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北大荒.知青岁月---兴安岭上(三)


 

回首北大荒.知青岁月---

兴安岭上

(三) 没有蔬菜的日子

    在谈到具体的筑路劳动之前,我想先描述一些山上的生活细节,毕竟这段日子在我们一生中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民以食为天。我们这一百多人,来到这高高的大兴安岭上,吃饭是个大问题,所需的粮食、蔬菜都要靠我们自己从山下运上来。

于是,从上山的第二天开始,每天早晨五点钟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步行下山,到八里地外的后勤点去运粮、运菜,回来后才能吃早饭。

这个后勤点,就是上山之路上,沼泽地的起点。从山下来的汽车,只能把粮食和蔬菜等物资运到那里,再由我们自己往上转运。

就这样,天刚朦朦亮,我们便起床,下山背粮。昨天淌沼泽的鞋子还没晾干,今早又穿上了。现在身上没有枪支、行李了,比上山时轻快多了。战友们排成一字长队,沿着沼泽两边的山林穿插、鱼贯而行。有时,山势急转弯,或是有高坡挡路,还是需要下沼泽,趟水前进。

下山去的时候,走得比较轻松,因为身上没有负重。为了尽量少淌水,我们开始寻找沼泽两边的、躺在水里、一部分露出水面的一棵棵枯木,就像体操运动员走平衡木一样,从这一棵走向另一棵枯木,中间不时还要加上跳跃动作。现在想想,那时年轻,腿脚利落,反应也灵活,但开始几天,还是时常掉落在水里。由于下山背粮持续了一段时间,我和战友们的平衡能力有很大的提高,得到了很好的锻炼。直到如今,我感觉平衡能力还很好,可能也得益于这一段经历。记得后来到四连学校工作时,我们在木工班的帮助下在操场上制作了一个简易平衡木,让学生们锻炼平衡能力,我还特意向孩子们说起过兴安岭上的这段往事。

不过,下山途中走“平衡木”好景不长。到了九月中旬左右,早上的山里开始结冰了,沼泽里是冰水混合,水边的枯木上则是一层薄冰,踩上去很滑,摔跤就是难免的了。

到了后勤点,我们不敢休息,或是一人扛上一袋面粉,或是两人一前一后、用一根木棍抬起一筐蔬菜,立即掉头往回走。之所以不敢停留,是因为走了八里地,肚子已经饿了,赶快回去才能吃上早饭。

回去的路程没有来时轻松。一是肩上有了压力,二是肚子饿了,两腿有些发软。另外,身上扛着东西,有时眼睛照顾不过来,在树林里穿行时,常被树枝挂住,不是衣服破了,就是皮肤划伤。这时,战友们大多在低头儿赶路,谁也不说话。队伍行进的速度也比来时慢了许多。

就这样,每天清晨下山背粮,持续了近二十多天时间。之后,则改为间隔三、五天跑一趟了。

开始的二十多天里,我们还能吃到豆角、茄子、青椒等蔬菜,大家感到很满足。但好景不长,蔬菜很快就断绝了。据说,从团里运来的蔬菜,都拿去慰问林场了。人家给咱木头,咱们得给人家上供啊!

随后的日子,吃什么呢?我记得,每天就是馒头、高粱米粥。没有菜,吃不下去,就用咸盐加一点儿酱油煮黄豆当菜吃。天天如此,顿顿相同。不过,我倒是没觉得有多艰苦。我这个人,从小就爱吃黄豆。咸盐煮黄豆,吃到嘴里,还是挺香的!记得六十年代初期,三年自然灾害时,城里的人们由于营养不良,很多人患了浮肿病,医生给开了诊断证明,才能每月从粮店买到特供的二斤黄豆吃。

我的记忆里,1970年我们这次上山修路,带去的小猪都给林场关系单位了。没有蔬菜,天天吃煮黄豆,可能是上级领导也感到过意不去了,有一天让我们吃上了牛肉。

不知何时把一头牛弄上了山。好像是请来了林场的一位蒙古族青年宰牛。只见他倒背在身后的右手中握一把尖刀,走到牛跟前,左手轻轻抚摸着牛头和牛背。就在牛很舒服的时候,说时迟、那时快,蒙古族青年右手中的尖刀插进了牛头下边的骨缝里。这头牛轻轻哼了一下,立刻倒在了血泊中。大家齐声为蒙古族青年的高超技艺喝彩。

这是我一生中唯一一次看人宰牛,记得那顿牛肉吃在嘴里时很不是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