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州五届州委创新了一个重要的和谐概念,就是构建“天蓝、地绿、水清、人和、业兴”的和谐黔西南,这里边的关键词有五个,正好十个字:天蓝、地绿、水清、人和、业兴。州委陈敏书记在2007年1月16日全州第五次党代会报告中,谈到今后五年的主要奋斗目标时指出:“通过不懈努力,建设天蓝、地绿、水清、人和、业兴的美好家园。”这是“十字”新和谐概念的权威和正式出处。陈书记最早公开提到“天蓝、地绿、水清、人和、业兴”这十个字,是在全州党代会召开前十天,即2007年
一、打造黔西南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
比较全国情况来看,黔西南最具优势的自然资源之一是气候资源。黔西南州位于东经104°35′~106°32′、北纬24°38′~26°11′之间;按照国家气象局的气候区指标,州内海拔
从旅游和人居环境方面来讲,黔西南唯一小小的不足是紫外线较强。黔西南是贵州省强辐射地区之一,年平均日照时数除晴隆、贞丰为1200~1300小时外,其余地区大都可达1400~1600小时。但是黔西南没有污染,因此晴起来就是一片晴空万里,天色蓝盈,山峦翠绿。黔西南州热量分布的一个特点是,春温大于秋温,终年少见霜雪,为发展亚热带作物提供了较理想的条件。因此在农作物生长季节,田园山坡一片绿色,许多地方都适合发展观光农业。
黔西南雨量充沛,年降雨量一般在
黔西南州土地资源也比价丰富,拥有国土面积1.68万平方公里,比以色列一个国家的国土面积(1.49万平方公里)还多将近2千平方公里。在国土面积中,宜耕面积占11%,宜林面积占37.5%,宜牧面积占11.8%,山河面积占40.9%。在地球的土地表面,黔西南是地貌复杂多样,但荒废土地极少的地表之一。全州宜牧草山草坡幅员广阔,面积约602万亩,约占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其中连片草场234万亩,90%以上分布在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绝对枯草期的南、北盘江和红水河流域。四届州委的许正维书记特别爱草,大力发展草地畜牧业,就是利用了州内草场丰富的自然资源。此外,黔西南州生物、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水果蔬菜等都非常丰富,一年四季为黔西南大地点缀着绿色。
如果能把黔西南的自然环境保护好,不要人为破坏,黔西南本来就是一个天蓝、地绿、水清的地方。尽管有上述天蓝、地绿、水清的自然环境,但是还要建设。黔西南州“十一五”规划纲要专门用一章的篇幅即“第六章”共2206个字来谈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标题叫“扎实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在开篇的“总纲”第三节“奋斗目标”中,提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主要预期指标是:“珠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取得明显进展,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2%以上,县城以上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30%以上;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特别是石漠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在国家和省下达的指标范围内。”全州第六届人代会政府工作报告谈到今后五年政府的七点主要工作,第四点就是:实施“环境立州”战略,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上实现新突破。其中讲到: “实施好退耕还林还草还竹、公益林保护、珠防工程、珠治工程、石漠化治理、岩溶山区草地畜牧业示范等生态建设工程,扎实推进100万亩草场、100万亩速生林、100万亩竹林和生物质能源林基地建设。”落实好“十一五”规划和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指标,一个更加“天蓝、地绿、水清”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美丽黔西南必将在5至10年内出现。
二、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经济产业布局,大力发展人和、环保型支柱产业
“天蓝、地绿、水清、人和、业兴”的和谐黔西南,核心是人和,这就是以人为本。如何实现以人为本的和谐?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需要“天蓝、地绿、水清”的自然环境,二是需要“业兴”的人文社会。因此黔西南的工作有两个原则和要求:一是要兴业、发展;二是在兴业、发展的同时,要保护和打造“天蓝、地绿、水清”的人居环境。这样就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合理安排区域产业布局,避免产业发展对环境的污染、破坏;二是大力发展人和、环保型支柱产业,以利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一)合理安排区域产业布局
陈敏书记的党代会报告指出,我州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是“发展中还面临不少体制机制问题”,“壮大支柱产业面临土地、资金、市场、技术、人才和管理等许多问题”。这些问题有相当大一部分,或者就其根源上说,是由局限于传统行政区划的僵化思维和体制障碍造成的。因此陈敏书记提出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及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统筹区域经济发展”,“在全州范围内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按照生产要素配置资源,优化生产力布局。”根据五届州委这一奋斗目标及任务要求,下边谈三点关于“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的认识和构想。
1、建设“大兴义经济圈”。为构建和谐黔西南,应把建设“大兴义经济圈”和兴义大城市作为“业兴”的重要工作。“大兴义经济圈”的覆盖范围包括兴义、顶效、安龙、兴仁、贞丰和普安楼下、青山,圈内产业布局的总体要求是:以煤化工、能源、黄金、水电、酿酒、旅游、制药和高新技术为主导产业。陈敏书记的党代会报告提出,今后五年要着力抓好的第一项工作是:“加快工业化步伐,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突出工业在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做强做大工业产业,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切实解决制约工业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方面的重大问题,合理调整区域工业布局。”那么建设“大兴义经济圈”,可视为解决体制机制问题、调整区域工业布局、做强做大工业产业的重要步骤。“大兴义经济圈”内各种生产资源和投资实行无障碍流动,通过统一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州政府可成立类似于“大兴义经济圈工作委员会”的协调机构,削弱以至取消圈内各市、县(区)制造壁垒和分割市场的政府职能,建立工业生产和旅游推销的密切合作机制。为强化市场形象和打造品牌,圈内跨市县生产、经营的企业,尽量实行“兴义”注册冠名。“大兴义经济圈”内可考虑在三至五年内取消农业和非农业人口界限,最大限度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激发人力资源活力。圈内工业布局应实行相对的“集中化”原则,比如建设几大工业园区、销售市场、科研基地、生活基地等。安龙和兴仁两县的工矿业生活基地应建在兴义,以利兴义大城市建设、带动服务业规模化发展以及提高生活服务质量。
2、建设“晴隆普安经济圈”。“晴隆普安经济圈”要把普安县的楼下、青山除外(划入“大兴义经济圈”)。陈敏书记的党代会报告提出,“发展现代农业,大力推广‘晴隆模式’,积极发展草地畜牧业,推动畜牧业向产业化发展。”“晴隆模式”已经成为全国科技扶贫和南方草地畜牧业示范,陈书记的这个报告要求,应作为建设“晴隆普安经济圈”的指导方针和工作方向。总体上要逐步减少晴隆、普安境内人口数量,大幅度退耕还林、还草,以利规模发展养殖、林业、适宜种植业和绿色旅游。晴隆、普安两县虽然矿产资源丰富,但不宜发展工业。(幻灯17)理由有三:第一,从长远发展战略看,不宜对全州范围内的矿产资源实行“遍地开花”式的穷尽开挖。就长远可持续发展而言,在全球化的竞争条件下,任何不可再生资源都有可能成为战略资源,战略资源的未来价值总是远大于现期价值,因此符合国家整体利益和长远发展战略的资源开发,应是“一边开发,一边保护”的有限开发。第二,晴隆、普安缺少重工业必备的铁路支撑,发展条件不如安龙沿铁地段优越。如果晴隆、普安工矿业使用开放式的公路运输,势必造成开放式的严重污染。如原贵黄公路的清镇至贵阳段,道路两侧栏杆和中间绿化带全被重车染成油黑一片,而且空气污浊。第三,晴隆、普安海拔较高,地处北盘江上游和马岭河源头地带,发展重工业容易造成州内水土污染,同样发展条件不如安龙县紧靠南盘江的沿铁地段优越。在安龙沿铁地段建设煤化工和重工业园区,环保设施不能够处理的部分污染,可通过南盘江的自净能力消化解决。上瑞高速公路经过的晴隆、普安段,道路两侧应大力植树造林,将此路段建成
3、建设“册亨望谟经济圈”。册亨、望谟两县共建特色大农业,共谋规模发展热带作物、初级农产品加工、养殖等适宜产业。总体上也要逐步减少册亨、望谟境内人口数量,大幅度退耕还林、还草,以利规模发展山区特色种植、养殖和林业。册亨、望谟两县还可利用南、北盘江汇合处因建设龙滩电站形成的巨大湖泊,发展跨省区水上旅游。
黔西南州地图是一幅典型的三角形地图。东部册亨、望谟这个角,北边晴隆、普安这个角,西南角兴义南部这个角,都不宜发展工业。在这个拥有世界级绿色环境的区域,发展工业不能遍地开花、烟囱林立,否则“天蓝、地绿、水清”的自然环境将会被破坏。尤其重要的是,如果发展工业污染、破坏了州内丰富独特的旅游自然资源,那就等于为一个产业而牺牲了另一个更具潜力和经济价值的产业。把工业基地藏在安龙德卧以下紧靠南盘江的铁路沿线,这一带没有重要旅游资源和开放式交通,不易污染州内环境。
以上三大经济圈建设,是建设全州统一市场的实质内容和必然结果,目前可开展一定范围内高层次的可行性和制度建设研究。现在阻碍统一市场形成的壁垒,主要是地方政府主导的地区封锁,所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明确要求:“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进一步打破行政性垄断和地区封锁,健全全国统一开放市场。”建设全州统一市场,在开展好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可先从重要行业和重大项目入手,禁止州内设置行政壁垒和非理性恶性竞争。按照陈敏书记党代会报告的要求,“在全州范围内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按照生产要素配置资源,优化生产力布局。对事关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项目,实行跨县整合资源,优势互补,风险公担,利益同享,联手打造产业集群。”建设全州统一市场,并不是一个对州外封闭的市场,而是对内对外都要开放;但主权在州内,因此首先要在州内彻底开放。无论对内、对外开放,打破壁垒封锁、创新开放机制的工作,都必须从政府做起。陈鸣明州长在第六届人代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要求:“努力把黔西南州建设成为西南腹地出海近捷通道、交通枢纽和黔滇桂三省区结合部中心市场。”这个“中心市场”首先就是一个统一市场,而“努力”无疑是政府的主动和主导性工作。
(二)大力发展人和环保型支柱产业:旅游
在黔西南州,以兴义城市为依托的旅游产业,是最大的人和、环保型产业。旅游是解决温饱后发展起来的产业,它充分体现了“人和”的本质及需求。为什么旅游还具有“环保型”性质?这要结合地方实际来讲。黔西南的旅游资源主要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天然资源,加上没有污染,因此构成了“天蓝、地绿、水清”的自然生态环境。构建“天蓝、地绿、水清、人和、业兴”的和谐黔西南,除了合理安排区域产业布局、在“业兴”的同时避免州内污染外,还要大力发展州内富有特色的人和、环保型旅游产业。改革开放以来,全州旅游产业从无到有,为打造自然生态特色旅游产业的需要,绝大多数景区景点都持续在荒山上植树、种草或退耕还林、还草,客观上对环境保护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州“十一五”规划提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主要指标之一是:“珠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取得明显进展,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2%以上,县城以上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30%以上。”这个规划无疑会使旅游资源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我州旅游资源的环保价值不止关系自身、而且关系到南北盘江和珠江流域的生态保护,旅游与环保之间相互依存和促进的关系特别密切,因此利用我州特色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产业,实际上做的也是一项功利千秋和国家大局的环保事业。
(陈嘉珉,2008年1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