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农民穷的重要原因。有人说是架在农民头上的“两架抽血机”:一架是银行系统,抽掉农村的金融资源,国家通过剪刀差,压低农产品价格,抬高农资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从农村抽走巨额money,奠定了城市发展的基础,现在城乡经济虽然逐步走向市场化,但历史造成的先天贫弱使其仍无法直接与外界进行竞争;而另一架就是学校教育,抽走农村的精英人才,使农村社会的振兴更加遥不可及。其实,由于城市的绝对地位,农村学校教学的内容是以城市经验为主导的,与农村社会严重脱节,致使未能升入大学的农村孩子在承受了沉重的教育负担之后,所学知识却并不能应用于生活实践,他们或者呆在家里用不上所学,或者“去城市”打工,留给农村的仍是人才的“空心村”。
2.农民社会地位极为低微的表现。当今社会是一个崇尚平等的社会,特别是中国,从理论和法律地位上讲,农民是全体社会成员中具有平等地位的构成部分,与工、兵、学、商、干享有同样的权利,并不低人一等。但是,农民的名义社会地位与实际社会地位相差甚远。农民在社会结构中的实际地位处于最低层。农民的职业本来是神圣的,没有农民的劳作和辛勤耕耘,就没有人类生存所必需的消费资料,也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然而,鄙视农民,看不起农民职业的社会心理却根深蒂固。农民耕作了一辈子,给社会创造了大量的财富,竟然被说成是没有“工作”。而从事其它职业的人,自被一个组织正式录用那天起,就算参加了“工作”。除了农业以外的任何行业,录用人员几乎都要经过筛选,合格者才能上岗。而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其素质似乎不需要有什么要求,凡是别的行业不要的人都可以干农业。
其实,在经济基础上分析,农民也是有地位的。国有财产名义上是属于全民的,农民也是其所有者中的一员,理应从国有财产的收益中得到好处。可事实上,农民对国有财产没有实际占有权和支配权,从国有财产的收益中分到的好处也很有限。国家对农业的投资列项时被称为“国家财政支援农业资金”,对工业的投资出手始终大方,也从不叫“支援”,似乎投到农村的钱是国家和“工人老大哥”从外部施舍给农民的,他们忘了国家在奠定工业化基础的过程中以价格剪刀差的形式从农民那里取走了大量资金。到头来,农民反而成了困难户,成了被“救济”的对象,这在逻辑上实在太荒唐。农民在财产关系上的这种不平等地位,是其社会地位整体低下的重要根源。胡温领导人是务实而大有作为的一代,特别是在三农建设上有着开创性的努力,但是有一点我是不太舒服的,在温总理亲切地问农民“兄弟”减免了农业税高兴不高兴时的表情,好像是给农民天大的恩惠一样,我不觉得这是政府的恩惠,我只认为这是政府着手解决该问题太晚了,使几代农民深受其害,基本的人格人权难以保障,作为政府的代表人,总理应该时时怀着歉疚的心情向农民“伯伯”道歉才行,这样我们会更加尊重总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