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资本更应关注并购海外零部件企业的机会


时间进入2009年,各种传言层出不穷的情况说明全球汽车行业可能正在酝酿更大的动荡。在这个背景下,中国政府适时推出了汽车产业振兴规划,为2009年的中国汽车市场撑腰。目前,即使最悲观的人士也认为中国似乎将是全球硕果仅存的汽车市场发动机。甚至有意见认为,中国将在今年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

但是且慢弹冠相庆!笔者认为,单纯的数量增长不似佳酿而更像鸩毒。所谓全球第一的锦标,其实不禁拿到灯下细看。如果要做一比喻:缺乏自主品牌的汽车产业恰似在未庄土谷祠里赌钱的阿Q。说来也怪,阿Q的钱每每“渐渐的输入别个汗流满面的人物的腰间。他终于只好挤出堆外,站在后面看,替别人着急,一直到散场”。极例外的一次,“他赢而又赢,铜钱变成角洋,角洋变成大洋,大洋又成了叠。”但终究又莫名其妙地失落,甚至导致“阿Q不幸而赢了一回,他倒几乎失败了”。

当然,像咱们这样的精英都知道,在赌场中笑到最后的只有庄家,所以阿Q想赚钱,必须做庄。不过,赵太爷,钱太爷,假洋鬼子之流不会主动给他这个机会。阿Q要坐庄,只有自己革命。可是革命的队伍也龙蛇混杂,阿Q的遗憾在于,他没能走进真正的革命队伍,于是最终只能“觉得全身仿佛微尘似的迸散了。”

话扯远了!说回到汽车。最近同时传来的消息是,上汽正在庆幸终于有机会挣脱双龙泥潭,而奇瑞宣布不排除收购欧洲某“历史悠久”企业的可能性。且不论最后的成败,中国整车企业如此渴求参与海外并购,无疑透露出他们希望尽快做大自主品牌的焦急心态。因此,才有了这一桩桩比丰田、本田的海外扩张过程远为豪迈的大步跨越。

可是我们是否有点本末倒置?我们对技术、营销、财务、战略等方面的管理熟练度真的支持我们并购这些已经在国际市场纵横多年而仍然落败的跨国大鳄吗?再进一步说,即使我们成功拥有了全球级别的整车“自主品牌”,中国汽车工业就真的强盛了么?如果发动机电控系统、自动变速器、汽车电子、轮胎等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和定价体系都掌握在外资手里,这些“自主品牌”安全否?真能“自主”吗?是否仍然不免为他人作嫁衣裳?是否仍不免像阿Q或古往今来的诸多赌徒一样,借贷参赌,赢了还钱,输了算自己的?

在自主品牌的发展道路上,清晰的战略思考和稳健的战略步骤仍然必不可少。与动辄需要投入数亿元成本的整车品牌运营相比,掌控先进的关键零部件自主资产对于中国汽车产业更为实际和重要,值得产业资本优先考虑。而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可能即将为中国汽车产业资本提供大量并购海外优质零部件资产的机会。

全球化的要点之一,就是将一条条产业链都变成了一堆堆多米诺骨牌。于是,美国三大公司的危机不再仅是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的危机,还将是包括德尔福在内诸多世界级零部件供应商的危机,三大的市场销量锐减可能直接导致德尔福的难以为继,而这又甚至可能进一步造成丰田某些零部件供应的不稳定。如果再考虑到日元不断升值的影响,谁敢断定我们至今景仰的某日系整车企业及其零部件体系不会崩溃?

当然,有两个关键问题。第一个,我们腰包里是不是真的有钱。第二个,对于一个正在成长中的稚龄少年,是给他设计一套健康套餐,让他营养齐全而不过剩;还是天天喂他满汉全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