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涌游记:立春豫园赏花灯!


     过年好,盼过年,过年就是不一般:大年三十看春晚,初三古镇笑语欢,初七庙会小吃甜,初十豫园观灯展;一年三百六十天,过年潇洒有几天?一年辛苦盼过年,到了过年赛神仙!这就是我在大年里的感受。年还没有过完,我的喜悦已经是满满的了,我的过年心情就像歌曲《军港之夜》里所唱得那样:“睡梦中露出甜美的微笑”。虽说现在日子好了,手头宽了,时间有了,身体闲了,可是,这一年到头的日子里,能像过年里那么集中地找到那么多乐子的日子,又能有多少呢?所以,当我听到有人说,现在过年的年味是越来越淡了的时候,我会感到很诧异,我会想:我怎么不觉得呢?我在过年里感受到的是好戏连台、眼花缭乱和美不胜收:三十晚上观炮阵,初三畅游枫泾镇,初七车墩影视城,在这接二连三的吃喝玩乐之后,昨日初十,又恰逢牛年的第一个节气—立春,我又去了一个好去处,一个只有在过年里才可能是锦上添花的好地方-上海老城隍庙,那里正逢一年一度的花灯会!一圈看下来,我是看花了眼、看醉了心、看走了神、看木了人;我感叹今年的花灯太漂亮了、太奇妙了、太梦幻了、太晕眩了!
    到上海工作后,每年春节,我都要到上海的老城隍庙里去观灯,这已经成了我一年一度的习惯和我一年里的向往了。想想主要原因,可能有两个:我的老庙情思和我的灯彩情结。首先是儿时的老庙记忆:我小的时候,妈妈常给我说,她小的时候,每年的年三十晚上,吃了年夜饭之后,外公就会带着他们姐弟几个,走着去老城隍庙游玩;儿时的记忆,总是那么地深刻,不管过去了多少年,想起来都仿佛像是在昨天。然后是我亲临老庙观灯的绝美印象:那古色古香的古建筑群里,成片的、成串的、成排的、成行的,到处都是灯彩,有成语典故灯、神话故事灯、历史传说灯、民俗风情灯、飞禽走兽灯、花鸟虫鱼灯、时代时尚灯、景观造型灯等等;整个老庙建筑群,已经完完全全地和各种题材风格的灯彩融为了一体;那浓浓的中国味的建筑样式,加上浓浓的中国味的灯影,太和美了、太精美了、太柔美了、太壮美了!
    每年一场的灯会,可谓似曾相似,又各有千秋。从创意上来说,有相似之处;但是灯彩的造型却是紧扣当年的生宵的。因此,灯彩规模虽大,却大而不乱;灯彩样式虽多,却多而有序。一般来说,整个老庙的灯彩布局有两个大组群:一个像是灯彩圆,一个像是灯彩线。像圆的,让我想起年味十足的汤圆;像线的,让我想起年声震天的炮仗。圆形灯组群定格在珠光宝气的华宝楼广场上;线形灯组串闪耀在意味深长的九曲桥面下。圆形灯彩的核心灯是一个由当年的生宵打头的,大型立体生宵灯彩,当年的生宵灯,高高站立在灯彩的峰顶上,犹如鹤立鸡群,而其余的11个生宵灯,则陪衬在主生宵灯的下面;线形灯彩是由九曲桥串联起来的灯彩,今年没有走前几年的成语故事或是神话传说的路子,而是返璞归真地选择了一组农耕社会的生活场景:春耕、夏种、秋收、冬藏。这四季生活场景的表现,看似随意,实则有心。只要看一下四季生活场景里的牛在做什么,我们就会明白其创意的巧心了:春耕需要牛带犁,夏种需要牛担苗,秋收需要牛挂碾,冬藏需要牛拉车。看到这里,我们明白了:牛与其它的生肖相比,其最大的特色,就是牛在中国文化里的特有位置和价值:作为传统的农业社会,中国的农耕文化,其中有一个层面就是牛文化,一年四季,人们的生活生产都离不开牛;也正由于牛的这种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关系,使得牛成为了很重要的中国文化符号,不管是俗语的“初生牛犊不怕虎”,成语里的“牛气冲天”,还是神话传说中的“牛郎织女”,处处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中牛的痕迹。因此,灯展上展示的牛灯,实际上也是在展示中国特有的牛文化。
    观灯赏灯时,我还有很多的联想和品味。我们中国人过年很讲究,那些中国样式的年印记,能满足人们的各种感官需求:年夜饭和汤圆,满足了味觉;鞭炮的轰响和震鸣,满足了听觉,烟花的璀灿和灯彩的绚丽,又满足了视觉。所以,一套完整的中国年的民俗设计,实际上是把人的各种感官都调动起来了,让人们在这个特定的时候,全身心地去感受:吃个够、听个够、也看个够!让人们把一年里的最强感受,都放在了这个特定的过年时候去体验,这才能让人印象深刻,才能让人永远铭记,才能让人充满期待,才能让人难以忘怀!所以,中国人一年到头都想着这年,中国人千辛万苦也要想着过年回家去团圆;这个时刻,早已经被我们的祖先在各个方面调动起各个因素,烙上了深深的中国印!歌曲《我的中国心》里,唱到:“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都烙上了中国印”;我现在想来,这话还可以这样说:中国人生活得方方面面,都被我们的祖先烙上了深深浓浓的中国印!
    今天才是十一,按照传统,要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过了以后,这年才在这元宵的圆圆中,画上一个圆圆的圈。在这大年剩下来的四天时间里,我还应该到哪里去玩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