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内外的经验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开发大体要经历极点开发、点轴开发和网络开发三个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土开发和经济布局基本上是按照点轴开发的战略模式逐步展开的。在20世纪80年代国家计委编制的《全国国土总体规划纲要》中,最初提出按沿海和沿长江“T”字型主轴线进行重点开发与布局的国土开发战略。后来,又提出将沿海、沿长江和陇海—兰新沿线地区结合的“π”字型轴线,作为全国国土开发和经济布局的一级轴线。尽管这次《全国国土总体规划纲要》由于多方面原因最终未能正式批复,但规划提出的“T”字型开发战略对我国国土开发与经济布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土开发与经济布局的重点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近些年又开始逐步转向长江沿岸地区,由此就奠定了“T”字型战略布局的基本框架。经过30年的重点开发,沿海地区的经济实力和自发展能力大大增强,目前已经成为支撑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性增长轴。长江沿岸地区尤其是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等省市,近年来也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2008年,重庆市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为14.3%,湖北为13.4%,湖南为12.8%,安徽为12.7%,江西为12.6%,均远高于各地区11.7%的平均增速。可以说,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采取的这种“T”字型点轴开发战略是符合当时我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国情特点的,它有力地促进了全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国家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但是,应该看到,随着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特别是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发展水平的提高,沿海地区要素成本的攀升,全国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体系的形成,以及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这种“T”字型点轴开发战略越来越不适应全国一体化发展的需要,日益成为阻碍全国经济一体化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特别是,在目前沿海地区要素成本不断攀升的情况下,单纯依靠沿海主轴线已难以支撑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高速增长。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上中游开发力度不够,长江流域地区经济在全国的地位,前些年甚至在趋于下降。2008年,长江流域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为39.7%,分别比1997年和1980年下降2.8个和4.0个百分点。同时,由于上中下游地区分化明显,整个长江流域地区人均生产总值相对水平(以各地区平均为100),由2000年的95.1下降到2008年的91.8。可见,沿长江轴线目前还没有真正起到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增长轴作用。
因此,在当前新的形势下,新一轮全国国土规划应该摈弃过去的“T”字型点轴开发(实际上主要集中在沿海轴线),实行多中心网络开发战略,由此推动全国经济的一体化进程,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所谓多中心,就是要在抓好珠三角、长三角经济转型升级的基础上,依托大都市圈和城市群的建设,在环渤海、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培育一批新的增长极和增长区,形成多中心的多元化区域竞争格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是依靠珠三角和长三角等少数地区来支撑的。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这种依靠少数地区来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格局将一去不复返。除了珠三角和长三角外,京津冀都市圈、山东半岛城市群、沈大都市圈、海西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武汉都市圈、长株潭城市群、成渝都市圈、关中—天水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等,都有条件建设成为支撑未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新的主导地区和增长极,由此将形成“群雄并起”、多中心的多元化区域竞争格局。
所谓网络开发,从全国角度看,就是要在继续完善沿海轴线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沿长江轴线尤其是中上游地区的开发,并依托主要交通干道和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以大都市圈和城市群为载体,以主要中心城市为节点,加快推进建设一批新的国家级重点开发轴线,逐步形成“五纵四横”的网络开发总体格局。其中,五条纵向的国家级重点开发轴线是沿海轴线、京广轴线、京深轴线(北京—济南—合肥—南昌—深圳)、齐哈大轴线(齐齐哈尔—哈尔滨—大连)、包南轴线(包头—西安—重庆—贵阳—南宁);四条横向的国家级重点开发轴线是沿长江轴线、陇海—兰新轴线、沪昆轴线(上海—杭州—株洲—贵阳—昆明)、青西轴线(青岛—济南—石家庄—太原—银川—兰州—西宁)。这样,通过实行多中心网络开发战略,逐步在包括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在内的全国国土范围内,培育一批支撑全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新增长极、增长区、增长带和增长轴,由此推动形成全国经济一体化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