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情理之中却又出乎意料的结果。
11月27日,一场关于长江街整治升级的座谈会由皇姑区人大常委会牵头召开,出人意料的是,“北行农贸大厅(以下简称北行)已经严重影响整个长江街的业态提升亟须搬迁”再成与会人大代表、驻街企业代表以及社区居民代表的一致呼声。仅仅几天后,12月初的一天,北行农贸大厅发生不明气体突出险情,所幸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某种程度上说,几乎集成了所有脏、乱、差的北行,已经成为一个不伦不类的符号,北行现象为沈城众多老牌市场的宿命提供了不无极端的注角。
基于种种原因,构思、采访和写作这篇报道时,与之有关的所有情节仍然是不完整的,或许它将永远如此地残缺。但是,从那些神秘的断点里,我们或可窥见一片更具警示意义和启发功能的商业丛林。
老“北行”久议曲不终
北行最近一次“出事”就在几天前。12月2日前后,北行大厅内突然有不明气体突出,业户纷纷出现头晕、恶心等症状,所幸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后经相关媒体调查证实,此事与其内部的燃气供暖与排风老旧不无关系。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当时几天前的11月27日,由皇姑区人大常委会牵头、人大代表、驻街企业代表以及社区居民代表多方参加的一场长江街整治升级的座谈会刚刚召开,代表们“北行农贸大厅已经严重影响整个长江街的业态提升亟须搬迁”的呼声言犹在耳。
事实上,北行一直不曾脱离人们的视线。
与沈城许多老牌市场一样,北行也是市场经济和改开开放的产物。出现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它,30年来,从大棚移进大厅,几乎没有离开原地。1997年暂时迁往原“银泰百货”后,2001年前后又搬回到“华联超市”楼下的现址,是为新北行。
“原地踏步”的还有北行的生态。集菜、肉、水产于一身的新北行,近10年来,内部设备鲜有更新,1000个左右的经营业户所产生的废弃物绝大部分直接排放于周边,车辆拥堵更成为家常便饭。皇姑区北行社区相关负责人曾向媒体表示,该社区负责嘉陵江街及附近的保洁员一天要清理12车垃圾,其中只有一车是居民的生活垃圾,其余的都是农贸大厅的垃圾。
种种牺牲和副产品之下,却成就了北行在皇姑区乃至沈阳西北城区一时无二的繁华和影响力。
在利益的诱惑和驱使下,北行开始出现包括“鱼霸”在内各种“行霸”,一时间,令经营者和警方头痛不已。
正是上述种种纠葛,一方面使“整治北行”的呼声高起,另一方面也拖住了有关部门工作的脚步。
2007年7月,皇姑区长江街道路改造工程全面启动,北行的去留又成焦点。彼时,可以印证人们猜想的是,肉联厂内一座占地近1个标准足球场大小、上下两层的新市场正在打造之中,人们猜测,那里有可能是北行的新家。2008年9月,本报记者采访《“长生肉”之死》稿件过程中,从留守施方了解到,他们掌握的信息也是至少北行的水产经营部分将搬迁至此,而且就是几个月时间的事。
事到如今,有关消息再次见诸于媒体。11月末,据沈城多家媒体报道:皇姑区相关人士表示,皇姑区现已对北行农贸大厅的搬迁置换作出了详细的规划,拟将塔湾肉联厂作为北行农贸大厅的新址,该地区现已建成一座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的两层楼的农贸大厅,水产大厅也正在谋划之中;另据介绍,目前,皇姑区正与产权方及管理方沟通,希望搬迁的时间表能尽快出炉。
业界观察到的“规律”是:2002年以后,几乎每隔一两年,就会有一种北行搬迁的版本面世,而且,一次比一次逼真。
伴随着一次次的“晃点”,北行栖身的商业丛林的面貌已经大变。
老市场曲在调已变
事实上,如果细数沈城老牌市场的家底就会发现,综合改造重获新生的阵痛只是暂时的。依托于种种手段和平台,众多老市场正在和已经重获新生:
新生路径之——迁址
2007年4月的那场燃烧了10多个小时的大火,将沈阳南京街地区的汽配市场严重烧毁。但随着政府相关部门的及时决策,位于铁西区、全新的“西郊汽配城”却红火起来,相当多的汽配业户搬迁至此。眼下,这里已经成为铁西新区大力发展汽配产业的重要阵地。
另一个与迁址有关的是南二小食品市场。虽然它最终没能整体搬迁至浑南,但为业界所公认的是,正是搬迁触动了它敏感的精经,在一条路走不通的情况下,上下齐思新生之法,在经温州投资者上下其手之后,竟走出了另一种比预想中更为宽广的发展之路。目前,它周边的交通问题虽仍然没有彻底解决,但安全隐患、低质经营等几个最大的发展“拦路虎”显然已经被扫除殆尽。
新生路径之——升级
最明显的例证是九路家俱市场。上世纪90年代中前期,九路家俱市场就已经开始并陆续完成了升级改造,市场大厅由1期增加到3期,而原有经营面积却不止增加了3倍,以往的车辆拥堵现象已明显改观,期内部经营也更加规范。在它的带动下,铁西新区几年时间还发展出了数量众多的建城、油漆等大型综合市场,使当地在经营业态上为之一变。
中国鞋城地区也正在升级改造之路上飞奔。一年以来,鞋城地区具有全新气质的大型鞋类市场增加了3家,每一个的规模与档次均远高于现在的中国鞋城,而且有迹象表明,这个数字仍在上升的酝酿之中。东陵区政府正在着力将其打造为沈城的“第三商圈”。而这也产生的奇异带动效应,本报记者从东陵区有关方面获悉:为了服务于未来巨大的商圈设想,现有的、某些方面略显逊色的中国鞋城和金马鞋城也面临升级改造,到时,一个全新的沈阳乃至东北鞋业基地将闪亮登场。
新生路径之——“易主”
长久以来,五爱一直是沈阳人的骄傲。随着时间推移,当地相关部门已经务实地意识到要想让一个市场活力不减,必须引进新的经营业态和机制。所以,一段时间以来,五爱服装市场物业管理方面的经营权已经落到一个来自我国南方的精英管理团队的肩上。随之,城市责任与契约精神浸入大五爱肌体,市场面貌变化有目共睹。
而另一种形式的“易主”更能说明问题。2007年以来,沈阳石材市场可谓好戏不断,闽南石材城的进入不仅提升了沈阳地区石材经营整体状态,而且见证了闽南商人“接管”沈阳地区石材产业的历程,“损人不利己”的价格战有所改观。
而介于种种新生路径之间的是沈阳地区的木材加工、销售产业。连年来,本地经营者正在陆续退出沈阳地区的木材加工、销售领域,取而代之的温州、福建、闽南等地区的商人,不仅在改善行业混乱性上付出了巨大努力,而且为配合当地的宏观开发规划,正在谋求向虎石台地区迁移,以获得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然而,这只是最近5年之中所发生的变化,此前20多年的时间里,沈阳地区的木材加工、销售业一直因脏、乱等情况为媒体和市民所诟病。
“八旗子弟”宿命?
长久以来,业界有种说法,一直以来将坐拥资源与成绩却不善经营,将既是产业让与他人的经营者戏称为“八旗子弟”。而观测沈阳地区老牌市场的“生命轨迹”,从服装到石材、从小食品到木材,来自温、浙、闽、福等地的异地商人已经登堂入室将它们揽入怀中,令沈阳地区本地业界不无唏嘘。
“但这其中存在一种误读。”本报记者在对辽宁社会科学院经济所专家王广林的采访中,这位沈阳市人民政府参事曾经谈到过这个问题。他指出,一方面这是改革开放和良性市场竞争的结果;另一方面,诸多后进入者在进军沈阳老牌市场之前就已经形成了他们的全国性优势,从这个角度说,沈阳老牌市场引入或托付于新合作者利大于弊;再者,术业有专功,新旧转换间,既有的优势资本会自动寻找出口。而最具代表性的是,沈阳地区自主打装备制造牌后,催生出体量巨大的各种规模的配套企业和产业,其中沈阳人的身影随处可见。
“‘八旗子弟’的宿命已沉入历史,而通过众多老牌市场的变迁则可以看出,无论到什么时候,唯一不变的只有变化。”王广林认为,正是已经由前人走出的金光大道在一步步催促着北行这样的老市场一个个地上路。
符号也好,现象也罢,北行显然有着自己的宿命,我们能做的和应该做的只是顺势而为。
北行现象:探寻老市场的宿命
评论
11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