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时空观比较与国际金融体系建设


关于时空的关系与本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解释是,时间是物质在空间中运动的持续过程。这种表述,具有马克思生活时代的西方近代物理学特征,更多体现出物理学的影响。 

现在想来,以上定义似乎是不周延的,它没有括同一物质在同一空间自身的变化过程,一棵草长在同一块土壤中,经春历夏来到秋天,这也是一个过程。 

或许是自己之前的哲学理解太浅,总结一下:时间的描画,可以从纵横两个维度上展开,一个是横向的不同空间中的变换;一个是纵向上的生老病死代际兴衰。 

从比较角度看,西方近代物理学的兴起,在于对前者的规律研究总结,即使现代物理学中英国霍金的宇宙大爆炸理论,也是从横向空间扩张的角度解释时间的起始;而中国文化对于时间的固执思考,更多在于对纵向变化过程的感喟,从《周易》,到《史记》,延续至今。因此之故,西方的思维喜欢向火星去探索,而中国人认为火星再好也不如地球,还是把地球上的事情办好了再说别的吧! 

时间--空间--运动,就三者关系来说,中西都重视“运动”与“变易”,不同之处在于,西方重视的是如何在空间上向外做拓展,而中国反复吟咏的是生活如何在时间长河里的轮回;因此,西方发展出了物理学,中国重视历史学。 

这种思维差异,即使是在此次金融危机的应对之中,也有体现。西方绞尽脑汁的,是如何向外部空间转嫁危机;而中国努力思考的,是如何建立可持续的、公正的世界经济与金融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