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上周收到绿色江河会长杨欣的邮件,信的大意要言之,就是长江的源头——青藏高原的冰川在快速萎缩,没有多少年,亚洲的固体水库就快完蛋了——长江也就快完蛋了。
几天后,杨欣来面谈,聊了大概一小时。。。。。http://www.westtimes.com/html/14...010.html
关于参与“见证长江冰川,应对气候变化”项目的建议
2007年2月2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巴黎发表了第4份全球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摘要,这份报告综合了全世界科学家6年来持续追踪的科研成果,结论是:全球气候变暖已是“毫无争议”的事实,人类活动是导致气温升高的主要因素。
冰川是研究全球气候变化最重要的“标本”,冰川的进退是气候变化最重要的信号和标志之一。除南北两极、格陵兰外,中国青藏高原分布着地球上最大面积的大陆冰川,是东南亚、南亚最重要的水源地,冰川融水成为中国主要河流的源头,有“亚洲水塔”的美誉。要保护长江的生态环境,首先必须了解长江源头的生态环境,而了解长江源的生态环境,最为重要的关注点之一就是那里的冰川和冰川的具体变化,以及由此形成的应对措施。
长江源位于青藏高原的腹地,可以说,没有冰川就没有了现在的长江源流。目前,长江流域的生物多样性危机与保护已经引起政府和社会公众的高度重视,但是,由于地理位置偏僻,海拔很高,气候恶劣,交通不便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长江流域的冰川,除了极少数专业团体和专业登山机构外,公众没有可能接近冰川,当然也就少人关注,社会和公众对长江源冰川的变化和消逝的巨大危机缺少警觉,遑论保护。国家测绘局提供的数据资料显示,长江源头的冰川正以每年20米的速度退缩。
自2005年开始,从事长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工作20年的绿色江河与研究唐古拉山冰川20年的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研究所的冰川学家合作,持续关注长江源头冰川的变化及对长江环境的影响。为直观记录冰川的变化,为给长江源气候环境变化提供最具体的一手数据,除了记录数据和绘制长江源冰川退缩图表外,冰川项目工作组每年在冰川前端安置一个标志碑,记录当年冰川的具体位置,目前已安置4个冰川标志碑,最直观地展示了冰川退缩的速度。
由于全球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生活在低地和岛屿的居民即将失去家园,海平面上升的残酷现实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马尔代夫为了引起国际社会在应对气候变化方积极行动,近期的部长会议已经在6米的水下举行,象征性的举动给世界带来强烈的震撼。同时,高地的雪山冰川逐渐消失后,高山也就失去滋润土地的源泉,极端气候将成常态。冰川是高山的血液,一旦血液流干,高山也就失去了生命,高山上赖以生存的游牧民族也将失去最后的家园。最为严峻的是,高地居民渐渐沦为生态难民的状况还没有引起国际社会的重视。
鉴于全球气候变暖、雪线上升、冰川退缩、臭氧层空洞扩大等严峻的环境问题,世界各国都呼吁落实《东京议定书》的建议,切实减排温室气体。应该说,现在公众的环保意识已经有了长足进步,但与我们期待的整体环境质量的改善目标还有很大距离,公众和媒体对可以测度环境变化、全球变暖的具体细节还不甚了解。
为了进一步唤起社会公众和各级政府对长江流域冰川的关注,2010年,中华环保基金会、绿色江河、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中国登山协会等相关组织、机构及其有关媒体,将在长江上游冰川分布的8个重点区域,通过登山、穿越、攀冰等具体活动,推进冰川的科学考察、民间环保组织的环保参与、大众媒体的推广,在收集冰川退缩数据、水文数据、气象数据和卫星图片的基础上,做出长江冰川退缩的数学模型和动画效果,演示长江冰川退缩的过程。此举除为科学研究提供直接的参照外,更最大范围展示长江冰川的昨天、今天和将来,让公众更多的了解长江上游冰川的变化,提醒社会公众关注长江生态环境的关注,呼吁社会公众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以自己的具体低碳行动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减缓气候变暖的进程,为地球、为我们自己留住更多的冰川、雪山。我们希望通过考察和宣传等系列活动的开展,推进关注长江流域冰川的保护。
中华环保基金会
绿色江河
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2009年10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