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涌观察:古人巧设婚姻局


    今人越来越多地感到了婚姻的困惑:本以为通过法律的强化和社会观念的推行,没有了传统婚姻里的那些限制和束缚,在自由相识、自由交往、自由恋爱和自由婚礼下的自由婚姻,会是自由自在的、自自然然的、自鸣得意的和自豪骄傲的,结果却适得其反,成了自我炫耀的、自不量力的、自我麻痹的、和自投罗网的。我们感叹、悲叹、哀叹和长叹:我们的自由婚姻,还没有我们的祖辈那些靠婚姻观念和繁文缛节打造出来的婚姻来得稳固、坚固、牢固和永固。我们不禁要想了:为什么我们追求婚姻自由的效果不是得到了更多的婚姻幸福,而是得到了更多的婚姻伤痛呢?我想,那是我们今人没有深刻理解古人为我们设计的婚姻局中的苦心、匠心、精心和慧心的结果。
    古代的先贤们对人的洞察、人的体验、人的理解和人的剖析,很早就有了深刻的认识:男人和女人带有太深兽性的性意识、性渴望、性需求和性放纵的本能,让他们或她们对性对象有着求新求异、多多益善、不知疲倦和永不满足的需要。这对个体来说可能是一种享受,而对社会来说,随心所欲的性释放,将会带来三大社会问题:
    一是,没有稳固的家庭,社会对个人不好管理;
    二是,没有特定的载体,个人的生老病死没有依托;
    三是,没有两性的绑定,对养育孩子不利,也就对社会所需要的劳力和军力不利。
    于是,聪明的古人逐渐设计出了一套完整的婚姻制度;这种设计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神秘。通过各种手段将男女神秘化。表现为:用衣物遮住男女的性敏感部位,遮住人体的曲线和轮廓,让女人包头裹面,尽可能地减少女人在公共场合的抛头露面,让女人更多地呆在家里足不出户以减少外男外女的碰面机会等等。用神秘让人对异性更渴望,从而对婚姻更向往。
    二是繁琐。为两性从相识到举行婚礼设计了繁琐的程式,比如提亲、订亲的习俗等等。用繁琐让人对结婚难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从而产生得来太难要加倍珍惜的想法。
    三是排场。设计了大张旗鼓、广为张扬的婚礼排场,让生活圈子里的人都知道已经结婚,不再有重新选择伴侣的可能了;同时给婚礼中的男女和观礼的客人们留下刻骨铭心的印象:结婚太重要了,是终身大事,是要倾其所有而为之的事情,所以一辈子只能有一次。
    四是牵连。鼓励结婚后的男女多多生子,孩子越多,双方的联接就越紧密;家里的劳力就越充分;父母的老有所养就越有保障;国家的兵源就越充实。
    五是难分。让离婚难,难以上青天,规定女人不能提离婚,男人也只有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才能提离婚,让结了婚的人断了离婚的念头,对婚姻死心踏地。
    六,束缚。用国法和家规内外加击的双重方式,对结了婚的人甚至是订了婚的人,进行强制和教化:要求女子从一而终或者说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根扁担抱着走”,而对男人进行陈世美式的法律制裁和道德谴责,倡导“一日夫妻百日恩、百日夫妻似海深”。
    由此可见,古人所营造的浓浓的婚姻文化,与其说是一场婚,不如说是一把锁,男女双方只要是订了亲,这把锁就几乎是永远地锁上了,而开锁的钥匙却不在男女双方的手里,国、族、家各自掌握着的钥匙要配在一起,才有可能打开这把天锁,太难了!明白了就好,明白了就只想着要结婚,而别去动离婚的念头。
    可惜今人只看到了这锁的束缚,却忽视了这锁的作用。为了追求婚姻自由,今人把古人精心设计的六道婚关全部打通了:把男女的性神秘变成了大庭广众之下极尽所能的袒胸露腹,甚至是早早地上了床,让神秘荡然无存;把婚前的繁琐变得尽可能简单,变得没有任何讲究,一拍即合就同居上了;让直露、暴露、裸露下的婚礼变得空洞苍白、毫无意义,成了摆设和象征,现在的男女还有几个人能感觉到洞房花烛夜的神圣和美妙呢?太多的女人为了保持身体的曲线和生活的潇洒而选择不生孩子,使男女双方的联系降到了极点;离婚变得越来越容易了;各种束缚婚姻的说法也早就烟消云散了。至此,古人精心设计的婚姻局,在走向自由的同时,也正在走向消亡。
    我们终于对有得有失这句话在婚姻上的表现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人在选择生活越来越自由的同时,也让一男一女、一夫一妻、一家一户、一辈子的婚姻模式一统天下的局面,一去不复返了。当然,这种失未必是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