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快,去现场!
——《答案永远在现场》阅读札记
摆在案头的是王育琨先生所著《答案永远在现场》。作者是著名管理专家,由他首创的“地头力”理论,提出中国管理的本真是回归一线,赋予每位员工自觉、自行处理现场问题的权利,让问题“一冒出来就被打掉”。我理解的“地头力”,其核心是将处理问题的权限下移,交给一线员工,并赋予他们对应的资源支配权。
一、颠覆
读《答案永远在现场》,常常会有这样一种感觉:某些已经被人们认为理所当然的概念和做法,似乎没有人怀疑过它的科学性,可是,王育琨突然告诉你,这些概念和做法是错的,你仔细想想,发现原来大家真的错了。
每一种商业思潮和理论的诞生都与当时的商业环境密不可分,可是,环境是时刻变化的,尤其是全球化日益深化的当下,产品、技术、资金、人才、设备、思想、文化……无时无刻不处在流转变化之中,商业环境的变迁日新月异,然而,人们的意识似乎总落后于变化的脚步。多数人以为掌握一两条“金科玉律”就可以通行天下,没想到,碰壁了,流血了,疼了,甚至倒下了,才知道自己错了。
幸好,我们在迷失中总可以听到意外的“醒世”之言。这样的声音穿破萦绕弥深的流行思潮,刺痛闻者的耳朵,它是那样的与众不同,颠覆了人们已经习以为常的思维惯式和行动逻辑,它将血淋淋的事实摆在面前,纵然残酷,纵然铁面无情,可是,它用强有力的方式刺激人们——是重新思考对与错的时候了!
德鲁克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是这样,柯林斯的《基业长青》是这样,《答案永远在现场》是这样。
例如:中国企业将美式管理视为“圣经”,几乎不假改造地全盘照搬,中国一线企业家引进管理模式的时候,总是问“IBM用了没有?HP用了没有?西门子用了没有?”,如果答案是肯定的,他们就说,“好吧,把这些公司运行的东西复制过来。”可是,王育琨先生说,美国公司是不值得学习的对象,因为什么?因为美式管理以“数字精英统治为根基”,不肯以客户的真实需求为出发点,不肯以一线员工的现场执行力来建构公司。
二、管理者是谁?
德鲁克在其名著《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中认为,惟一有效的管理是自我管理。这一理论的前提是,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知识阶层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如何对知识阶层实现有效管理?”一直是管理者绞尽脑汁思索的问题。因为传统的体力工作者只需要按照指示“把事情做对”,而且已经拥有一套完整的衡量方法和制度来考核、评估其效率。然而,管理者无法对知识工作者进行严密细致的督导。
《纽约客》杂志某期曾刊载一副漫画。画中一间办公室玻璃门上写着“爱洁肥皂公司销售总经理史密斯”。办公室内墙壁上只有一块单字标语:“思考”。画中的经理大人,双脚高搁在办公桌上,面孔朝天,正向着天花板吐烟圈。门外刚好有两位较年长的人走过,一人问另一人说:“天知道史密斯是不是在思考我们的肥皂问题!”
德鲁克由此感慨:“谁也不知道一位知识工作者在想些什么”。
他进一步反思,到底谁是管理者?——“在一个现代的组织里,如果一位知识工作者能够凭借其职位和知识,对该组织负有贡献的责任,因而能实质地影响该组织的经营能力及达成的成果,那么他就是一位管理者。”
德鲁克最终得出结论,只有让知识工作者成为自我管理者,管理才会真正有效。
王育琨先生在《答案永远在现场》中倡导的“地头力”,与德鲁克管理思想遥相呼应,强调现场一线员工才是企业真正管理者,而且,只有真正实现一线员工的自我管理,企业才会拥有不竭的发展动力。
三、成熟陷阱
企业初创时期,面临生存压力,一切以现金流为导向,销售力直接决定企业生死存亡,所以,企业资源都流向市场、客户和一线员工,没有所谓“模式”、“传统”、“经验”、“规定”……只要产生结果,一切都是可变的、活的。随着企业日益成长,成功经验被积累下来,逐渐演化为某种制度和模式;由于规模的扩张和人员的增加,企业重心偏向组织内部的协调与沟通上,运营成本增加;企业决策的依据更多的是“成功经验”,而不再是市场和客户,来自一线员工的声音愈来愈被漠视。——这就是企业经营的“成熟陷阱”。
王育琨先生在《答案永远在现场》中提到,“一线员工为解决特定问题,要花掉2/3以上的时间向上面(管理层)争取资源”,这样的企业机制,身在一线的员工,还有什么动力和积极性,来解决现场发生的问题?
难怪华为的任正非向全体员工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呐喊:“让听到炮声的人呼唤炮火!让一线直接决策!”
王育琨先生由此反思,“回到客户真实需求点,回到员工的现场开拓力,深耕细作,降本增效,消除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浪费,增强赢利能力。”“重要的不是整合多大规模的资源,甚至也不是制订出整体的转型战略,重要的是别那么浮躁,别那么雄心万丈。安心于做好每一件事,把大事做成小事,把细节做精做透,承当起一刻接一刻的精进。”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在他的经营心得中强调,企业家应当时刻抱持“创业”心态,反思经营的本质,回归经营本质——不断为客户创造价值。中国企业家,当思之!
四、原创、原创、原创
德鲁克对于中国管理者的忠告:“管理者不同于技术和资本,不可能依赖进口。中国发展的核心问题,是要培养一批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他们应该是中国自己培养的管理者,他们熟悉并了解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并深深根植于中国的文化、社会和环境中。”
产品可以复制、技术可以复制、生产线可以复制,但是,人才不可以复制。要诞生卓越的中国企业,必须先诞生卓越的中国企业家,这毋庸置疑。日本在二战之后,百废待兴,一切都需要重头再来,那时,日本几乎是完全学习美国,但是,历史推进至今,日本企业已经在很多方面超越美国。为什么?因为日本诞生了“自己的”卓越企业家。
一个只模仿不创新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一个只模仿不创新的企业是没有希望的企业。当今中国企业面临着从“中国制造”到“为中国制造”的转型和升级,廉价的劳动力和原料资源已经不再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创新才是出路!
王育琨先生的《答案永远在现场》,提出土生土长的“地头力”理论体系。“地头力,这是山东农村很流行的一个口头语,指嫩芽拱开地墒露出尖尖角的力量,也指在田间地头头拱地往前走的力量。”——带着泥土的气息,却抓住了本真。凡有所成就的企业家,无不是脚踏实地、在“田间地头”的真实市场环境中摸爬滚打成长起来的。更重要的是,地头力理论的“意识之根”——颤抖意识、整体意识、良性意识也源自东方学统的智慧。
综观《答案永远在现场》,欣然发现,这是一本充盈着本土思想的东方管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