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天蓝、地绿、水清、人和”的美丽黔西南


黔西南州五届州委创新了一个重要的和谐概念,就是构建“天蓝、地绿、水清、人和、业兴”的和谐黔西南,这里边的关键词有五个,正好十个字:天蓝、地绿、水清、人和、业兴。州委陈敏书记2007116日全州第五次党代会报告中,谈到今后五年的主要奋斗目标时指出:“通过不懈努力,建设天蓝、地绿、水清、人和、业兴的美好家园。这是“十字”新和谐概念的权威和正式出处。陈书记最早公开提到天蓝、地绿、水清、人和、业兴”这十个字,是在全州党代会召开前十天,即200715传达贯彻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讲话中。陈敏书记针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问题说:“充分发挥党委、政府的引导作用和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千方百计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家园建设,形成众多各具特色的乡村田园村寨、民族文化村寨,努力建设天蓝、地绿、水清、人和、业兴的美好家园。”这个说法开始是针对新农村建设,后来在党代会报告中就上升到了统领黔西南区域经济发展的高度。紧接着州政府陈鸣明州长在20072月全州第六届人代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时,也说了和党代会报告同样的话:“通过不懈努力,建设天蓝、地绿、水清、人和、业兴的美好家园。由此可见,黔西南五届州委对和谐社会理念和科学发展观有了一个更加切合实际、务求实效的深入认识。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难题主要有两个,一是人为破坏环境造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二是贫富差距拉大带来人与人之间的不和谐。这两个难题在我们黔西南州同样不同程度地存在,五届州委的和谐新概念既有高度,又符合实际,对这两个难题都考虑到了。这个概念的前六个字天蓝、地绿、水清,是讲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后四个字“人和、业兴”是讲人与人的和谐关系和人与人和谐关系的根本。构建“天蓝、地绿、水清、人和、业兴”的和谐黔西南,是全州干部群众今后工作的主要内容和奋斗目标。

一、打造黔西南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

比较全国情况来看,黔西南最具优势的自然资源之一是气候资源。黔西南州位于东经104°35106°32、北纬24°3826°11之间;按照国家气象局的气候区指标,州内海500以下地区为南亚热带气候,1400上为北亚热带气候,介于其间的大部分地区属于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基本特点是热量充足,雨量充沛,雨热同季,无霜期长(达280350天),终年温暖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从热量上看,全州最热月是7月,月平均气温为2126,最高达36.2;最冷月是1月,月平均气温为4.610.3,最低为-6.2,全年温差在全国是最小的地区之一。我国北方地区每年出现的极端最低气温,黔西南只在199912月的普安县出现过,为-8.9;我国南方、华东和北方部分地区经常出现的极端最高气温,我们黔西南只在19915月的册亨县出现过,为40。我州大部分区域(包括兴义、安龙、兴仁、贞丰)年平均气温在1518之间,属于地球上最适宜人类居住的温暖气候环境。如果只是从旅游城市区域这个角度看,州府所在地兴义气候条件的优越性,在世界上是“之一”,在国内是“唯一”。国内外许多旅游者来到兴义,都赞叹兴义气候是“神仙享受的气候”

从旅游和人居环境方面来讲,黔西南唯一小小的不足是紫外线较强。黔西南是贵州省强辐射地区之一,年平均日照时数除晴隆、贞丰为12001300小时外,其余地区大都可达14001600小时。但是黔西南没有污染,因此晴起来就是一片晴空万里,天色蓝盈,山峦翠绿。黔西南州热量分布的一个特点是,春温大于秋温,终年少见霜雪,为发展亚热带作物提供了较理想的条件。因此在农作物生长季节,田园山坡一片绿色,许多地方都适合发展观光农业。

黔西南雨量充沛,年降雨量一般在1227毫米1556毫米左右,其中兴义、普安、晴隆在1400毫米以上,最少是安龙和望谟,为1200毫米左右。除了山洪暴发带来的少量浑浊和灾害,由于没有污染,充沛的降雨量造就了广布全州清澈的河湖。黔西南州水资源极其丰富,河流长度在10公里以上的大小河流有100多条,水能蕴藏量达351.6万千瓦。全州国土面积只占全省的十分之一,但水能储藏量却占了全省的五分之一。全州河流属珠江流域的南、北盘江水系,南、北盘江多急流险滩,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但平缓之处,水碧山青,景色宜人,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旅游资源。

黔西南州土地资源也比价丰富,拥有国土面积1.68万平方公里,比以色列一个国家的国土面积(1.49万平方公里)还多将近2千平方公里。在国土面积中,宜耕面积占11%,宜林面积占37.5%,宜牧面积占11.8%,山河面积占40.9%。在地球的土地表面,黔西南是地貌复杂多样,但荒废土地极少的地表之一。全州宜牧草山草坡幅员广阔,面积约602万亩,约占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其中连片草场234万亩,90%以上分布在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绝对枯草期的南、北盘江和红水河流域。四届州委的许正维书记特别爱草,大力发展草地畜牧业,就是利用了州内草场丰富的自然资源。此外,黔西南州生物、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水果蔬菜等都非常丰富,一年四季为黔西南大地点缀着绿色。

如果能把黔西南的自然环境保护好,不要人为破坏,黔西南本来就是一个天蓝、地绿、水清的地方。尽管有上述天蓝、地绿、水清的自然环境,但是还要建设。黔西南州“十一五”规划纲要专门用一章的篇幅即“第六章”2206个字来谈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标题叫“扎实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在开篇的“总纲”第三节“奋斗目标”中,提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主要预期指标是:“珠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取得明显进展,森林覆盖率提高42以上,县城以上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30%以上;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特别是石漠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在国家和省下达的指标范围内。”全州第六届人代会政府工作报告谈到今后五年政府的七点主要工作,第四点就是:实施“环境立州”战略,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上实现新突破。其中讲到: 实施好退耕还林还草还竹、公益林保护、珠防工程、珠治工程、石漠化治理、岩溶山区草地畜牧业示范等生态建设工程,扎实推100万亩草场、100万亩速生林、100万亩竹林和生物质能源林基地建设。”落实好“十一五”规划和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指标,一个更加“天蓝、地绿、水清”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美丽黔西南必将在510出现。

二、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经济产业布局,大力发展人和、环保型支柱产业

“天蓝、地绿、水清、人和、业兴”的和谐黔西南,核心是人和,这就是以人为本。如何实现以人为本的和谐?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需要“天蓝、地绿、水清”的自然环境,二是需要“业兴”的人文社会。因此黔西南的工作有两个原则和要求:一是要兴业、发展;二是在兴业、发展的同时,要保护和打造“天蓝、地绿、水清”的人居环境。这样就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合理安排区域产业布局,避免产业发展对环境的污染、破坏;二是大力发展人和、环保型支柱产业,以利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一)合理安排区域产业布局

陈敏书记的党代会报告指出,我州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是“发展中还面临不少体制机制问题”,“壮大支柱产业面临土地、资金、市场、技术、人才和管理等许多问题”。这些问题有相当大一部分,或者就其根源上说,是由局限于传统行政区划的僵化思维和体制障碍造成的。因此陈敏书记提出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及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统筹区域经济发展”,“在全州范围内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按照生产要素配置资源,优化生产力布局。”根据五届州委这一奋斗目标及任务要求,下边谈三点关于“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的认识和构想。

1、建设“大兴义经济圈”。为构建和谐黔西南,应把建设“大兴义经济圈”和兴义大城市作为“业兴”的重要工作。“大兴义经济圈”的覆盖范围包括兴义、顶效、安龙、兴仁、贞丰和普安楼下、青山,圈内产业布局的总体要求是:以煤化工能源、黄金、水电、酿酒、旅游、制药和高新技术为主导产业。陈敏书记的党代会报告提出,今后五年要着力抓好的第一项工作是:“加快工业化步伐,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突出工业在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做强做大工业产业,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切实解决制约工业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方面的重大问题,合理调整区域工业布局。”那么建设“大兴义经济圈”,可视为解决体制机制问题、调整区域工业布局、做强做大工业产业的重要步骤。“大兴义经济圈”内各种生产资源和投资实行无障碍流动,通过统一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州政府可成立类似于“大兴义经济圈工作委员会”的协调机构,削弱以至取消圈内各市、县(区)制造壁垒和分割市场的政府职能,建立工业生产和旅游推销的密切合作机制。为强化市场形象和打造品牌,圈内跨市县生产、经营的企业,尽量实行“兴义”注册冠名。“大兴义经济圈”内可考虑在三至五年内取消农业和非农业人口界限,最大限度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激发人力资源活力。圈内工业布局应实行相对的“集中化”原则,比如建设几大工业园区、销售市场、科研基地、生活基地等。安龙和兴仁两县的工矿业生活基地应建在兴义,以利兴义大城市建设、带动服务业规模化发展以及提高生活服务质量。

2建设“晴隆普安经济圈”。“晴隆普安经济圈”要把普安县的楼下、青山除外(划入“大兴义经济圈”)。陈敏书记的党代会报告提出,“发展现代农业,大力推广‘晴隆模式’,积极发展草地畜牧业,推动畜牧业向产业化发展。”“晴隆模式”已经成为全国科技扶贫和南方草地畜牧业示范,陈书记的这个报告要求,应作为建设“晴隆普安经济圈”的指导方针和工作方向。总体上要逐步减少晴隆、普安境内人口数量,大幅度退耕还林、还草,以利规模发展养殖、林业、适宜种植业和绿色旅游。晴隆、普安两县虽然矿产资源丰富,但不宜发展工业。(幻灯17由有三:第一,从长远发展战略看,不宜对全州范围内的矿产资源实行“遍地开花”式的穷尽开挖。就长远可持续发展而言,在全球化的竞争条件下,任何不可再生资源都有可能成为战略资源,战略资源的未来价值总是远大于现期价值,因此符合国家整体利益和长远发展战略的资源开发,应是“一边开发,一边保护”的有限开发。第二,晴隆、普安缺少重工业必备的铁路支撑,发展条件不如安龙沿铁地段优越。如果晴隆、普安工矿业使用开放式的公路运输,势必造成开放式的严重污染。如原贵黄公路的清镇至贵阳段,道路两侧栏杆和中间绿化带全被重车染成油黑一片,而且空气污浊。第三,晴隆、普安海拔较高,地处北盘江上游和马岭河源头地带,发展重工业容易造成州内水土污染,同样发展条件不如安龙县紧靠南盘江的沿铁地段优越。在安龙沿铁地段建设煤化工和重工业园区,环保设施不能够处理的部分污染,可通过南盘江的自净能力消化解决。上瑞高速公路经过的晴隆、普安段,道路两侧应大力植树造林,将此路段建成三千320道上最大的绿色走廊、而不是工业和污染走廊。打破在沿海和发达地区延伸进西部的高速公路沿线兴建工业的时髦做法,通过若干年的植树和种草努力,使320国道晴隆、普安段成为从华东、华中、华北广大地区汽车进入神奇黔西南的一道别开生面、清新悦目的绿色屏障和大门。

3建设“册亨望谟经济圈”。册亨、望谟两县共建特色大农业,共谋规模发展热带作物、初级农产品加工、养殖等适宜产业。总体上也要逐步减少册亨、望谟境内人口数量,大幅度退耕还林、还草,以利规模发展山区特色种植、养殖和林业。册亨、望谟两县还可利用南、北盘江汇合处因建设龙滩电站形成的巨大湖泊,发展跨省区水上旅游。

黔西南州地图是一幅典型的三角形地图。东部册亨、望谟这个角,北边晴隆、普安这个角,西南角兴义南部这个角,都不宜发展工业。在这个拥有世界级绿色环境的区域,发展工业不能遍地开花、烟囱林立,否则“天蓝、地绿、水清”的自然环境将会被破坏。尤其重要的是,如果发展工业污染、破坏了州内丰富独特的旅游自然资源,那就等于为一个产业而牺牲了另一个更具潜力和经济价值的产业。把工业基地藏在安龙德卧以下紧靠南盘江的铁路沿线,这一带没有重要旅游资源和开放式交通,不易污染州内环境。

以上三大经济圈建设,是建设全州统一市场的实质内容和必然结果,目前可开展一定范围内高层次的可行性和制度建设研究。现在阻碍统一市场形成的壁垒,主要是地方政府主导的地区封锁,所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明确要求: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进一步打破行政性垄断和地区封锁,健全全国统一开放市场。建设全州统一市场,在开展好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可先从重要行业和重大项目入手,禁止州内设置行政壁垒和非理性恶性竞争。按照陈敏书记党代会报告的要求,“在全州范围内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按照生产要素配置资源,优化生产力布局。对事关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项目,实行跨县整合资源,优势互补,风险公担,利益同享,联手打造产业集群。”建设全州统一市场,并不是一个对州外封闭的市场,而是对内对外都要开放;但主权在州内,因此首先要在州内彻底开放。无论对内、对外开放,打破壁垒封锁、创新开放机制的工作,都必须从政府做起。陈鸣明州长在第六届人代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要求:“努力把黔西南州建设成为西南腹地出海近捷通道、交通枢纽和黔滇桂三省区结合部中心市场。”这个“中心市场”首先就是一个统一市场,而“努力”无疑是政府的主动和主导性工作。

(二)大力发展人和环保型支柱产业:旅游

在黔西南州,以兴义城市为依托的旅游产业,是最大的人和、环保型产业。旅游是解决温饱后发展起来的产业,它充分体现了“人和”的本质及需求。为什么旅游还具有“环保型”性质?这要结合地方实际来讲。黔西南的旅游资源主要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天然资源,加上没有污染,因此构成了“天蓝、地绿、水清”的自然生态环境。构建“天蓝、地绿、水清、人和、业兴”的和谐黔西南,除了合理安排区域产业布局、在“业兴”的同时避免州内污染外,还要大力发展州内富有特色的人和、环保型旅游产业。改革开放以来,全州旅游产业从无到有,为打造自然生态特色旅游产业的需要,绝大多数景区景点都持续在荒山上植树、种草或退耕还林、还草,客观上对环境保护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州“十一五”规划提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主要指标之一是:“珠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取得明显进展,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2%以上,县城以上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30%以上。”这个规划无疑会使旅游资源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我州旅游资源的环保价值不止关系自身、而且关系到南北盘江和珠江流域的生态保护,旅游与环保之间相互依存和促进的关系特别密切,因此利用我州特色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产业,实际上做的也是一项功利千秋和国家大局的环保事业。

陈嘉珉200812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