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扯】为什么要让别人推荐书呢?


网视娱乐)经常有人让我推荐书或者唱片,我一概拒绝。因为我从来就没有让人推荐的习惯,也不习惯给别人推荐,甚至从来就没有过这样的想法,所以别人向我提出这个要求,我总会觉得有点奇怪。我听什么看什么,只能代表我,不代表任何人的审美、情趣、嗜好,推荐给你没用,你不是我,我也不是你。以前我在博客上提过有个台湾搞电影的朋友来北京,我带他去音像店买DVD,他向我推荐了很多经典电影,而且还直接从货架上拿下来塞到我手里,我不买都不好意思,至今他推荐的电影我一个都没看过,大概是跟我的判断有些出入。

这就好比,你饿了,想吃东西,人家给你什么你都吃,你这时候是不带着脑子思考的,吃饱为止,也许能碰上一道可口的菜。但是如果你知道自己想吃什么,或者你的身体本能地提醒你该吃酸的还是辣的,你会有意识去作出自己的选择。看书听音乐不是满足吃饱为止这个层面,而是你之前要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如果不知道的话,那你该想想你需要什么再做决定,不然你就是天天看别人推荐的书,也是吃冰棍拉冰棍——没化。在所有的书里面我最不爱看的就是《你一生需要听的100部音乐剧》《你该知道的100部交响乐》《你一生该去的100个地方》《小资必须看的100部文艺电影》……这类书。上也会左右你的头脑,但用这种无耻要挟的方式左右你的头脑,如果你买了,你不跟傻逼一样了吗。我凭什么非要去你说的100个地方,看你推荐的100部电影,听你推荐的100部交响乐呢,凭什么呢?你喜欢是你的事情,与我何干?

但是这种强奸式书名确实很有效果,不然出版社就不会喜欢用这种口气取名了。一方面是因为信息太膨胀,人们都没有时间在书店里面耐心翻看,通过自己的眼睛判断,而是希望有一种便捷的方式让自己作出决定;一方面这种鸡巴书名能一下打中你的自卑深处,当你作为一名小资青年好多年,却一直没有一种皈依感,看到《小资必须看的100部文艺电影》后你的自卑感更加强烈了,并且在一瞬间将这种自卑感转化成对知识和品位的渴求,在惊喜和慌张中错误地作出一个决定:买下来。你甚至连看都不看,直接拿到柜台结帐。回到家里,你沐浴更衣之后,拿出零食,打开音响,躺在沙发上,在昏暗的柔光下翻开这本可以迅速让你提高品位的书,结果你失望了,这本胡拼乱凑的书有些内容你早就知道,你不知道的内容你也没兴趣,更关键的是,它写的实在糟糕。当然,有一点你不知道,这本书可能是一个还没有毕业的学生为了糊口在出版社压榨下瞎编出来的。你只好把这本书扔到一边去让它接收你房间的尘土,你的小资进阶梦可能就在这一瞬间变成泡影。

看来以后我应该编一本《你一生中最不该看的100本书》。

还有一个原因是,有些人很懒,他有时间在网上浏览豆瓣这样的信息网站,可以看一百本书的介绍文字,却强调自己没时间去书店浏览一本书,这种人就欠给他动用满清十大酷刑。小时候衣来张口,饭来伸手的呆傻日子过惯了,要是有人能直接把一本书塞进他脑袋里才好呢,去自己寻找并决定买一本书,噢,天哪,真麻烦。

还有人可能很盲从相信别人的眼光,比如,老六是京城最有文化的人之一,如果都像老六那样看书,自己将来就会变成老七、老八。我猜会有很多人给老六写信,或者当面请教老六,六哥啊,您能给我推荐几本书吗?您现在看什么书呢?这是一种典型的无知心理暗示,以为老六看的书一定是好书,以为老六看的书一定自己也会喜欢,结果老六说他现在正在看我的《不许联想》,反复看了六遍了,你说你听到这样的答案恶心不恶心?你要不知道你自己是个什么东西,你就是天天看老六也依旧不知道自己是个什么东西。

有很多人都会写一本关于自己如何看书的书,我从来不会买这样的书,我喜欢的是自己去找,可能真的好书我会错过,但这里会有这样的一个道理,一本好书,真正的好,不是别人说出来的,而是你自己到了一定年纪理解出来的,你不到一定的年纪是看不出来的,即便有人不停地对你说:“《不许联想》这本书太好了,你该看看。”但你没到那个境界,只能看《百年孤独》或者《老人与海》。这就跟有人教育你该如何如何一样,你一定有听不进去的时候,等有一天你明白了,其实是你长大了,觉得大人说的话是有道理。年轻的时候你会听进去吗?当然不会,因为你年轻,事非经过不知难,说了也白说。同理,看书也是一样,就算人家告诉你什么书好,什么书该看,你就是看了也未必能明白。

所以啊,以后就别傻啦巴唧让人家推荐什么书了,你现在看郭敬明的书不是掉价耻辱的事情,关键是你将来能知道长大后还看郭敬明的书是件不光彩的事情就行了。乖,听话哦。

哈哈,推荐几本书哦。如果你能扛住不买,说明你在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