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阻碍了房地产的降价?
房地产市场的僵持已经进行了较长时间,这段时间里,开发企业如坐针毡,度日如年,面对清冷的楼市不少开发企业颗粒无收,维系着绷得紧紧的资金链条,实在是拿不出什么好办法来解决当前的危难困局。对开发商来说,就如商贩的商品想卖高价结果积压在手里,待到连吃饭住店的钱都没有的时候就只好是割肉贱卖了,开发商也是一样,面对着暴风雨后残败的楼市,没有成交导致企业生死存亡或者说是温饱不济的时候降价销售应该是水到渠成,也是理所当然的,然而,从目前市场来看,面对社会一直关注的价格下调和民生期望,降价成为全民的呼声,然而目前,纵观各处真正能够大刀阔斧的砍掉价格,返惠于民的楼盘项目仍然是少之又少,国内上下普通老百姓期盼已久的实惠价格为何迟迟不能到来?是谁阻碍了房地产价格的下调?
分析原因,可能不外乎以下几个因素
土地成本因素
不可否认,大多数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前几年疯狂的房地产市场中赚足了钞票,塞满了腰包,这一点没人敢于否认,否则一定会被公众骂个狗血喷头,然而,谁都不能保证一朝吃饱终生不饿,曾经因为占有土地资源钞票塞满了腰包的开发企业如今风光不再,最终不少还是载倒在土地上,07年国内竞地的疯狂让开发商把大把的钞票毫不心疼的重新撒播在新取得的土地上,如今却蹲守着土地心在滴血;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在房地产市场突然变天后,开发企业欲哭无泪,只有地方政府毫无疑问成为这场游戏的最大赢家,面对着清冷的销售市场,背靠着在市场最为疯狂时高价取得的土地,何去何从?开发商也只有茫然,想继续依靠高房价销售取得巨额利润短期内已希望不大,但高昂的土地资金付出也决定了开发企业不愿轻易割肉喂鹰,一阵白忙后取得竹篮打水一场空的效果,因此,高价储备的大量土地也成为开发商不愿轻易降价的重要原因。
地方政府因素
经济行为中特殊的角色决定了地方政府永远不可能在游戏中成为输家,但利益的纠葛又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地方政府多数时候会和房产企业站在同一条战线上,前几年房产市场的红火拉高GDP为政府政绩创造绩效的同时也塞满了各级地方监管机构人员的大小口袋,使他们成为房产受益集团的利益共同体,导致他们不愿意看到房产冷落或者降价利益空间减小下去,由此我们便不难理解中央政策调控压制房产疯狂时各地方政府阴奉阳违极力抵制,中央政策执行缓慢或政策力度大大缩水;当中央政策鼓励时各地方却一片欢呼,争先恐后,中央政策未到各地方救市政策已出了一堆的现象出现。力挺房价,保护房产的高利润,就是保护地方的钱袋不致于瘪下去,就是保护相关人员安逸的生活不致于由小康回到温饱。至此,就有了曾经某地政府官员发出话来要惩罚私自降价销售的开发企业的传闻,这可能是房价难降的另一个原因。
已购业主压力
客户的压力也许是到今天房价仍未能迅速全面下降的最重要原因,相信对于许多开发企业来说目前真正担心的也许并不是房价的下降,而是对于已购业主的担忧,我国目前的房产市场是个非理性不规范的市场,这也导致了市场买卖的规律在这里已失去作用,受够了委屈的消费者此时在开发企业面前豪言壮语,扬眉吐气,已购业主此时俨然翻身成了房产企业的最大管家,在他们面前混乱惯了的房地产市场已没有道理可言,总之,房价涨或不跌则相安无事,跌则马上“暴动”,聚集人众打砸售楼处,围攻开发商,还动辄退房威胁,自去年万科带头降价以来,各处不时上演的业主闹事事件无不令每个有心降价销售的开发企业胆战心惊,谈虎色变。面对销售不畅资金链紧张的压力,不少开发企业被置于房价降与不降的独木桥上进退两难,经受着心理和现实的双重考验,与其被老业主闹翻,不如咬紧牙关期待销售上有所变天,这也许是目前阻碍不少有心降价却又不敢贸然行动的开发商挥手降价的重要原因。
行业内压力
开发企业由于立场的相同就会无形中形成共同的利益关系,相辅相承,共同繁荣,在房产市场好的时候可以共同抬价,操纵市场,同样在市场不好的时候也可能由于一家的突然降价给坚固的价格体系打开缺口,从而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伤害到其他开发企业的利益。这时候,不少开发企业就会时刻注意着“同行”的举动,通过相应的手段联合他们或者联合对可能施行降价的楼盘施加压力,阻止其独自降价销售,这也成为不少楼盘迫于压力不敢做“出头之鸟”独自降价的另一个原因。笔者身边就曾遇到过类似的案例,因此也不能不说这可能也是目前房价仍然相应坚挺的一个原因。
开发商侥幸心理
本轮地产调控到今天,已经历了一年多时间,其间开发企业经历了政策的不断变动,经历了社会各方舆论的褒贬压力,经历了和购房者的斗智斗勇,经历了资金链紧张的百般磨练。此时,政府政策开始转向,对房产开始持积极的态度,压抑了一年多的购房者也可能快压抑不住购房出手的欲望,此时对于开发商来说,似乎是已经飞雪催柳,春江水暖,虽然不敢说是楼市的春天又要来临,但至少可能是寒冷的冬天可能过去,加上近来不少房地产利好政策的出台,国内重要产业振兴计划的启动,一些大城市楼盘成交量的适度回温,这些也使得一些相对资金链比较坚固的开发企业可能对未来存有侥幸,不愿轻易降价或大幅度降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