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不住政府支出,也管不住130万的校门


王攀

广东一高中耗资130多万元修建新校门,每平方米造价1.8万元,学校校长称,校门的修建是政府工程,由政府出钱,“130多万元也不是很多”。(12月29日《广州日报》)

4万亿投资,会不会出现产能过剩?对这一担心,温家宝27日在接受新华网记者专访时明确表示,中央的大部分资金投向民生工程,还有基础设施建设,而没有投向一个工业项目。换句话说,政府的这些钱,不会出现产能过剩。

政府资金投向学校,也算民生工程吧。不知道广东这一高中130万的大门算不算4万亿之列?如果算,工业上的“产能过剩”没有出现,但社会上的“民愤过剩”出现了。

对这一校门,一家长认为,学校外面再漂亮,如果教学质量提不上去,老师不能用心来教育学生,那也只是浪费纳税人的钱,还耽误了学生。而学生们则是想不明白,“我们都想不通,学校为何要这么做?而且花这么多钱,实在是太贵了!”

可在校长眼里,这是政府工程,政府出钱,“130多万元也不是很多”。政府出钱,意思是,学校不出钱。反正学校不掏腰包,肉不是自己的,剜起来不疼,自然不多。但既然不是学校自己的钱,校长又有什么资格评价贵不贵呢?政府出钱,归根结底,是纳税人出钱,贵不贵该有纳税人来评判。

但有资格评,并不意味着就能评判。这则消息很短,没有更多的信息可供分析。比如,家长、学生不满意的这个大门是怎么通过的?政府出资的程序是什么,谁来批准的?地方人大有没有参与?参与过程中是否真反应了当地民众的意见?等等。语焉不详。而这些是探究深层次问题的前提,否则,民众在一阵批评之后,并不会有任何警示性结果。

不过,可以肯定,正是政府和民众之间脱节,以及人大代表、政府官员等失职,才把政府资金理论上和事实上的主人——纳税人架空。而纳税人意识不强,民主监督无法形成有效力量,又进一步让政府资金流向失控。这才是130万建一个学校大门的根本原因所在。如果仅仅停留在声讨上,而不反思漏洞和根结,只能等到下次在政府资金使用上浪费我们的口水。

民主的两个内容:税收民定,支出民管。如果没有这两条,政府就可以随便征税,随便支出,而民主就会成为一句空话。税收民定,还好做到,毕竟,扎口袋,容易一些;但支出民管,实在是问题多多。可以说,正是没有做好支出民管,才出现各种民众不高兴的政府投资。130万建一个学校大门,而不是用在提高教育质量上,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小例而已。

http://news.163.com/09/1229/06/5RMBE0GL000112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