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21世纪网报道,目前全国有城投公司3800多家,地方负债超过5万亿元。据测算,西部多省地方负债平均水平达到了200%,远远超过了160%的预警线。日前,人民银行、银监会向国开行发出了城投公司债务风险的预警。
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唯GDP考核官员政绩、以城市面貌评价官员成就、用硬件设施推论官员能力,使各级地方政府官员不管自身财力是否足够、当地经济状况是否许可、人民群众是否赞成,纷纷举债上项目、搞建设、买装备、扩地盘。尤其是在本世纪初辽宁大连、山东青岛等地提出了“经营城市”的理念后,各城市竞相成立“城市投资公司”,大肆举债搞市政建设和政绩工程。其后国家有关部门组织开展各种“创优”、“评先”、“达标”等活动更使这种政府举债行为火上加油、愈演愈烈。而国内的金融系统因借款或担保的主体是政府,对政府及其某些官员的能力、诚信、延续性及项目的可行性、前景、资金接续等没有作科学评估和风险预测,任意放贷,也是造成这种局面的直接帮凶。
如果说,政府通过举债来促进经济发展、市场繁荣、社会进步和改善民生,并实现财政增收逐年偿还债务,还不惜为“借鸡生蛋”、“筑渠引水”的好办法。但相当多官员举债都是为了装门面、谋政绩、图升迁,借来的钱大部分投入政绩工程、面子工程、享乐工程,有些后来成为烂尾工程,只是徒然在短期内增加了GDP,改善了城市容貌,极少甚至根本不会产生经济效益,而且官员多数是三五年就要么升迁,要么交流,要么出问题,留下的债务和烂尾工程只能由以后的官员来偿还。事实上,接任的官员为了自身的前途、政绩着想,往往对前任的债务和烂尾工程置之不理,即使要借钱,也不会用于还债,而是热衷于上新项目、搞新工程、买新设施、扩新地盘,甚至宁可用于“吃喝玩乐”,继续前任走过的路。
于是,我们看到,政府的办公楼、招待所越建越豪华、气派,很多政府部门办公楼的人均使用面积严重超标,其奢侈程度甚至远远超过很多发达国家的中央政府办公大楼;办公设施越买越高档、齐全,有些是最新、最好、最贵的设备,这些现代化装备在十年以后也不会落伍;官员的汽车越坐越名贵、高级,有些超出国家规定的配备标准几倍,世界名车在中国各级政府大院随处可见;广场越做越大,一些城市的广场堪比天安门,仅仅每天的电费、水费、环卫费和维护费用等就要花费几十万元;马路越修越宽,某小山城修建的道路甚至要比长安街还多车道,宽阔的公路难得见到有几辆车在跑;绿化、美化、亮化工程越来越大型、超前,各地互相攀比、竞奢斗侈、不甘落后,人们置身其中仿若到了天庭、仙境……不要说中国人叹为观止,就算是全球最发达的国家和最富裕地区的人们看了也是疑在梦里。而各级地方政府的债务(包括显性债务和隐性债务)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烂尾工程、遗留问题也越积越多,成为深埋在金融系统和各级地方政府之中的一颗定时炸弹。雪球越大,烂尾工程和遗留问题越多,其爆发时带来的破坏力和危害程度就越大,甚至会直接威胁到中国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
不少有识之士对此早有察觉,他们深为忧虑,一再呼吁政府要迅速改变这种状况,制止情况不断恶化。但由于我们的政治体制、用人机制、考核机制和监督机制先天不足,其中的许多痼疾、弊端已经像肿瘤一样侵害着政府的运行,无法通过简单的变革来消除,更不可能会自行消失,这就注定了任何力量都难以改变政府的这种运行态势,也就根本不可能有任何人能够让这种债务雪球停止滚动。
怎样才能有效地化解地方债务的风险呢?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由中介公司对地方债务开展全面的调查摸底,厘清地方债务状况;二是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督指导,建立规避风险和放贷许可机制,强化放贷方向、额度、期限及资金回收的监控管理;三是建立财政风险信用预警体系,对地方政府进行信用评级,对放贷进行风险评估;四是允许地方政府经评估后将部分死坏的资产作价处理,回收部分资金;五是在地方财政收入和债务基本平衡的情况下,允许发行一定额度的地方债券,拓宽并规范政府的融资渠道;六是明晰政府的职责和权限,限制政府举债,规范政府运行。
希望党中央、国务院及其相关部门认真重视地方债务问题,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予以解决,莫让巨额地方债务引爆经济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