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郎君解剖老余之一(摘录)


玉郎君解剖老余之一(摘录)

 

【陈明远博客文摘版编者按】作为群言堂的学术讨论园地,本博客曾于2008年夏,推荐北京方雨博客、西安唐都小平博客、广东萧伯纳博客、福建思宁博客……等一系列博文,摆事实讲道理,具体分析了余秋雨的一系列学术问题。北京方雨教授等著述的这些学术性知识性博文,阅读点击率共达几十万人次,在社会上产生了树立正气、端正学风的积极影响。此后休息了一段时期。我们已经不再理会这个离开北京又回到上海老家的余秋雨了。本以为相安无事,息事宁人。谁料他积习不改,反而变本加厉,不顾“和谐安定”的原则和公德,近来又惹事生非,在“余秋雨的博客”上面竟然使用起政治手段,给他的仇敌余杰、肖夏林、沙叶新还有“等等”扣上“持不同政见”“疯狂崇拜美国”……的政治斗争大帽子,反击(打击报复)一大片。可怕啊!

正告你余秋雨,我们这里是从事自然科学和技术研究的中国科学院和北大清华校友们,你余秋雨胆敢再给我们这些科技知识分子们扣上什么政治大帽子吗?难道谁跟你的见解不一致谁就是“持不同政见者”吗?你余秋雨还要如此横蛮霸道吗?别人可能被你吓唬住了,忽悠去了,但是我们不怕你。

本博客仗义执言,应对余秋雨的无理挑衅,下面转录“玉郎君界定余秋雨”的博文。请网友们欣赏。谢谢!

 

玉郎君初步基本界定

1.余秋雨是政治学者

余秋雨本来学的是编剧(没有上什么专业课,而是上了十年阶级斗争课程),但出道时投身“石一歌(哥)”成了第十一个小小的政治学者。

余秋雨由于1999年之后主持香港凤凰卫视对人类各文明遗址的历史性考察,被包装、炒作为 “世界上唯一贴地穿越数万公里危险地区的具有人文学科教授头衔的人”,于是成为“网络超男”——堪与李宇春相比美。

2008年大地震期间,6月5日,余秋雨发表博客文章《含泪劝告请愿灾民》,从而引起广泛的争议。这是余秋雨明显站在阶级斗争立场上向“别有用心的人们、反动势力”发动的一次政治斗争。但,事与愿违,余秋雨犯了众怒、引起公愤,招来网络上成千上万的网友们反驳和抨击。由此产生了“秋雨含泪”的名言,永垂青史。

余秋雨接受了上海市静安区政府为余秋雨创建的“余秋雨大师工作室”,撤回老家上海。这也是公务员性质的职务。

2.余秋雨是文化学者

近年来,他在“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总标题下,在美国一些学府和我国台湾各市巡回演讲,自称为“难以想象的余秋雨旋风”。意思疑似“听到风就是雨”吧。天下文化出版公司所编的《倾听秋雨》一书,记录了这一盛况。余秋雨也就成了中国文化学者,代表作是《文化苦旅》、《山居笔记》。

3.余秋雨是昆曲学者

余秋雨称,《笛声何处》的创作准备早在12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当时,《文化苦旅》还没有进入台湾,余秋雨赴台所到之处的一系列活动,均是以昆曲学者的身份受到接待的,作品是《笛声何处》。

玉郎君说:余秋雨的书,学者同行们还真读不下去,因为最难见到创造性的学术思想。

世面有《余秋雨语录》。竞然有余秋雨语录,回想起文革时有《毛主席语录》。

 

内容提要

从余秋雨先生数十部著作和演讲中遴选出来的思想和语言的精华——这就是余秋雨语录。

本书共分“人生的况味”、“人性的温度”、“宏观的因果”、“尊严的获得”、“灾难的脚印”、“心中的恶狼”、“文明与蒙昧”、“历史与废墟”、“文人的良心”、“精神的家园”、“城市与乡村”、“文化与艺术”、“哲思与感悟”十三个部分,以语录的形式凸显了余秋雨先生多年来在历史与文化苍茫阔大的背景下,对于文明、文化和人世、人生的深刻思考及艺术表现,使读者对余秋雨的阅读更加简便、直接。

 

 

下面是百度的几条语录书摘,玉郎君权作简要分析。

 

(1)

  人生的道路也就是从出生地出发,越走越远。一出生便是自己,由此开始的人生就是要让自己与种种异己的一切打交道。打交道的结果可能丧失自己,也可能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把自己找回。——《山居笔记·小引》

玉郎君评:这是大实话。但这话成了不“语录”,因为类似的话,有的小学生说得都比这精彩。

(2)

  不管你今后如何重要,总会有一天从热闹中逃亡,孤舟单骑,只想与高山流水对晤。走得远了,也许会遇到一个人,像樵夫,像隐士,像路人,出现在你与高山流水之间,短短几句话,使你大惊失色,引为终生莫逆。但是,天道容不下如此至善至美,你注定会失去他,同时也就失去了你的大半生命。——《关于友情》 

以平常态,做普通人,是最有滋味的人生。——《灯下回信》

玉郎君评:这是在形容余秋雨自己。余秋雨现还在“失去了你的大半生命”。

你告诫别人别“失去了你的大半生命”,你为什么偏偏却要“失去了你的大半生命”。你是什么意思。如果你没有其他意图,那就讽刺了你自己。

(3)

  人生的过程虽然会受到社会和时代的很大影响,但贯穿首尾的基本线索总离不开自己的个体生命。个体生命的完整性、连贯性会构成一种巨大的力量,使人生的任何一个小点都指向着整体价值。——《收藏昨天》

玉郎君评:什么叫“个体生命”? 如果“个体生命”指人生的话,谁的人生不具有完整性、连贯性?“整体价值”是什么?

 余秋雨“语录”的最大毛病就是语意含糊。由于含糊,所以弄不清他在说什么。那就等于废话。整体与个体是最最初级的哲学,他变了个样,就成了“语录”。

(4)

  如果有一天,我们突然发现,投身再大的事业也不如把自己的人生当做一个事业,聆听再好的故事也不如把自己的人生当做一个故事,我们一定会动手动笔,做一点有意思的事情。不妨把这样的事情称之为“收藏人生的游戏”。让今天收藏昨天,让明天收藏今天,在一截一截的收藏中,原先的断片连成了长线,原先的水潭连成了大河,而大河,就不会再有腐臭和干涸的危险。——《收藏昨天》

玉郎君评:余秋雨又在胡说。你怎么“把自己的人生当做一个事业”的? 你的所有大的旅行考查,都是别人花钱雇用的,你在帮佣,你的一生是怎样的事业?你的事业与“大的事业”是什么关系? 你做了些什么“自己的人生”?我看不出你的自已

(5)

  希望世间能有更多的人珍视自己的每一步脚印,勤于记录,乐于重温,敢于自嘲,善于修正,让人生的前前后后能够互相灌溉,互相滋润。——《收藏昨天》P22-23

玉郎君评:余秋雨自嘲了自已什么?……

(6)

●我最不耐烦的,是对中国文化的几句简单概括。哪怕是它最堂皇的一脉,拿来统摄全盘总是霸道,总会把它丰富的生命节律抹杀。那些委屈了的部位也常常以牙还牙,举着自己的旗幡向大一统的霸座迸发。其实,谁都是渺小的。无数渺小的组合,才成伟大的气象。 ——《洞庭一角》

玉郎君评余秋雨说的好听最近,余秋雨公然给别人扣冒子,说北京的余x、肖xx、上海的沙xx是"持不同政见者","疯狂祟拜美国"。这种学霸作风暴露出了余秋雨的真面目。扣冒子的事决不是高尚学者应有的风度。余秋雨的这种作风,简直就是一个政治无赖

(7)

●中国文化在最高层面上是一种“减法文化”,是一种向往简单和自然的文化。正是这个本质,使它节省了很多靡费而保存了生命。 ——《简单与自然》

玉郎君评:那什么文化是“加法文化”?那一个国家的文化没有“保存生命”?中国文化节省了很多靡费而保存了生命。 那欧美文化不也保存了生命吗? 几几乎,余秋雨的每个语录都经不住推敲。这又是一个小儿科废话。

(8) 

●山水、花鸟本是人物画的背景和陪衬,当它们独立出来之后一直比较成功地表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学意境,而在这种意境中又大多溶解着一种隐逸观念,那就触及到了我所关心的人生意识。这种以隐逸观念为主调的人生意识虽然有浓有淡,有枯有荣,而基本走向却比较稳定,长期以来没有太多新的伸发,因此,久而久之,这种意识也就泛化为一种定势,画家们更多的是笔墨趣味上倾注心力了。——《青云谱随想》

 玉郎君评:余秋雨根本不懂中国绘画史。山水、花鸟本是人物画的背景和陪衬。”这是极低能的认识。山水、花乌在唐画人物画中有时是“背景和陪衬”。人物画,山水、花乌不做背景和陪衬,难道要宣宾夺主吗?不能因为山水、花鸟曾是人物画的“背景和陪衬”,就说“山水、花鸟本是人物画的背景和陪衬”。这是无知的武断。每个朝代都有每个朝代的祟尚,唐朝崇尚人物画,他就以人物为主;宋朝祟尚山水画,他就以山水为主。凡二千多年以来,中国文化始终是儒道文化的并行,人物画多是儒家的象征,而山水画则多是道家的象征。“山水、花鸟本是人物画的背景和陪衬”,歪曲了中国文化始终是儒道文化并行的史实。

画家们更多的是笔墨趣味上倾注心力了。这也是一个歪曲。中国传统山水、花乌画皆有非常深邃的道家意境,“笔墨趣味上倾注心力”是为了更好的表现道家境界。笔墨是方法,但学术界公认的观念是:方法是作品的灵魂。余秋雨连这起码的学术常识都不知道

 (9)

●艺术文化人才出现往往带有偶然性和奇迹性,因此他们的失去也往往留下难于弥补的空缺。这与科技领域梯队递进结构是有很大不同的。既然艺术文化最终晕化为一种感觉系统,这种感觉系统又与特定个人的生命构架紧紧相连,那么,要追慕效仿是极其困难的。 ——《上海失去了他》

 玉郎君评:这个语录也是谬论任何艺术文化人才”的失去都留下了可贵的文化艺术遗产,都会有后人继承,绝不会“留下难于弥补的空缺”,只不过这些“艺术文化人才”的个性不一定重复罢了。试看中国那一位艺术文化人才”没能得以延伸?

艺术文化最终晕化为一种感觉系统”是胡说八道。

艺术文化乃政治、科学的未来,具有比政治,科学还长远的人类智慧,是人类美学的终极理想,又是活着的人的最迷人的审美观照。余秋雨竞把如此伟大、深藏人类神学、哲学、美学的“艺术文化”说成“艺术文化最终晕化为一种感觉系统”。可见余秋雨是多么的浮浅、无知、可怜

人们竞把这样的庸才捧为大师,简直不可想象。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