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理分科有啥意义?仅仅为了高考


古民谣: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新民谣:理科生,不知书;文科生,理不达。

  其实十年寒窗过后,我一直没有想明白高中时代文理分科到底有什么意义?似乎到了最后,强制性的文理分科,仅仅只是为了高考而存在。当考上了大学,进入了所谓的大文科、大理科之类的专业中,仔细想想,其实这种文理分科显得特没意义。

  文理分科造就了什么?我是十多年前高中毕业的,所以无法体会现在学子的心情,我只知道当时我们文理分科,其实就是鼓励偏科,不再是全面发展,而是要么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要么专研文史哲天天背死书,学文的不知化学方程式上怪异的符号,学理的不知白马非马到底算不算马。反正到了最后,都是为了应试,为了去挤高考的独木桥。仅此而已。其实,到后来我们才知道,高中时代过早的文理分科,并不是为了广大学生学习更上一层楼服务的,仅仅不过是为了高考这个人为设置的选拔人才门槛而存在。

  可最后呢,当一部分人幸运的挤过了独木桥,却发现,文理分科原来不过是一个美丽的童话。进入大学,自己的专业要求自己术业有专攻,高中所学的那些文史哲、数理化基础知识,很多都派不上用场,学历史的,用历史周期律代替了元素周期表,学机械的,用电脑制图代替了所有要写字的东西。学外语的更出格,过了专八的,不少连自己的母语都快变成第二外语了,写个中文作文更退化到了小学生水平。我有一个同学,还是文科生,可考上大学后专攻外语,原来在中学作文长期被老师夸耀,作为我等后进学生楷模,可专攻英语之后,每逢要写中文作文,必抓我捉刀,这仅仅是进入大学后才短短半年事情。这就是我们现在的术业有专攻,专攻到了彻底的文理分科。

  其实这都是高中文理分科惹的祸。如果当年高考,不人为的设置毫无实际意义的文理分科,造成考生功利性潜增长,也不容易引发大学期间,学生对和自己毕业无直接联系的科目和知识的漠视。而如果没有文理分科,告别了高中时代为考试而进行的填鸭式教学、简单的应试教育,进入大学的素质教育之时,学子们或许会更有兴趣面对那些或许和自己专业并无直接联系,却又能勾起极强了解欲望的知识吧。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应该是复合型人才,既要术业有专攻,又要触类旁通,说白了,既要是自己学科上的专家,又要对其他各方面在做个杂家,可高中的文理分科,让大部分学生过于功利化,最终变成了畸形儿。

  突然想到一段古民谣:“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其实我们的文理分科也造成了这种局面,即“理科生,不知书;文科生,理不达”。仅仅为了高考而存在的文理分科可以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