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消费与预防通胀——中央政策导向的混乱(12月6日)


 

 

 

金融危机后,中国的应对策略除了中央投入4万亿的救市方案之外,就是宽松的信贷政策,即使12月所发放的信贷继续减少,达到1.1万亿的规模,都已经可以达到年度10万亿的规模。由此市场的“流动性”得到了极大的缓解与提升,随着经济学家在媒体上对通货膨胀的警示,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5日上午在北京开幕。

会议发出明确的信息至少有三层涵义:一是前所未有地将促进消费需求置于“调结构”的突出位置,二是扩大消费需求的重点更加明确和具体,三是扩大消费的政策操作思路开始转向治本层面。明年中央经济工作的基调是清晰的,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重点是保持经济增长,难点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基础上管理好通货膨胀预期。明年要防范通胀预期,但也不要太高估明年的物价上涨,只是要控制好未来通胀预期。

 

从金融风暴开始,中国就确立了以“刺激消费拉动内需”为主要方向的基本国策。那让房价、股市、能源、各种公共服务产品、甚至大蒜等蔬菜的价格均上涨。就如本人文章中所提到的。

道理很简单:中国经济的三个引擎相继熄火,前景堪忧。

但现在中国当下的政策已经到了混乱不堪的程度。未来的方向更是模糊不清,前景越来越值得担忧。

 

先看出口拉动。

中国信心满满的通过出口拉动,被国际势力轮番打压,比如涉嫌知识产权侵权、抱怨人民币被低估、涉嫌政府补贴、倾销等等。

任何国家都可以对中国进行任何名义上的指责,以掀起一轮从调查到抗议之间的口水战,虽然每次中国都很不高兴,但他国政府依然通过制裁决议,正应了中国那句古话“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毕竟他们还没有承认中国是“完全的市场经济地位”的国家,他们认为中国是在以国家之力对抗行会甚至单一机构,难免是以大欺小、恃强凌弱的表现,从他们的逻辑上倒也讲得过去。

但实质上,那些国家的政策通常都是企业或者行会向自己的国家投诉,然后国家出台相关调查与制裁,为自己国家的产业撑腰的,相反倒是中国自己的企业成了“没娘的孩子”,即使心理再不平衡,想维护自己的利益,抗议行为都显得不硬气。

其实即使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真正得到了承认,对中国也未必是好事,因为那样外资与进口商品就更名正言顺地进入中国市场了,那个时候中国就真的成为案板上的肥肉——任人宰割了!这群洪水猛兽挡都挡不住。所以中国从国际社会得到“市场经济地位的承认”将成为加入WTO之后的又一里程碑,对中国利益的对外输送。

无论如何,在外资诱导下,在国内政策的扶持下,在廉价材料与劳动力成本的努力下,中国所蓬勃发展的制造业形成的过剩生产力、库存以及思维定势和自身定位,这些居然成为束缚中国发展的制约因素。特别是从国外进口的原材料,成本越来越高,成品的售价越来越低廉。众多以原料进口为主的中国的制造型企业,索性就停工关闭工厂,把残存的钱用来买楼炒股,企业成长所面临的各方面因素,哪个都不能得罪,利润率越来越低、产品出口受到极大的压抑,同时进口产品对国内市场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总之,外需拉动已经成为瘫痪了的马车,熄火的引擎。

 

再看投资拉动。

一年前,政府推出4万亿的救市方案,这一为世界注入信心与希望的举措让囊中羞涩的各国政府颇为震惊与眼红,但随即这个方案就成为外资从中国赚取利益的机遇。他们的这个目标主要从两条线中实现:

其一是中国政府自身的投资方向失误造成的。

因为4万亿之后就提出了十大产业振兴规划,那些钱大部分是在国有占垄断与主导地位的领域内流动,一年之内超级宽松的信贷政策,10万亿的信贷量源源不断地为市场输血,但那些钢铁、汽车、基础建设等跟百姓的生活保障、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改善关系并不大,并直接引发了新一轮的地王之争,所以老潘会无奈——那些国企央企竞争地王从来不计算,也不算计,重要的是拿下,而不是花多少钱拿下。所以股市大盘会从1600多点翻倍,会有创业板PE值上百倍的天价发行。

不管是4万亿还是10万亿,真正到普通百姓口袋里的有多少呢?

至少某些人提出“4万亿中的87%有问题中央检查4万亿投资 2472个项目中发现问题数达2151以农业投资项目为例,根据1021-1031的最新统计公报,第三批扩大内需中央农业投资项目中,中央投资到位16.86亿元,到位率99%,与上期持平。地方政府配套投资到位3.1495亿元,到位率仅仅为49%,但已较上期提高6个百分点。项目开工6535个,开工率59%,较上期提高2个百分点。水利部的统计显示,第二、第三批中央水利建设投资要求地方配套共计225.0亿元(包括银行贷款)。截至1110,各省(区、市)已下达地方配套投资计划224.6亿元,占要求配套的99.8%。计划未全部下达的有山东、青海和新疆。

其二是煽动反山寨主义者的情绪。

从三鹿事件被利用甚至被策划成为阴谋的时候开始,外资甚至进口产品就已经以高价格、高姿态、高调地进入中国,抢夺被视为未来的希望的中国最新一代儿童的市场。甚至在最近被讨论得沸沸扬扬的电视剧《蜗居》里都在调侃“一包尿片一百多,一罐奶粉一百多,一进一出双向收费,比中国移动还狠啊。”

 

不管是满足虚荣心,对品牌与服务品质的追求,还是在领先享受明天的生活品质等角度,这种反山寨主义论调已经逐步演化成为以购买国产货为耻,以消费进口品牌为荣的程度。

——所以投资拉动并没有让百姓兜里的钱变得更多,即使是那些到了百姓口袋里的钱,怕更多的也是用来支付给了外资产品与品牌。

 

再看消费拉动。

曾经有主流经济学家号召大家用消费来表现爱国。因为国家发钱是为了让你花的,只有花钱才能够拉动内需,创造机会。

但现在宽松的货币政策之下,53%的选择是在房地产、20%是在黄金,还有13%是股市等等,这说明什么呢?宽松的货币政策之下,从房地产到黄金,从股市到商品都在涨价,涨到人人心慌慌。

 

为什么呢?主要有两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有后顾之忧。随着中国公共产品的普遍涨价,我们的房价、股价、油价、天然气价、水价、学费等等,哪样不领先于全球其他国家与地区呢?当然,我们也有高涨的GDP与税收和财政收入,但那些跟普通百姓又有多大关系呢?

终于明白了,不管是提高征税还是提高水价粮价、油价与医疗价格度在上涨,连骑电动自行车都要去考驾照,任何小小的违章都要被课以重罚,根本原因是要来榨取你的钱财的。

其次是那些钱并没有真实地落在需要被拉动的那些人的手里,所以我们就不能指望普通百姓去拉动什么内需,而是要让那些央企国企、公务员、地方政府多采购国产的产品,单纯依靠百姓爱国是不管用的,因为百姓没有力气爱国,即使做出了爱国消费,所支持的都不是自己同胞的产业。

 

按说在两个引擎熄火之后,政府已经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刺激内需、消费拉动上了,但那些主流经济学家在媒体传导的言论把百姓搞晕了:——我们还没有消费,媒体就在叫停,或者刚刚活动了一下心眼,为什么就要警惕通货膨胀呢?难道是怕我们花钱去消费?

 

家庭理财要遵循理性化的原则,就首先要知道政府在想什么。

你有安全感吗?你有生活保障吗?你有稳定收益与稳定工作吗?反复问自己这些理性的问题,并用质疑的态度来问自己“你确定?!”

不要被别人忽悠,不管是媒体、专家还是你身边的女人。

只有摸清了政府的脉络,你才能够活得明白、做得明智,并立于不败之地。

政府发钱是需要百姓以消费自用为首要目标,而不是瞻前顾后或者超前去做投资。

 

任何决策都是需要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最基本的是自我保障,比如健康与家庭责任、衣食住行;然后才是短期未来、中期未来以及长期未来,每个人的基础不同、所面临的压力不同、风险偏好与承受能力不同、期待不同、身边的干扰更不同,因此就很难有个统一。

当我们出门打车、出入于高档餐厅,衣着光鲜、孩子从小就被娇生惯养、动辄住大房子做房奴、出国旅行做国际公民,花天价去留学、旅游、移民、甚至投资做二等公民,看别人的眼色行事。难道这就是我们想要的生活?

 

通胀恐惧症的言论之下,大体会促使出台加息等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的,但加息会拉动储蓄、实现紧缩,就是不会鼓励消费。

怕只怕是失败的政策拉动、失败的救市行动,最终的成果却是把国库的钱悄悄地转到政府与国企官员个人与老外的钱包里罢了。

 

贾春宝

2009126星期日

 

电话:1326925812289581930

MSN: [email protected]

QQ469063961

价值中国网个人空间:http://bekings.chinavalue.net

原创外汇评论主页:http://blog.hexun.com/chunbao/default.html

 

附:部分相关主题文章:

54再看迪拜危机对中国发展的警示(123日)

53山寨是民族主义的重要堡垒(1130日)

52国家是最大卖家——和谐社会最大悲哀(1127日)

51张居正改革与当今改革之间的对比(119日)

50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灾难性后果(117日)

49拉动内需+自由贸易=自杀式卖国?(928日)

48政权的败落与盛世忧患(923日)

4760周年庆典之前——暴走北京城的感悟(97日)

46可怜的中国人,原来如此不会做买卖(95日)

45谁在看空?谁在做多(828日)

44消费金融,是饮鸩止渴还是被绑架的决策(819日)

43水价上涨——谁占便宜(818日)

42大国保民,小民自保——当前中国的生存之道(817日)

41烟酒提税前后的利益之争(85日)

40警惕风景这边独好对中国经济的伤害(725日)

39智库的民族性与国际性(75日)

38新地王现象对中国社会造成的潜在伤害(74日)

37五月的CPIPPI双双下跌原因的深度探求(611日)

36为什么中国是金融危机中受到冲击最大的国家(419日)

35黄金的战略储备倡议是误国的最大昏招(328日)

34投资——学习政府好榜样(318日)

33关于国民休闲计划——不能不说的话(314日)

32——4万亿拉动内需是否能够保八36日)

31解读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教育(35日)

30中国确实很生气,但后果却未必很严重!(213日)

29积极消费的爱国行为”——钱流入了谁的口袋?(23日)

28世界需要理性的束缚(117日)

27一个不爱自己国家的人的心灵何以得到慰籍(16日)

26主流经济学家,不要斩断中国文化的脐带(15日)

25山寨文化侵害的是谁的利益?(1217日)

24不做卖国者,就做分裂者——对吗(1129日)

23谨慎乐观看待大幅度降息(1127日)

22三箭齐发——国家向民营机构争夺就业权(1121日)

21学者的安身立命之道(1118日)

20从海归学子到经济入侵传教士之路(118日)

19三论三鹿奶粉事件的阴谋论(929日)

18从三鹿奶粉到茅台致癌——不能不说的新列强主义阴谋(924日)

17政府在拉动内需方面是否存在渎职(921日)

16三鹿奶粉事件是否是个阴谋(920日)

15从俄罗斯入世反思中国入世(919日)

14灭掉三鹿之前,敬请三思(916日)

13政府救市论之下——当代立言,难于上青天(86日)

12政府救市论之上——内外交困之下,我们该救谁(85日)

11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责任与担当(721日)

10国际化对中国的利益伤害与发展方向误导(720日)

9中国粮食战略脉络简述(719日)

8中国需要什么样的经济学家(626日)

7为什么中国的银行对中小企业见死不救(620日)

6从种桑误国看当前中美之间的战略博弈(528日)

5从国际粮荒到农民罢工——改革开放30周年的反思(430日)

4造成中国经济困难状况的三大矛盾(328日)

3警惕中国的新一轮大跃进(323日)

2是退烧降温还是助力驱寒——元经济体系下的中国发展难言之隐(33日)

1浅论中国特色的市场运营之官商勾结的历史渊源(12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