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华
大年初七是节后上班第一天,有“城市啄木鸟”之称、专给不文明现象“挑刺”的江苏扬州一民间团体“市民观察团”,派出6个小组91名团员,挂着工作牌,带着摄像机来到该市城区各级政府门前,专门“聚焦”上班迟到者,以特有的方式治理节后懒散病,狠杀“年气”,督促大家回到正常的工作状态(
我注意到有人在一家门户网站上发表快评文章,兴奋之情溢于字里行间,曰:“市民观察团”是牛年听到的第一声公民监督的利好讯息。然而,当我短暂欣然之后,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市民能自发式觉醒出监督公权的公民意识,固然值得肯许和推广,但窥其“观察团”的外在监督形式与内在触及事项,我不禁意识到这个监督公权的民间团体,依然难逃“秀”的宿命。说白点,就是颇具观赏性,不具制度性。即便挂着工作牌,扛着摄像机,浩浩荡荡“啄木鸟”近百,最终也难改哄闹式监督的命运。
先说这个市民观察团的外在形式。别看监督的市民人数不少,也别看武装这支监督队伍的设备颇为优良,我们仅需过目数秒,心中便有一种怪怪的感觉。何以如此呢?那是因为对公权的监督方式太在意其表,未至其内。我曾在一家外企上班,五年来,每天早上7点半到公司,下午5点半下班,从来没有迟到过,也极少看到有人迟到过。五年如一日,大家之所以没有“年气”,靠的是由内及表的公司勤绩考核与惩戒制度。所以,恕我直言,扬州的这个民间观察团,除了让人荒忽间想起儿时小学站在校门口查迟到的情境之外,似乎难有更深印象。
再说这个观察团的监督内容问题。监督分为自身监督与外在监督,由于自身监督的天然缺陷,往往不及外在监督有效。虽然这个观察团也属外在监督,但因所监督的方向太过表层化,难免监督流于形式。真正立竿见影的监督方式,应该让公民能够监督到行政体制和民生政策的每一个端口之上。比如制度应该设置“市民观察团”从大门口如何进入办公室内的监督体系。能够进去看看,有一些公仆是否存在佯装敬业,却坐在电脑桌前炒股或玩游戏的情况。或者进一步扩大观察团的监督范围,比如娱乐餐饮场所的公款吃喝消费问题,比如公车私用问题等。
更为关键的是,此观察团靠啥来维系。既然是民间组织,就无财政供养,那么这批市民若每天披星戴月,肩扛摄像机去逮公仆迟到,便荒芜了自己的本业。没薪水的活计,市民逮一天两天的迟到官员,或许因为新鲜会有兴趣,但要长期作业恐不现实。实际上,要治机关庸病,根本措施还是要细化相关责任制,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将不涉及国家机密的任何一项公共政策的决定提前置于公众监督之下,并用法律法规约束那些不透明或不完全透明者。这样,每一个公权人的动作都被置于群众监督之下,谁还敢有半点“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