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迷恋车,车只是个“传说”
“加价”,“加价”,“加价”。
这是一个怪现象。
被人们用“恶劣”这个词形容了那么久的行为,在2009年的岁末和2010年的年初,卷土重来,大行其道,给消费者带来很多困扰和麻烦。
“真不想加价提车”。可是得到的回答却是“我们不加价,但您要的车没有,真没有”,如此反复,多好的购车心情,也被一扫而空了。僵持之后,卖车的满脸委屈、特“为难”地说:“实在不成,您交点加急费,或者多做点装饰吧,我们尽量帮您催,我也就只能帮您这么多了。”于是卖车的和买车的,一同实践了这个变通的办法,用高额的汽车美容装饰回避了这一大家都不愿面对的尴尬问题。侬情我愿,两心“相悦”。汽车厂商更是一面高喊着“不许加价”,一面窃喜,当然在高兴的同时,也不忘温故而知新,当初是哪位文化人给出“饥饿营销法”的华丽面具,真是高屋建瓴,又雅致,又好听。
消费者抱怨声声,质疑不断,有的对加价的数字讨价还价,有的直言心灵被伤害,有投诉的,有突击学习《反垄断法》的,也有因买车争议而家庭气氛紧张的。经销商有巧立名目、巧取豪夺的,有貌似遵章守规,却瞒天过海的,有感慨可怜身世,为什么去年今日因压库狼狈不堪,如今又深陷无车可卖和加价的尴尬境地;汽车厂商有的一面凛然正气,严令不许加价,有的低调放行,还有的大力整治却整治乏力。
一片狼籍。
看着可怜的人们,停在4S店里的展车终于忍不住了大喊:“别迷恋车,车只是个代步工具。”不错,其实这一切仅仅是市场经济环境中,产品供求关系出现偏差的一种表象,完全不必要如此大动干戈。生产厂家无法满足客户购车需求,利用价格调整分流购买力,规范购车秩序。经销商花些心思提升服务质量,节省购车时间,消费者对于汽车本身不要太执着,也许情况就可以大好了。毕竟中国的汽车消费市场还在成长和成熟的阶段,谈品牌忠诚和品牌美誉度还为时尚早,毕竟,汽车产品的差异化还停留在企业营销的创意之中,没有谁能准确说出,价格相近的两款汽车产品在总体上究竟谁更优于谁。真的,别迷恋车,车只是个代步工具。
这或许是个悖论,笔者自己都不愿意去接受。我们期待着汽车文化更加普及的社会环境、买车环境、用车环境,期待汽车真正成为人类的朋友,家庭的朋友。
回顾过去不是回到过去,憧憬未来却是为了预见未来。就让那所谓的“饥饿销售法”见鬼去,美好的未来快快到来吧。授业的导师描绘的国外一幕情景,也时时出现在笔者的憧憬中:清晨,阳光满地。一条直行的主路A,一条支路B右转入直行主路,汽车缓慢依次而行。在A、B交叉口,A路直行的车过一辆,B路的车右转入主路一辆, A路直行的车过一辆,如此类推,就像衣襟上的拉链,就像高速运转的齿轮。司机是清晨急着上班的人们,他们互不相识。没有人用喇叭,没有人抢道,这不是规矩,而是一种默契和文明。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