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经小雅之《鸳鸯》——情人节之恭祝


读诗经小雅之《鸳鸯》——情人节之恭祝

 

 

鸳鸯于飞,毕之罗之,君子万年,福禄宜之。
 鸳鸯在梁,戢其左翼,君子万年,宜其遐福。
 
乘马在厩,摧之秣之,君子万年,福禄艾之。

       乘马在厩,秣之摧之,君子万年,福禄馁之

 

《鸳鸯》篇里,描绘了婚庆祝福的场景。成双成对的鸳鸯,喂得壮实准备迎亲去的秣马,祝福的话语说了四遍,敬君子寿万年,鸳鸯白头永偕老。可在毛诗序里说此篇是“刺幽王也,思古明王交于万物有道,自奉养有节焉”。真弄不懂此结论的深邃从何而来,是否引申过度?古人的心思却也是难猜了。

在诗经里还有一首吟咏新婚的诗《车舝》,里面有我们非常熟悉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高山仰望才见顶,大路平坦任人行。迎娶佳人的激切心情可见一斑。

还过几天,便是西方之情人节,相爱的人们乘此良机互赠礼物,或者大快朵颐,成就了商家的消费额,当前之经济衰退,何不天天过节,快乐相对,一来消耗存货,刺激经济;二来满足效用,当个撞钟和尚蛮好的,此乃笑话。若是时空阻隔的情人,虽怨遥夜之长,但也不用像古人之“竟夕起相思”,网上预订,异地送花,快捷方便。电脑视频,只要防止被网络偷窥就好。看古人多苦,只能在想象中沉湎“既见君子,其乐如何?”“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真是可叹! 

技术进步虽然改变了庆祝和舒缓思念的表达方式,但思念的内核确是亘古不变。祝愿天下有情人共享幸福浪漫,我们每个人都是血肉有情之品,我们天下人共享和平幸福,父母,兄弟,儿女。。。。。。

200929

 

 

附去年之旧文:

Valentines Day”之杂谈

 

如今泱泱华夏,西风渐盛,让很多洋节得以大行其道。小时候的“洋火,洋面”之说是因之物质匮乏,而今洋节之张扬确乎西方基督之精神的渗透,可见自由和爱的力量。因为从西洋情人节的英文名看,是纪念殉道者圣范伦坦斯的。他在公元270年的罗马,反抗皇上禁令,拒绝敬拜罗马神祗,并且秘密地替未婚男女举行婚礼(当时禁止士兵婚嫁),因此被逮捕入狱,并于二月十四日遭砍头。后为纪念殉道者圣范伦坦斯,在西方演变成二月十四日这天寄卡片或送礼物给所爱的人,并不仅限于情人。不过在当今的中国,玫瑰和巧克力都还限于情人之间,看来只学会表象。

 

从“情人节”的“情”字看,情是形声字,从心青声。《说文》里有“情,人之阴气有欲者也”,《吕氏春秋》里有“情,性也”,意思大致一样,人是血肉有情之品,生发感情是人的本性,合乎自然的欲望。再查字典,“情人”有两层意思,一则是lovers,sweetheart恋人的意思。一则为感情深厚的友人。由是观之,情人节可以成为普天下人的节日,有“甜心”的自不待言,结了婚的哪怕是耄耋之年,则可借机重温浪漫,爱情路上的独行者则可邀约自己的好朋友,幼儿园的小朋友也有自己特别喜欢的朋友呢。难怪精明的商家深挖民众之需求,借此良机捞一把了。上海滩推出了188888元的情人宴,但好像应者寥寥,情意岂止全由金钱说了算,活该。

 

其实从华夏民族的各个历史上看,几乎每个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类似情人节的节日,他们或跳舞,或祝酒,或对歌来展示心中的企望,那份醇美和浪漫比之现今流入的西洋情人节更多了几分“脸红心跳”和“原始狂野”。我想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对西洋情人节是不应该感冒的,一弯新月下的篝火里,歌声与手帕飞扬,不是远胜过局促城市里的“饕餮”盛宴。只是可惜了那些口袋并不充裕的男女,因这西洋的节拍,而去青睐玫瑰的芳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