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战略之——创始人性格决定的战略差异
战略,亦称军事战略,是筹划和指导战争全局的方略。是战争指导者为达成战争的政治目的,依据战争规律所制定和采取的准备和实施战争的方针、策略和方法。
战略这个概念产生于军事斗争的实践,长期以来也一直运用于军事领域。但近年来被其他领域使用得越来越广泛。为了便于对不同领域的战略作出明确区分,使用时需在“战略”之前冠以领域的名称,如政治战略、经济战略、科技战略、外交战略等。
战略很多时候因人而异,因创始人的性格而异,往往导致不同的结果。秦末时期影响历史的三个人物陈胜、项羽、刘邦三个人不同的性感制定的不同战略戏剧性的有如偈言一样分别实现。三人均由草根起家,与现代很多企业家出身相同。他们的性格、经历与之形成的案例对于今天的企业经营有另一种意义,姚尧称之为“草根战略”,试图在本文中与大家探讨一下草根战略的形成与现实意义。
陈胜为奴时在田间劳作,苦不堪言。对其他奴隶曰:“倘富贵,莫相忘!”遭嬉笑。望空中之燕雀,叹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后揭竿而起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成就大顺王。
项羽遇秦始皇出巡,车马相接,绵延数里,声势浩大。愤曰:“彼可取代之。”后成就西楚霸王。穷途末路之时歌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乃若何?虞兮,虞兮乃若何?”虽大势已去,然英雄的悲叹,凄婉中仍不失豪放。
刘邦遇秦始皇出巡,车马相接,百官相拥,左右相顾。羡曰:“大丈夫该当如此!”后成就汉高祖。意得志满,回乡省亲作大风歌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手段总是为目的服务,目的总是为手段辩护。虽然刘邦的手段为人所不齿,但历史往往以成败论英雄。
从三人的感叹里面发现这是三种完全不同性格的人对于未来三种不同的向往。
陈胜是一奴隶。陈胜的鸿鹄之志是对于现实的不满与愤怒:“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只是想到了替代王侯将相,而没有思考替代之后怎么长期经营打拼来的富贵。所以陈胜公司仅仅是昙花一现,起到了振臂高呼的作用。
项羽性情暴戾,看到秦始皇声势浩大的场面,激发了内心之不平。愤曰:“彼可取代之。”项羽只是想到了替代秦始皇,而替代之后的地位如何保持没有考虑。所有众兄弟均封王拜侯,与虞姬演出了一场爱美人不爱江山的爱情经典。项羽是历史上少有的猛将,打仗百战百胜。所以项羽公司集中了一批能征善战者攻城略地,快速成就霸业。但是项羽没有考虑公司经营问题,成功之后很多人才有被刘邦挖走。所以后来项羽的歌中表露的是悲壮豪放。
刘邦志大才疏,但是考虑了经营问题,刘邦看到秦始皇不单单是声势浩大,而且看到了百官左右相顾。刘邦是羡慕的认为:“大丈夫该当如此!”所以刘邦的大风歌里是多考虑经营的问题。曰:“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公司的主要高层很多出自项羽公司。
陈胜公司很类似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珠三角的农民创业者。经历了长期的贫穷之后,看着不远处的香港,他们的心里很可能怀有和陈胜同样的愤怒“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借助政策的春风,确实快速富起来了。但是没有公司化经营思想,没有品牌意识,也只是昙花一现式的出现在中国省区财富排行榜前面。
项羽公司与现实中一个企业惊人的相似。这个企业就是曾经的标王“爱多”。爱多当年的掌门胡志标看到电子行业的美好前景,也是只想到了“彼可取代之。”高速膨胀的同时并没有考虑长远的经营战略。这一点从爱多的营销策略里面可以清晰的看出来。胡志标作战的勇猛可比项羽,经营战略一直不清晰,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成长越快,风险越大。导致了标王之后的快速没落。
刘邦公司之所以取得最后的成功,是因为刘邦志大才疏,不自负。知道人才战略的重要性,所以引进张良,韩信。而张良,韩信都是从项羽公司挖走的人才。只有萧何是刘邦公司起家之前的高层幕僚。
现在看来三人经营的公司最初的战略只是一个性格引导下的希望的蓝图。如果没有那个时代,三人可能一直默默无名。历史也不会被三人改写。三个公司的战略均属于机遇型战略。这与刘春雄先生的机会性战略有异曲同工之妙。三个草根企业家与现代很多企业家最初创业的思想一致,我们能够从他们的案例里面吸取什么呢?
现在企业经营中为什么很少有公司有成熟清晰的战略。这要才战略的认识说起。时下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战略是在决策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另一种观点认为,战略是经过精密谋划,谋定而后动的。”
才前文论述我们可以看出:陈胜、项羽、刘邦三个公司领导的性格导致战略规划的根本差异。
在公司起步之前和起步之初陈胜公司与项羽公司是有潜意识的战略目标的。陈胜公司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就是他的战略思想,仅仅的替代了王侯。替代之后怎么做根本没有考虑过。这与陈胜出身奴隶,不太张扬的性格有关系,所以陈胜也只是完成了这个战略使命。
项羽公司潜意识的战略是“彼可取代之。”最后项羽确实用他的残暴替代了秦始皇的残暴,但是取代之后的经营没有考虑过,这与项羽出身名门,豪爽任侠的性格有关系。所以项羽只是历史上最彰显性格特色的西楚霸王。而不是一个百年王朝的经营者。
刘邦公司的潜意识战略是“大丈夫该当如此!”那么究竟该当如何呢?这与刘邦出身小吏,圆滑善谋的性格有关系。所以刘邦注重人才引进,知道均衡某些权利。最终刘邦公司取得了长久的胜利。
三个公司最初都只是有一个口号式的潜意识战略目标。因为潜意识的深远差异,陈胜、项羽公司快速成长又快速倒闭。刘邦公司在发展的过程之中战略思想一步一步完善,取得了最终的胜利。由此说明企业战略不是谋定而后动,战略是需要不断的修改完善的。那么有没有谋定而后动的战略呢?我们看看三国演义里面的几个隆中对。
诸葛亮与刘备版的《隆中对》:
刘备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奠定三足鼎立之战略。是正在形成行业竞争最高境界的寡头垄断时期之行业,巨头之间的相互制衡,就是隆中对之现代商道版。如啤酒行业的三大品牌,肉制品行业的双汇、金锣、雨润。
三国时期诸侯蜂起,各个军事集团都有相应的战略规划,堪比隆中对。
孙权与鲁肃版隆中对:
孙权曰:“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孤承父兄余业,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顾,何以佐之?”肃对曰:“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权曰:“今尽力—方,冀以辅汉耳,此言非所及也。”张昭非肃谦下不足,颇訾毁之,云肃年少粗疏,未可用。极不以介意,益贵重之,赐肃母衣服帏帐,居处杂物,富拟其旧。刘表死,肃进说曰:“夫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今表新亡,二子素不辑睦,军中诸将,各有彼此。加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权即遣肃行。
此为据天险可守,取荆州用武之地欲图中原之战略。啤酒行业三大巨头在全国各地设分厂就是先取用武之地,后取市场的谋略。
曹操与毛玠版隆中对:
玠语太祖曰:“今天下分崩,国主迁移,生民废业,饥馑流亡,公家无经岁之储,百姓无安固之志,难以持久。今袁绍、刘表,虽士民众强,皆无经远之虑,未有树基建本者也。夫兵义者胜,守位以财,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
携天子令诸侯之战略。当年长虹集团上书中央提出禁止进口显像管,长虹一家提供显像管的计划就是携天子令诸侯之谋略。
袁绍与沮授版隆中对:
沮授说绍曰:“将军弱冠登朝,则播名海内;值废立之际,则忠义奋发;单骑出奔,则董卓怀怖;济河而北,则勃海稽首。振一郡之卒,撮冀州之觽,威震河朔,名重天下。虽黄巾猾乱,黑山跋扈,举军东向,则青州可定;还讨黑山,则张燕可灭;回觽北首,则公孙必丧;震胁戎狄,则匈奴必从。横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才,拥百万之觽,迎大驾于西京,复宗庙于洛邑,号令天下,以讨未复,以此争锋,谁能敌之?比及数年,此功不难。
迎大驾于西京,复宗庙于洛邑。取天子以令诸侯之战略。现在很多行业的工业协会结盟于企业,双方各取所利就是如此。全国牙防组事件让人们对于所谓的权威致以李莲英一样的“尊敬”。狐假虎威不只是威慑,还需要具备进攻的实力。
三国时期诸侯蜂起,欲图逐鹿中原者何其多哉。上述四个经典谋略唯袁绍公司弃置不用。袁绍四世三公之祖荫,使其具备了先决优势。是以十八路诸侯讨董卓奉其为盟主。然袁绍属于好谋无断,刚愎自用型老板,逐渐丧失了领先优势,官渡一战又迟疑不决,导致土崩瓦解。
其他没有战略规划的诸侯只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昙花一现。而袁术更是无谋之主,妄自称帝,转瞬即逝。孰不知孙策把传国玉玺奉于袁术是为了脱身而后图天下之谋略。蒙牛当年奉伊利为乳业第一品牌,提出向伊利学习的口号。一方面是牛根生的境界,另外也是强敌在卧榻之侧,自己有累卵之急。伊利随时可以封堵让蒙牛没有生存余地。其实面对巨大的市场谁不想成为第一。
群雄蜂起,逐鹿中原的惨烈竞争中,唯有头脑清醒具备大谋略的领导人才能够脱颖而出。孙刘合纵抗曹的战略需要诸葛亮这样的高瞻远瞩的战略家来演绎,关羽的刚愎自用导致荆州失守开始,孙权有了用武之地,孙刘彻底撕破联盟之后。曹操统一天下就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历史按照诸葛亮的预言准确的推进,虽然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是最终于事无补。
各个版本的隆中对因为战争的多变性,而出现不同的结果。所以谋定而后动的战略基本上只是一个框架性的远景。而战略的细部计划是要不断的修改。
在中国,很多企业对于战略嗤之以鼻。追求短期利益使他们乐此不疲。企业将走向何处,未来的发展规划根本没有考虑。这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小企业发展特色。他们的潜意识战略思想好比陈胜公司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不甘于贫穷。进入21世纪之后,加入世贸已经过了五年,企业面临一个更广阔的市场,同时也面临更加惨烈的竞争,战略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出来。战略的深度与可持续性,战略的修改完善是企业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试问企业家们:如果你不知道去哪里,那么你领导什么?如果你没有长远规划,那么你下一步干什么?必须要认识到没有战略的组织就好像没有舵的船,只会在原地打转。
而那些认为小企业不需要的战略的专家学者,需要从这篇文章对战略重新认识。小企业不是不需要战略,而是很多所谓的小企业还没有摆脱商人做项目的思维方式,还称不上企业。真正的企业必须有战略。战略可以根据时局根据外部变化进行修改,但是必须有。甚至模糊的战略也要有!
2008-8姚尧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