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九江闻佛香 心沐甘露良知醒
------谒翠岩禅寺、栖贤寺补记
赣州风水养生堂 曾祥裕(QQ175613195,电话13766307454)
翠岩寺佛塔留影
2008年九月中旬,我从云南为寺院看风水回赣,乘飞机直达南昌,半夜由南昌湾里区翠岩禅寺祥浩法师驾车来接,其后四天时间由他陪我辗转南昌、九江两地,分谒翠岩禅寺、栖贤寺。辞别至今,业已半年,但祥浩法师等众僧热情接待和翠岩禅寺、栖贤寺的文化底蕴,给我留下难已磨灭的美好记忆。 已丑年春节期间整理思绪,把沉淀在心底的思绪诉之文字,以作纪念。
祥浩法师是贵州人,而立之年,精力充沛,经他管理的翠岩禅寺、 栖贤寺井井有条,香火旺盛。初看他圆脸楞脑,肤色红润,说话嗓音宏亮, 自小习武,胳膊肌肉发达,走起路腰板挺直,虎虎生风。在与他相处的几天后,交流之间才能发现他对传统文化颇有造诣,对古诗、词、楹联均有研究,他主编的《栖贤寺古今名人诗词选》一书已正式出版。通过该《诗词选》,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历代著名诗人脍炙人口的不朽篇章;还可以从诗人形象的描写中,如入其境地了解栖贤寺的壮丽辉煌与神秘悠远。
既然先说到栖贤寺,那就向网友介绍之。
祥浩法师
栖贤寺在庐山山南栖贤谷中,石人峰下。左有五老峰,右为汉阳峰,背倚太乙峰,上有太乙村、含鄱口。此谷为庐山第二大峡谷,因修路我们徒步手提肩扛行李,从山路一路走来看到峡谷中的奇石各具形状,溪水在石子中间一路欢歌,蜿延流过。栖贤寺前有玉渊潭,众水汇合,激水成渊,潭形如瓮,深不可测,瀑虽短而猛,响震山林。我久在城市钢筋水泥中生活,闻此响声,呼吸一口山林的清新空气,沁人心脾。传说有海眼通此,曾有一木排自此沉没,从东海浮出。此说不可信。宋张孝祥有诗云:“灵源直与上天通,借路来从五老峰。试倚栏干敲拄杖,为君唤起玉潭龙。”
栖贤寺座落在一群环抱的盆地中,历史悠久。南齐永明七年,咨议参军张希奏置栖贤寺于寻阳西二十里。唐代宝历初年,李渤读书于栖贤谷中,将栖贤寺迁于此。李渤出任江州刺史后,委托归宗寺高僧智常在此管理。智常乃马祖高弟,临济宗门下,倡一味禅,宗风凌厉,目有重瞳,每以药拭眼,眼尽赤,故又号赤眼禅师,卒葬于附近。宋代陈舜俞贬谪江洲,来此有诗纪此高僧大德云:“辟蛇行者应开寺,拭眼高僧尚有坟。龙去雨归三峡水,鸟衔花出五峰云。”至清代尚存赤眼禅师塔,今已杳然无觅处。
明洪武间,因寺中僧人造伪钞而被废,至万历间兴复。清初著名僧人天然函罡在此,耕田自养。康熙六年 (1667) ,函罡弟子石鉴募化建寺,于石桥之西掘得一琉璃瓶,内有舍利子十三粒,大如豆,小如菽,玉色莹澈,为宋时遗物。光绪间范钟有诗咏道:“谁从委蜕落骈枝,文字儿孙更不离。劫尽有情还脉脉,一瓶先自笑昌黎。”
寺前二里外,还有兴建于北宋初年的三峡桥,又名栖贤桥,因处栖贤谷而名。桥侧原有观音寺,故又名观音桥。桥之东有泉潭,茶圣陆羽品评为天下第六泉。
我这几年走过祖国名山大川中的众多寺院,觉得它们在历史风雨中兴衰,能够获得劫后重生的 机缘就在于,它们先天就足,处于深谷峻岭之中,把建筑融于大山环抱的神秘静穆而又是诗情画意之中。没有占的先天风水的寺院早就毁灭了,再无恢复的可能。
佛教的命运与国运息息相关,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政通人和,佛教兴旺,栖贤寺住持祥浩法师,富有魄力和胆略,继承先师遗志,中兴栖贤寺,在八方信众的慷慨捐助下,于原址建起了一座大雄宝殿。
栖贤寺旁的观音桥
栖贤寺的美有表现了庐山的"隐遁之风",也有风水藏风聚气之格局。而翠岩禅寺也是倚靠梅岭之秀丽风水得以兴旺。
翠岩寺位于南昌市湾里区翠岩路北端,座落在梅岭东麓湾里盆地内,东邻陈家山,西近伏虎山,前望钵盂山,复港在寺前流过。始建于南北朝,是江西著名寺庙之一。它与香城、双岭、云峰、奉贤、安贤、六通、蟠龙同为“西山八大名刹”。寺宇宏壮,金碧辉煌,历来香客游人如织。
翠岩禅寺历史悠久,古迹众多,著名的有迎笑堂、千年橘、妙高台、灵官坛、慧泉等处。
现在,古寺重光,晨钟再续,梵音嘹亮,香客如潮,再现“西山八大名刹”之首的盛况。
回到南昌,与祥浩法师等法师度过了一个意义非凡的中秋节。逗留期间由一位小和尚陪同漫游了翠岩禅寺各个景点。
迎笑堂,在寺后峰上,不知建于何年,堂内以多道题壁诗而名闻于世。唐朝以来,先后有刘禹锡、牟融、曹松、欧阳修、岳飞等名人题诗于壁。堂前有九节筇、千年橘、鹤巢松。
妙高台,台在寺前,北宋无尽居士张商英(尚书右仆射)游寺,寺僧保宁园玑迎于半途,二人问答组成了一首好诗,后题刻在妙高台上。
慧泉,在大雄宝殿后面,泉从地下裂隙中冒出,由于地下气体上逸,使泉水有规律地发出“咕、咕”声。泉水清沏见底,口感微甜,是上好的矿泉水。泉上建有“真源亭”,亭柱上镌对联:“慧灯常明照见五蕴皆空,泉水澄清洗涤不净尘劳”。
我们一行攀登到后龙山峰,一座千佛古塔将以它不朽姿傲然挺立于梅岭山巅,熠熠生辉。我仰首千佛古塔,心想,它是佛教兴旺的象征,也是众生信仰佛祖的努力结果。俯瞰山下,群峰一览小。到最美好的大自然中去,让精神无往不至,超脱自我──这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最高境界。游兴随景兴,正如慧远所说的一样:欣赏自然美,"万趣融其神思"。
有诗为证:翠岩寺圯名犹扬,唐宋高僧来四方。秋日临观新庙貌,巍然佛塔气堂皇。我依依不舍辞别祥浩法师的头天晚上,夜不成寐,在祥浩法师身上凝聚一种复兴佛教事业的精气神,一种执着、一种坚韧,他无畏艰难险阻,白手起家,一步步把毁坏的古老寺院重新建设。
人总要有一种精神,“翠岩古刹听潮音,林木葱茏百鸟鸣。到此眼青无浊界,慈善好种未来因。”我们作为风水界从业人员,扪心自问,是在为传承风水文化做实事,还是以此为巧取钱财的工具?钱本身是干净的,但是挣钱的手段却有正当与不正当之分。
倘若风水界不自律,以假充真,指鹿为马,抓住一点,借题发挥,恐吓东家,所挣之钱就不是干净的钱。因果报应,是决定风水效果的铁律,也是风水师应铭记的做人底线。如果以目前风水界内耗,学风不正,迷信糟粕泛滥,门派纷争,勾心斗角,互相攻击;对外服务则无职业道德约束,坑害百姓等局面不改观,那么,21世纪风水文化大旗能扛多久,能走多远?这是一个值得思索的问题。时代文明唤醒做人的良知,我们的风水界也要重新塑造精神坐标,让风水宗师杨筠松的救贫精神回归吧!
是我分谒翠岩禅寺、栖贤寺后的一点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