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些家长不明白,孩子为什么会成为“两面派”?有一位家长这样评价他的孩子:他在学校里和在家里完全是两个人,在学校里表现非常好,愿意帮助同学;老师在与他谈话时,都能够很好分辨是非,在同学里也是好样的。但是,回到家里呢,就完全是另一个样子;例如,不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在亲戚、朋友面前表现极差,认为在家里唯我独尊“很正常”。
这是在家教心理咨询中较普遍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孩子成为“两面派”的原因。笔者认为,这是应试教育环境的产物。
应试教育的弊病就在于,它想把学校变为一个“生产标准化人才”的“流水线”;这种“模式化教育”,如同要把每一个学生都从“灰姑娘”变成穿着同一大小“水晶舞鞋”的“高贵公主”。也就是说,要做一个让老师和家长都喜欢的“好孩子”。
所谓好孩子,至少要有三个条件:一是学习成绩拔尖,二是听老师的话,循规蹈矩;三是热爱集体,在班上表现好,做好事等。但是,这个愿望现实吗?学生的个性哪里去了?
有的“好学生”已经深有体会:“做好孩子真是活得太累了,每天要戴着沉重的‘假面具’去上学,丢失了自我,今后怎么能适应社会呢?”现实生活告诉我们,模式化的教育是行不通的。
有中学生告诉我这样的事实:有的“好学生”把比自己分数高的同学的名字记下来,视为对手;随后采取的措施是,别人问任何疑难问题不会给予解答,自己的学习方法和使用的参考书一概要“保密”,以防止对手超过自己。
有的“好学生”,甚至以偷窃别人的参考书,毁坏别人的教科书和笔记本,还有的制造谣言诋毁别人、诬告别人等手段,以达到保持自己成绩拔尖地位的目的。这样的作法怎能与信息时代合拍呢?怎么能与现代人的道德文明合拍呢?
还有的中小学生反映,有些老师会偏袒“好学生”,成绩好的学生在课堂上说话、不守纪律,都不算问题;而对于学习成绩稍差的学生,上课时说一句话,有一点小问题,都是大逆不道的,要受到严厉批评或是体罚。这样的“双重道德标准”,实际上纵容了某些学生,同时又严重伤害了另一些学生,其后果都是危险的。
北京市某区曾破获一个青少年犯罪团伙,发现其中竟有数名班干部、团干部等“好学生”,难道不发人深思吗?再说,社会上有些领导干部贪污腐化,他们多半当初也是“好学生”,不然怎么能够进政府部门担任要职?那些违法犯罪者,他们中也都在学校学习过,其中也不乏“好学生”,那又如何解释这些现象呢?如果教育如此无能,还要孩子进学校学习做什么?
国外曾有一个说法:多一座学校,少一座监狱。希望这句话也能够适用于我国。如果说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还需要一个过程,应试教育的弊病的消除,也是一个长久的教育改革的过程;但是,学生在家里的表现就应该得到理解和接纳。因为在学校里要求太高,学生不能松懈;那么,如果回家后父母又有更高的期望,恨不能把孩子变成一架学习的“永动机”,而且又是听话乖巧的孝顺儿女,那真是太难为了孩子。
一是家长的要求不切实际,孩子在家里的放松不等于是懒散,宁愿让孩子适当做些家务劳动,那是心理上的放松,也不要把孩子变成“学习机器”;二是孩子的两面派和逆反心理是有原因的,或可以说是学校的环境给逼出来的,人总要有放松的时候,不能老是“紧绷”着;三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果家长坚持不替他做,他是一定会去做的,关键是许多家长抢着替孩子做了,反过来又批评孩子,这能让人服气吗?
四是孩子的唯我独尊也一定是有根源的,据调查,多是因为家长“以孩子为中心”所造成的;若是已经把孩子宠惯成“小皇帝、小祖宗”,反过来又要求他毕恭毕敬尊重别人,讲究文明礼貌,那真是天方夜谭了。
我做过一个小实验,在心理咨询室,只放一张沙发,其他为普通折叠椅;每次我将家长往沙发上让,但是家长100% 不坐沙发,都是让孩子坐,孩子也从没有谦让意识,孩子出现这样的问题,难道家长没有责任吗?
所以,我劝家长们,别让孩子活得太累。还是应该多和孩子心理沟通,尤其应该让孩子真正摘下“假面具”:在学校里不一定做什么“好学生”,但要做一个最好的“我自己”;在家里不一定做什么“好孩子”,但要活得真实、轻松,应该学会生活上的自理、自立、自律,必须主动关心别人,少给别人添麻烦,做一个受同伴和社会欢迎的人,是比什么都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