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教育问题的统筹思考


  

   教育事业的发展依据社会分工和教育事业和人的成长过程的统一规律。

  目前对于教育与人的成长规律的关系有一定的共识,教育要依据人的成长规律,要因人组教、因人施教。但是没有将其教育纳入社会分工发展的背景和坐标中,这就使得教育失去了社会的基础。但是用统筹思想将三者统一起来,用统筹的方法认识教育事业,目前那还没有创立和共识。

  对于教育来讲,“社会分工”和“人的成长”两个方面都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前提条件。但是社会分工和人的成长又是相互作用的,即各自遵守各自的规律,又相互作用形成共同的规律。因而教育要服从于社会分工的规律和服从人的成长规律,还要服从社会分工和人的成长的统一规律。

  教育事业是按照人类的知识体系构成进行的。

  人类的知识由“人和自然的关系知识”、“人的动物性和社会性的关系知识”、“人的意识和认识关系知识”等等构成。目前人类的所有的知识学科都仅仅构成这三部分知识的具体内容。任何教育工作都依这三个部分知识进行教学。但是要按照人的成长阶段进行知识有所侧重的教育。

  人类知识体系的发展有自己的规律,社会教育要按照知识体系的发展组织和开展。现代教育已经远远不同于两千年前,不仅在内容和方法方面,更是由人类知识体系的构成方面和社会需要的决定方面及其统一所决定的。人类的知识体系的构成中自然科学知识和技术科学知识的部分越来越大,就改变了现代教育的方式和方法。

   人的成长不仅符合自然规律,还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

   经常可以听到说教育要按照人的成长规律进行。这里说的成长规律都是自然规律,即人的生物性成长规律。没有听到讲要依据要按照人的社会成长规律进行教育。这是一个偏向,是由于仅仅将人作为动物,或仅仅看到人的动物特性,将人的成长规律仅仅局限于自然规律。实际上人的成长还有社会性方面,也有社会规律的特点。

     人的成长同时依据生物性规律和社会性规律两个方面的统一。只是在不同的成长阶段,或者生物性方面或者社会性方面特点更显出。但是两者是交织和互相渗透的,不可分的。从人出生的第一时刻起,人就在两个方面同时发展,受到两个方面的规律的制约。所谓现在的孩子聪明,就是指人的成长中的社会性作用和结果,比如信息化的影响作用。

  因此教育要依据人的成长过程的生物性特点和社会性特点的构成,组织不同的知识结构进行教育。

  现代教育更要将培养“人的自觉意识”作为核心。

  人的自我意识是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人的意识包括社会性意识和生理性意识及其统一。但是教育的目的是要不断的增加人的社会性意识,不断的形成“真善美”的自我意识和社会意识。人的社会意识越强,“真善美”的意识越强,就越可能自我学习和自我完善。可以讲支配违法和犯罪活动的主观意识都是动物性的意识,或更具有动物性的意识,较少社会意识,更没有“真善美”的意识。也可以讲缺少自我社会意识的人绝少爱学习的,他们有较多的动物性或生理性意识。

  从古到今,人类的教育“事业”从来就是围绕人的意识发展的,绝不是把增加知识作为人类教育事业的第一位。只是人们对社会环境的教育作用习以为常了,没有认识到教育的本质的方面,忘记了教育是为人类社会的保存和发展服务的。所有的知识都仅仅是为了人的有社会意识的活动服务的。如果人的知识成为人的无意识活动或潜意识活动的工具,那么知识就成为危险的工具。这时知识越多,危险性越大。

  在信息化时代,人的意识教育的重要性已经非常的突出了。这是由于信息技术使得每个人的活动能力和活动的范围极大地展开了。在缺少正确的意识的作用条件下,人的行动有可能形成非常强烈的冲突。如恐怖主义、极端主义、报复主义、搞笑主义、刺激主义等等。这些将会使人类发展的成果毁灭。同时环境保护时代,更要求人们的友好意识大大的增加。所以教育从来未像现在这样的要求加强人的“真善美”的意识教育。

     教育要将社会教育和人才教育分开并统一起来。

  社会教育与人才教育不是等同的、平均的。虽然每个人都希望成为人才,但是社会分工决定了,只有少数人可成为人才。这里讲的社会分工不仅是横向的,还有社会发展纵向的分工。不同的人才的教育周期是不同的。社会教育是社会分工前的准备教育。在社会分工后就要进行技能知识教育,如中专教育和大专教育等。因此要将社会教育与人才教育分开。

  人才教育不能没有社会教育,要以社会教育为基础,但是可以兼容社会教育。这就是过去私塾教育出“大家”,但社会教育不出“大家”的原因。这也就是“钱学森问题”。

  两种教育的发展规律不同。人才教育的核心是“因人施教”。因人施教要以人的兴趣和天赋秉性的统一为出发点。社会教育要以教材组织人。成人再教育就是“因材组人”。

   因此教育事业要遵循两种不同的教育规律。两种教育的统一形式是社会发展的体现。社会越发展,因人施教的水平就越高,范围越广。

   教育首先是为社会服务的。

  教育思想一定要明确,教育是为全社会服务的。但是在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教育只能为少数人服务。教育或者被掌握在统治者手中,或者被统治者利用。这时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为政治服务的。但是从总体来讲,教育是为社会服务的,不是为政治服务的。不应该将社会教育与政治需要挂钩或完全等同于政治教育。

  教育制度、教育体制、教育方针、教育形式、教育内容、教育组织等等都要按照社会的发展的需要和社会供给能力的要求设计和规划。不能按照政治的要去安排。更不能照搬国外的模式。比如小学不一定是六年制,可以四年制,可以实行文艺活动和趣味性的教育,主要是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和爱父母、爱同学、爱老师、爱社会的观念和意识。(不应强调其他的目标)小学应普遍实行“民办公助”。初中阶段可以四年,实行集中管理式教育,可以强化学生形成社会意识和自我生活能力。高中阶段可以实行四年制,使学生通过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成为社会基本成员。中学要一律实行国家办学。大学是培养人才的,要由专家办学等等。总之是要按照教育的规律,用统筹的思想和方法发展教育事业。

  

   对于中国的教育要以统筹的思想为指导,运用统筹的方法去组织研究,才可能有较为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成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