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三点思考


      

       在最近国务院通过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将黄河三角洲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特色产业基地、全国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区和环渤海地区重要的增长区域。加快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建设全国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既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黄三角区别于珠三角和长三角的特色所在。

  一、努力探索高效生态经济模式

  与长三角和珠三角不同,黄三角成陆时间较短,生态环境比较脆弱,以自然保护区、水源地保护区和海岸线自然保护带为主体的核心保护区约占区域总面积的 14% ,沿海岸线的浅海滩涂、高效生态农业区以及黄河现行和备用入海流路等控制开发区也占相当大比重。这种特点决定了黄三角不能照搬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发展模式,而必须突出高效生态特色,努力探索一种符合本地实际的高效生态经济模式,走高效、集约、低碳、环保、可持续的生态发展之路。这种高效生态经济模式是一种科学发展模式,其核心就是实现发展方式和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变。为此,必须大力发展特色高效生态产业,积极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高效生态产业链,努力打造特色生态产业集群,逐步形成特色高效生态产业体系。同时,要积极倡导全民绿色生态消费和生活方式,从政府采购、日常生活等方面引导公众科学和绿色消费。

  二、积极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这次国务院通过的规划,其规划范围包括东营和滨州两市,以及潍坊、德州、淄博和烟台的部分地区,共 19 个县(市、区),陆地面积 2.65 万平方公里。目前,这一地区还不是一个真正的完整经济区。在这一地区,虽然东营市的经济总量规模较大,但作为资源型城市,其中心功能薄弱,服务业发展滞后,二元结构明显,带动和辐射能力较弱,目前还难以承担中心城市的重任。因此,要加快建设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首先必须把东营市做大做强做高做美,并强化其中心功能,提高服务档次,增强辐射和带动能力,使之成为具有竞争力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成为经济区的核心龙头城市。其次,要整合各市县资源,强化功能分区和产业分工协作,打通各市县尤其是东营与其他市县之间的交通联系,分阶段分层次推进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包括基础设施、要素市场、产业布局、环境治理和政策的一体化。第三,要加快对外交通运输通道建设,加强与周边地区特别是天津滨海新区、辽宁沿海经济带以及青岛、济南都市圈之间的经济交流和技术合作,形成合理分工、错位发展的格局。

  三、建设全国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

  在当前资源和环境双重约束下,今后我国各地区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依靠大量消耗资源、大量排放“三废”、大量出口廉价产品来谋求发展,而必须走科学发展之路。区域科学发展是一种强调以人为本的区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它追求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全面统一。黄三角地区发展高效生态经济,建设全国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就是实现科学发展的一种重要模式。 首先,要以创建高效生态产业体系为着力点,全力推进高效生态经济体系建设,将黄三角地区建设成为全国高效生态经济的样板区,成为全国探索科学发展之路的先行区之一。其次,加快建立高效生态经济示范体系,分阶段建设一批生态型示范企业、示范村庄、示范乡镇、示范单位、示范社区、示范港口和示范园区,构建高效、集约、低碳、环保的生态企业、生态园区、生态社区、生态港口和生态城镇,充分发挥其引领、示范、标杆和排头兵作用。第三,针对核心保护区、控制开发区和集约开发区的不同情况,制定差别化的高效生态经济评价考核指标体系,改变传统的不讲条件盲目追求经济增长和乱开发的倾向,合理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同时,对集约和控制开发区,要明确产业发展导向,并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地块、不同阶段和产业链不同环节,制定差别化的产业准入标准,包括单位土地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率等,实现从招商引资到选商选资的转变,不断优化产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