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办大学可行吗?


我曾说,应允许县自办大学,中国有2200多个县,如果每个县有一间大学,至少可以增加2000多间大学,这时中国就真正把教育搞上去了。此论一出,引起许多人的质疑,驳论纷出,蔚为大观。

我想,一个观点的提出,能引起人们的关注讨论,首先说明这是一个值得提出也值得讨论的题目;其次,提出观点者也可以通过讨论,使自己观点更周密更有可行性。看了大家评论,我觉得有必要对自己观点做以下进一步说明。

首先,我们必须看到,县办大学是大学教育从精英走向大众的必然。我国经过近三十年来平均两位数的飞速发展,已经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大国,毫无疑问,大学教育由精英转向大众,已是历史必然。然而,在这过程中,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却是与我们的发展和地位不相称: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总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21%,教育人口约占世界的26%(其中,学历教育约占22%)。虽然中国劳动力总量在国际上很有竞争优势,但我国人均受教育水平不高,劳动力素质与国际上还有相当的差距。中国中等及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相比落后15年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落后30年以上,高中及以上学历的人口比例远低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那么,现在我们现在集中在大城市的高等教育能不能肩负起化解矛盾扭转局面的任务呢?显然不行。原因是:现在我们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二:其一是现在高校过于集中,耗费太大——据统计,全国仅72所部属高等院校的负债已经达到360亿元,平均每所高校的欠债就有5亿元。有人保守估计,高校债务可能高达4000亿元。(《济南时报》2007年3月11日)仅吉林大学就有30亿的债务。这种局面的维持,直接导致高等教育投入不足,教育发展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其次是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教育发展不平衡,农村教育薄弱状况没有根本改变——我们的农业大学、林业大学全部集中在城市,如此这般,怎么能解决真正农村问题?山林问题?所以,扩大高等教育的出路在于因陋就简,因地制宜,要贴近底层,贴近社会,贴近生产。而县城显然就是高校降低成本结合民生的最佳去处。

其次,我们还应该对“大学”这个概念有一个正确理解。一说到大学,我们很容易想到过去西南联大校长梅贻琦的话,“所谓大学,非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因此觉得大学不出大师就谈不上大学。然而,实际上,即使在美国那样高等教育高度发达的国家,出大师也只是少数研究性大学的任务。一般大学,担负的却是培养普通劳动者合格公民的任务——换言之,大学除了少数培养“大师”的顶级学校而外,大量的是培养一般“大众”的学校。这也就是我之所谓“在县里上大学,内容也有所不同,多教他们一点实用知识嘛,如何耕田、做手工、环保等等。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学习,桂林、西安学旅游、内蒙古学羊毛,山西学采矿。”其实,这种情形在今天的美国已经实现:在美国4000多所高校中,共有一千两百多所所谓“社区大学”, 拥有一千多万注册学生。社区大学的学生平均年龄是29岁。 “社区大学”是属于某一地区或城市的大学。这些大学在美国基本上都称为某某城市或地区college,有的在中间加上个community。社区大学里有些专业的文凭是专科文凭,有些专业学生达到一定的要求后可以转到university去继续上。其特点主要是:学费低廉。这些大学由各级政府资助,它只是象征性地收取一点学费,比那些university要便宜得多。许多美国人先在社区大学挣到一些学分后,再带着这些学分转到某一大学去读,这样既拿到了本科文凭又节省了很多钱。门槛低。社区大学的大门是对任何人敞开着的。不用入学考试,不需学历背景,不管年龄大小,不分国籍肤色,想上就上,想学什么专业就选什么专业。但入学容易并不意味着文凭好混,要想取得文凭,那真要下一些苦功的。学制灵活。虽然大多数专业都是两年制,但是你三年四年学完也可以,你何时挣足了学分,达到了获得文凭的标准,何时就毕业了。之这种大学遍布全美,有一些很小的城市都有自己的社区大学。社区大学为美国社会培养了大批的技术人才,同时也为一些综合大学提供了大量的生源。社区大学为美国大学教育的高度普及和发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我之所谓“县办大学”,其实就类似这种大学——这样的大学,难道就不是大学么?

最后一个问题是:就我们中国今天的财力,能不能够做到每县办一所大学?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以数字来说话。前面我们说过,美国高校数量有4千多所,而中国相应的数字只是2200多所(依据《2004年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状况公告》)。而美国的人口为3亿,中国人口13亿。计算比例,美国的人均占有大学率是中国的八倍左右。按此比例,中国还可以办很多的大学——我们也不用增长8倍,只需增加一倍:再增加2200所(正好全国每个县办一所大学),如果中国在20年间再增加2000多所大学,每所投入一亿,每年则投入不到100亿,这个数字能不能负担?据国家税务局统计,整个2007年,光是证券交易印花税,就高达2005亿元,比2006年增长10.2倍!换言之,将股市印花税的20分之1拿来办学,就可以实现县办大学,如此这般,能说我们国家没有财力一县办所大学么?更关键的还是:我们不要忘了:教育不是消费,投入教育,只会有更大的产出:据计算,如果未来20年中国的高等教育能达到1980年时西欧国家的水平,那么劳动升级就会以年均7.4%的速度增长。这一劳动升级水平将使劳动生产率增长4.4个百分点。如果高等院校有更大规模的扩招计划,使大学入学率在未来20年内达到50%,那么劳动升级的年均增长率就会达到11.2%。光是人力资本投资这个因素就能对整体经济增长率作出6.7个百分点的贡献.。高等教育的这些目标并不是无法实现的。我们应该记住,就在不远的1980年,西欧国家高等院校的入学率还只有25%,只有美国超过了50%。但就在20世纪末的最后20年,西欧国家的入学率都达到了50%。比如英国,其入学率从19%增加到了52%,其中2/3的增长都发生在1990年到1997年间。外国能做到的事情,正处于高速发展的中国为什么做不到?

总之,无论从发展的需要国家的实力还是教育的提升来看,每县办所大学都是必要与可行的。当然,这首先需要解放思想;其次,还得更新体制;最后,还要全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