导致了工业品价格涨幅"高进低出"现象的产生。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解释了工业品价格"剪刀差"现象呈周期性波动的成因。
(二)受国际市场重要基础产品价格的影响愈来愈明显
入世后,工业企业面对的原材料供求领域发生了转变,不仅仅单一面向国内市场,更广阔的是国际市场的范畴,原材料价格的变化因素也更加复杂,更具有不确定性。基础原材料价格基本上与国际市场价格走势相一致,受全球供求因素的影响。如原油、主要化工原料、黑色和有色金属等,价格基本上随国际市场波动。近年来,在我国经济发展加速的同时,全球经济也开始复苏。因此,对基础原材料的需求自然同时增加,从而导致价格上扬。这是构成我国原材料价格上涨的重要因素,也是近年来工业品价格"剪刀差"扩大的重要原因。
(三)上、下游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不同
目前,国内大部分产品逐步融入全球定价体系中,尤其是上游产品如原油、铜、铝、铁矿石等能源和主要原材料产品价格基本由国际供求形势决定,但一些与其密切相关的下游产品仍受国家宏观调控,以成品油为例,入世以后,我国原油价格开始与国际市场接轨,其价格随国际市场而动,但其下游产品成品油的价格一直由国家制定,其上涨幅度远低于原油价格涨幅。
而与此不同的是多数下游产品和最终消费品,则基本上由国内的制造成本和供求关系决定,与国际市场少有相关。同时,上游生产资料和投资品生产企业,由于进入壁垒较高,企业相对处于垄断地位,具有较强的定价能力,而下游的消费品市场则基本近于完全竞争,价格涨落只能由市场说了算。这种定价机制的不平等,为价格传导设置了巨大的障碍。由于相对于上游产品,这些产品附加值、尤其是人工投入比重大,而人工价格低廉决定了我国制造成本低的优势,其价格远低于一般国际水平,并且从来不受国际价格水平的影响。这种定价机制的不同,使上游原材料价格与下游加工产品的价格的涨落幅度有所不同。同时下游产品主要面向国内消费市场,据统计,目前我国600余种主要商品中,有80%左右的品种处于供过于求的局面。目前这种供大于求的格局很难将企业成本上升转化为价格上涨,最终体现为工业品出厂价格的上涨幅度低于基础原材料购进价格的上涨幅度。
五、对现阶段工业品价格"剪刀差"现象的深层思考
过去短缺经济条件下的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反映的是工业基础薄弱情况下工业品对农产品不平等交换,是一种扭曲的交换关系,需要从政治、经济体制上全方位的解决。现在,我国已经实现了工业化腾飞,当前出现的工业品价格"剪刀差"现象,实际上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其影响也是全方位的。我们应该看到其不利的一面,也应该看到其有利的一面,理性看待工业品价格"剪刀差"现象。
(一)工业品价格"剪刀差"的影响
2003年至2005年的三年间,工业品价格剪刀差持续扩大,改变了生产资料及基础产品价格偏低的状况,为这些行业增加了原始积累,也有利于推动企业调整产业结构,节能降耗,发展节约型经济。但是,工业品价格剪刀差扩大对工业经济的负面影响也很大。
1、近几年工业利润增加较多,且新增利润向能源、原材料工业集中的态势十分明显。2003年,我国工业经济效益创历史新高。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首次突破8000亿元,达到8152.4亿元,比上年增加2438亿元,增长42.7%。2003年全国工业品出厂价格比上年上涨2.3%,在38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20个行业价格上涨,18个行业价格下降。到年底,价格上涨的行业增加到29个,仅有8个行业价格下降,另有1个行业价格持平。可见,多数工业品出厂价格已呈明显的上涨趋势,这对工业企业效益的提升起了直接拉动作用。从价格上涨中明显受益的行业新增利润约为489亿元,占当年整个工业新增利润的20%。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出厂价格比上年上涨19.1%,实现利润1237.8亿元,占整个工业实现利润的15.2%;新增利润324亿元,占整个工业新增利润的13.3%,列各大工业行业之首,全行业增加的利润主要得益于涨价效应。
2004年,实现利润最多的五大行业分别是石油开采1777.3亿元、钢铁1038.9亿元、化工856.3亿元、电子通信821.9亿元、交通运输设备771.9亿元,占整个工业利润的46.4%。新增利润最多的五大行业分别是石油开采542.3亿元、钢铁428.3亿元、化工396.9亿元、电子通信235.6亿元、煤炭162.9亿元,占整个工业新增利润的56.4%;而上年新增利润最多的石油开采、钢铁、交通运输设备、化工、建材,占整个工业新增利润的48.9%。2004年前五大行业新增利润比重比上年上升了7.5个百分点,新增利润向能源、原材料工业集中的态势更为明显。
2006年前5个月全国企业利润增幅达25.5%,但80%以上的新增利润集中在石油、电力、煤炭、有色金属等五大行业,其他30多个行业只分享了不到20%的利润。应该说工业品价格"剪刀差"扩大,是近年来工业利润相对集中的主要原因。由于原材料购进价格高于产品出厂价格上涨的幅度,使企业应得利润发生转移,有的转入农业收入(表现在农副产品收购价格逐年上涨),有的落入物资周转环节和交通运输部门,即使是工业企业之间的转移,也以不同形式流失相当大的部分。因为在整个产业链中,由于下游加工制造业的产能过剩,市场竞争激烈,使得这些行业通过涨价转移成本的能力下降,而利润主要通过"剪刀差"向上游能源产业集中。
2、企业盈利空间缩小,亏损企业数量增加。近年来,虽然工业生产增长速度较快,工业经济效益水平逐步改善,但是工业生产发展水平不均衡。上游产业利润高增长背后,是下游企业为节节上涨的煤价、电价以及材料费等支出增加。垄断行业的利润越大,中、下游企业的负担就越为沉重。能源行业利润大增,却把其他相关行业挤压到微利、亏损的边缘,制约了这些行业的发展。由于价格"高进低出"对企业的销售收入、生产成本和利润产生最直接的影响,企业亏损面有所增加。据统计,2003年至2005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与上年相比增速分别为45.1%、39.1%和26.6%;而2003年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亏损企业数为37041个,亏损企业亏损总额为1072.3亿元,2004年亏损企业数为40048个,亏损总额为1239.8亿元,到2005年亏损企业数达到47603个,亏损总额达到1923亿元。从以上两组数据中可以看出,2003年以来实现利润同比增幅是减慢的,而亏损企业增亏幅度在加大,这一形势与工业品价格"高进低出"不无关系,利润在很大程度上被基础原材料、能源价格上涨所吞噬。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下游的一些中小企业受原材料涨价的影响,步履维艰、竞争力明显下降,企业利润减少,甚至出现生存危机,迫使企业弱化甚至放弃发展性投入。员工培训的投入、科研投入、营销投入等大幅度减少,从而严重威胁企业的发展后劲,也影响了职工的收入,加剧了社会分配的不公。
以炼油行业为例,入世后原油价格持续震荡攀升,而其下游产品汽油、柴油的出厂价格却一直受国家宏观调控,虽然一段时间以来国家多次上调出厂价格,但因幅度相对较小,时间滞后,使企业亏损额居高难下。据吉林调查总队反映,2005 年,受中油吉化股份公司增亏影响,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亏损企业亏损额始终居高不下,全年累计亏损 63.1 亿元,比上年增亏 26.8 亿元,增长 73.9%。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全行业净亏损 7.9 亿元,比上年增加 5.1 亿元,增长 1.8 倍。2006年上半年,国家两次上调成品油价格,但涨价的幅度仍抵不上成本上升带来的压力,炼油板块仍然处于亏损状态。
(二)理性看待工业品价格"剪刀差"现象
客观地说,工业品价格"剪刀差"的扩大,特别是过度的"高进低出"现象确实加大了企业生产经营和国家宏观调控的难度,在宏、微观两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不利影响。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工业品价格"剪刀差"的存在有其客观性及必然性,工业品价格"高进低出"现象对企业及工业经济带来不利影响的同时,也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对此,我们应该有一个新的认识。
1、工业品价格"剪刀差"的存在有其客观性及必然性。首先,从工业品价格"剪刀差"形成的原因,我们可以看出工业生产领域价格无论是"高进低出"还是"低进高出",都是在宏观经济运行环境中的一种客观反映。从目前来看,我国尚处于重化工业化发展阶段之初,重工业尚需进一步发展,经济增长尚未摆脱对投资拉动的依赖,"高投资、低消费"的宏观经济大格局在短期内仍将延续。同时,上下游市场格局在短期内也难以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特别是出于经济安全的考虑,上游部分行业的垄断性特征仍将继续。据此,可以初步判定,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工业品价格涨幅"高进低出"现象仍将作为一种常态而长期存在。
其次,从方法制度上看,由于购进价格所涵盖的产品主要为原材料、燃料、能源和动力等生产资料类产品,而出厂价格既包括部分生产资料类产品,又包括了大量的生活资料类产品。目前,我们调查的出厂价格包含了4000多种产品,其范围远远大于购进价格(购进价格只包含了1800多种产品)。从计算指数所使用的权数看,两者也存在较大的区别。编制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所用的权数用工业品销售额计算,编制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的权数用工业部门各种物资消耗额计算。由于物质消耗资料的取得比较困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与出厂资料的配套,特别是产品法的分行业购进指数很难取得,从而给两者的比较带来困难。从这个角度上看,两个指数存在差异是难免的。
此外,从价格构成上看,由于在下游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上游的投入只是成本的一部分,其他方面的成本还包括劳动力工资、机器设备折旧等。因此,在后者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上游价格的变化不可能导致下游价格的同时同幅度变动,并且幅度的大小取决于下游的成本结构。理论上,在其它生产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原材料价格只要上涨1个百分点,产品出厂价格就要相应上涨0.7个百分点,才会平衡抬高了的生产成本,维持工业生产正常的利润水平。而且从整个产业链上看,产业链越长,生产环节越多,单位产品的物耗所占的比重就越小,对产品出厂价格的影响就越小。
2、工业品价格"剪刀差"存在的积极影响。工业品价格"剪刀差"现象对企业及工业经济带来不利影响的同时,也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其一,促进企业在提高管理水平上狠下功夫,向精细化管理要效益,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其二,促进企业大力开展节能降耗活动,改进原料消费结构,降本增效。其三,促进企业积极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尽可能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盈利能力。其四,通过微观治理、激活,按发展循环经济要求,来重新整合工业资源、有序合理开发、优化工业产业结构、提升工业经济发展质量。也为加快构建节约型产业结构和我国发展绿色环保和谐经济奠定微观基础,从而最终实现国家的绿色GDP增长目标。
以广东省为例,近年来受本省资源条件的限制,加上国内外能源、原材料价格大幅度上涨的影响,其工业品价格购销倒挂形势一直很严峻。但是,由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实行了产业结构调整,企业采取各种挖潜措施、扩大生产规模,名牌产品带来大销量和高效益,并形成了一定的核心技术和产业集群。由于这些措施的实施,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持续增长,出现了"高进低出利增"的良好局面。
(三)对策和建议
从目前来看,两个市场格局的差异将长期存在,工业品价格"剪刀差"现象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不可避免,特别是考虑到资源型原材料、能源的稀缺性、不可再生性,上游产品价格"企高"的趋势将始终存在。为此,应采取措施解决工业品价格"剪刀差"所暴露出的工业结构、投资快速增长与社会消费相脱节等深层次问题,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的发展。
1、控制基础投资、促进居民消费。应采取积极措施努力刺激社会消费,增加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缩小收入差距,不断提高消费水平,逐步扭转"高投资、低消费"的格局,缓解下游市场,特别是下游消费品市场供过于求的矛盾。这不但有利于理顺价格传导关系,消除过度的工业品价格涨幅"高进低出"现象,更重要的是将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2、加强宏观调控能力,优化产业结构。一是加强宏观调控,控制投资规模的盲目扩大,特别是耗能高,污染大的投资项目要有严格的审批手续;二是建立行业准入机制,规模小、消耗大,生产技术不过关,产品质量不达标的一律不准进入;三是淘汰一部分设备简单、工艺落后、管理不严,产品质量低劣的企业, 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扶植一批生产设备先进、工艺超前、管理严格,产品市场前景看好的企业;四是倡导和支持绿色环保、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朝阳产业发展。
3、切实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挖掘内部潜力,节约资源,消化能源、原材料涨价压力。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工业企业竞争力。企业应坚持把深化改革同从严管理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内部管理制度,从管理创新上要效益,全方位提高企业盈利能力。要善于利用现代化管理方法和手段,改变传统的营销观念,不断提高企业的品牌价值和价格竞争力。
4、完善和健全定价机制,保证价格的传导顺畅。一是利用宏观经济政策和手段,控制能源、基础原材料等价格的过快增长;二是尽快建立国家能源储备制度,消除或减弱国际市场价格大的波动对我国的影响,如原油、铜、铁矿石等产品;三是完善价格在上下游产品间的传导机制,效仿煤电价格联动机制,使原油、铁矿石等其他产品价格也能与原材料价格能够联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