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蔡鸿岩先生的博文《上海落户新政有碍社会公平》有不同的观点。
无论是从梯度发展理论、城市圈理论、都市群理论来看,“大城无边”是一个趋势。日本的大东京地区居住了4000万人口,占全国的1/3。韩国的大首尔地区居住了2000多万人,占了全国的一半。中国的珠三角、长三角以及京津冀地区城市连片的趋势日益明显。
按人口专家的预测:2030年北京、上海、深圳人口规模将达到3000万人,约有10个左右的特大城市人口规模会达到2000万人。这种趋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有专家笑谈看不到城市扩张的边界。
从带动效应来看,也是大城市带动中小城市再带动农村。世界上的主要人口是居住在沿海区域的大都市。中国2/3的人口应该居住在东部,大致在京广线为界。未来中国3/4的人口是城市人口,而且相当一部分是住在大城市。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制定的“控制发展大城市、积极发展中小城市的策略”已经被放弃。近年来提出的新农村建设口号,在理解上也有偏差。如果是大规模建设农村,“村村点火、家家冒烟”肯定不符合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理念。
比起东京、首尔、香港,甚至深圳、北京和上海的人口密度还有差距,中国所有的大城市还是有相当大的人口吸附能力。
“七年入沪”显然是参照了香港“七年入港”的这样一个惯例。当时不少嫁给了香港人的内地媳妇,大量的居住在深圳等待着迁港。
上海七年入户体现了大城市的大胸怀,达到一定的居住年限可入户,比购房入户更合理、更科学、更加公平。
老蔡认为这种政策会使大城市压力增大、环境恶化,这本身没错。问题是并不因为你限制了户口他就不来了,也并不因为你适度开放了户口,大家都能留在大城市,关键在于你有没有在大城市的生存能力。
我的观点是有关当局应顺势而为,要给在大城市多年生活奋斗创业的人群某种公平、某种国民待遇。因为这样的政策是能够支持城市进一步壮大实力,应通过发展的眼光来解决现实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只有城市强大了,这些问题才能得到缓解。还有一个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的问题。
老蔡还认为上海的户籍新政会造成中小城市人才外流,其实“吸血效应”和“反哺效应”是双向的。改革开放之初“吸血效应”比较明显,而到目前“吸血”与“输血”有同步化的趋势。
发展经济也要反对平均主义,先发优势与后发机遇也是相辅相成的。
此外,支持中西部中小城市的发展,也应有更人性化的制度设计。把户口留在大城市,鼓励到中西部中小城市去工作或阶段性服务,无疑效果会更好。如果让人们放弃大城市户口,去支持中西部中小城市不现实。有大城市户口,支边心里更踏实。
中国的人才或富人有三大流向地:北京、上海、广东(深圳、广州)。你不用优惠的政策去吸引人,别人就会吸走。长此以往,城市的竞争力就会下降。
全世界都在吸引富人或各类人才,人才是要争夺的。你高高在上,相当一批人就会选择到其他区域发展,甚至出国移民当华侨。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房龙网:http://www.funlon.com/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