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燃放“开门炮”:小浪费也莫为


  周明华

近日,有网友上传一段吊车挂鞭炮的视频。短短一天时间,点播次数已达20余万次。据称,这是湖南浏阳市某政府机关单位门口燃放鞭炮的景象,吊车旁边的建筑物上还挂着国徽。视频总时长2分08秒,鞭炮被网友推测有50万响。网友“terminaters”称,这挂鞭炮够农村2-3个孩子一学期的学费了!记者随后联系浏阳市人民政府,工作人员称并不知情。(2月3日《重庆商报》)

    这则不足三百字的新闻当然有缺陷,因为“五个W”中的“WHO”用了一个常见的“某”字代替。要我说,单据吊车旁的那座挂着国徽的机关建筑物,便容易分辩出燃发50万响“开门炮”的东家是谁。之所以媒体习惯性地使出“盲人监督”式的报道手法,大概是缺乏自信。要说商家过年后为图吉利,盼牛年有“牛市”,为来年生意兴隆燃放“开门炮”,是我国春节在商业领域中的一种民间习俗。这本无可厚非,但作为政府机关也来凑这份热闹,便显不妥。

    因为长达2分钟的鞭炮的脆响,实实在在地炸掉了政府机关里的节约意识。老百姓的店铺过年后重开,放的是自家钱买的鞭炮。而政府机关就不能这么做,因为他们动用的公共税款。这一炸,不仅炸掉了纳税人的钱,还炸掉了政府守好每一分税款的责任意识。我注意到,有网民发帖称,浏阳最不缺的是鞭炮,或许浏阳市的政府机关都不用掏钱就能拿到鞭炮吧,如此既未花税款又图个热闹的作法,何乐而不为呢?而且即便掏钱,也是花不了几个钱的。

的确,燃发这50万响的鞭炮算不上什么大浪费,机关不放“开门炮”也只能算是一种小节约。但我认为,作为公共机构,必须作社会节能减耗的引领人,不能因为燃放鞭炮是一种“小浪费”,就公开为之;也不能因为一种公共行为是“小节约”,便习惯性地将其忽略。公共机构的节约行为,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社会效范。作为公仆,在自己的心中,更应富足能源忧患意识,深悉我国作为人均资源短缺的发展中国家的现实。从2000年到2020年,国家规划全国GDP增长四倍,而能源消耗就会增长一倍。

一方面,我国能源供应压力日趋加大,另一方面,单位GDP的能耗强度大。研究表明,中国每创造一美元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日本的11.5倍。原因大致有:如高能耗、低附加值的产业;发电、水泥等单位能耗都比先进技术低20%30%;节能法律和政策严重不配套,条款多,落实少;公仆号召多,带头节约少、常态监督少等。在这样的能源日渐紧张的情形下,每一名公仆,都该时时掂量着自己肩上节能的时代使命。任何一次小浪费,都该避免,任何一次小节约,都该亲力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