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尚未落下帷幕,但透过各方传达出的相关信息不难判断:巩固并扩大已取得的经济成果,是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第一目标。
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亦对未来的宏观调控思路进行定调:其重心将由以往的“保增长”转移到完善补充已出台经济刺激政策、加快结构调整上来。笔者认为,这种转变,既是夯实今年中国经济成果之现实所需,也是制定“十二五”规划之战略所倚。
根据“十一五”规划提出的目标,到2010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要年均增长7.5%,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要比2000年翻一番。在即将走完的前四年里,中国有效地遏制了重大自然灾害、全球性金融危机等各种掣肘的影响,确保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平稳较快增长。尽管“十一五”规划尚未行至尾声,但几可提前定论的是,中国经济无论是达到年度GDP增长速度、还是实现“十一五”规划期内7.5%的总体目标都无悬念。
中国经济成功逾越道道关山,领全球经济恢复性增长之先机,实属不易。然而,在保持“高速增长”的发展进程中,中国经济惯性于“重速度、轻质量”,并为此付出了不容小觑的代价。
众所周知,在过去的一年里,中央出台的4万亿投资等一揽子计划、以及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对于拉动内需、实现经济“保八”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宏观调控运行中累积的一些问题备受拷问——4万亿投资是不是“鼓励”了产能过剩?扩大投资是不是加剧了消费不足?在金融危机大背景下,究竟该如何协调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的关系?
尚未消停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则凸显了中国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外需的缺陷。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是,目前的经济增长主要还是大规模政府投资拉动的结果,而这个效应是短期的。在投资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同时,经济结构中的一些问题也暴露出来。此外,中国以往的“调结构”主要着眼于产业结构调整,而此次金融危机爆发后,需求结构调整的压力也在加大。
尽管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出“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信号,但笔者认为,随着各国经济的回暖或复苏,刺激政策的退出问题正日益提上日程,中国的刺激政策也存在调整的必要(一是长时间刺激政策难以为继,二是全球流动性过强使通胀的压力和风险增大,三是过多的刺激政策易产生“挤出效应”,四是存在对市场机制作用的负面影响)。而一旦适时、逐步调整刺激政策的总量、结构、力度和节奏,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就极有可能面临新的挑战。
眼下,世界各国经济都在积极寻求复苏之道,作为已经率先爬出泥淖的中国经济,此时着实需要抓住时机、继续夯实来之不易的经济成果。从一系列积极因素看,明年中国经济的增长态势和动力格局总体上将好于今年。但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定、不巩固、不平衡,产业结构、需求结构方面的一些深层次矛盾仍然突出。
笔者认为,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落实和丰富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对巩固经济企稳回升的势头,提高经济的稳定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固然重要,但推动中国经济走上全面复苏之路,还尤须放眼长远,厚土垒基,对此前发展进程中存在、累积的产业结构不合理、消费市场不协调等顽疾从根本上来一次拔毒疗伤。(南方日报 / 郑春峰)
厚土垒基:中国经济着力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双调整
评论
1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