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深股市的历史统计资料


  一、中国股市五次井喷行情的历史回顾

  在全球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并有向中国经济蔓延之势时,本周,三大政府部门终于出手救市,加之上证指数从6124点跌到1800点,已聚集了跌幅达71%的市场自然力量,这两股合力推动了市场的暴涨。昨日的沪深股市一改近期颓势,出现了A股历史上首次全线涨停的壮观景气。

   根据资料显示,自1996年12月16日中国A股市场实行10%涨跌幅限制以来,截至到昨日,沪指共出现过5个单日涨幅超过9%的交易日。最大的涨幅纪录是2001年10月23日,上证指数涨幅为9.86%。

  昨日上证指数大涨9.45%,排名第二位,而今年的“4·24”行情涨幅为9.26%,位列第三,这也是A股史上首次在一年之中大盘出现两次井喷行情;而A股史上著名的“6·24”井喷行情则排名第四。

  5大井喷行情均受政策提振

  值得注意的是,A股史上这五大单日涨幅超过9%的井喷行情均是受利好政策的提振。其中“6·24”行情的直接动力就是2002年6月23日国有股减持的正式停止。

  2000年2月14日,证监会宣布,50%新股向二级市场配售政策,在网络科技股热潮的带领下,当日沪指大幅高开57个点,从1534.99点上涨到1673.94点,涨幅达9.05%,接下来延续了上涨趋势,直到上证指数在2001年6月达到2245点。从1534.99点到2245点,一年多的时间,涨幅达46%。

  2001年10月23日,受证监会停止首次发行和增发股票时减持国有股的重大利好消息的影响,爆发了A股史上最大的单日巨幅反弹行情,当天上证指数暴涨9.86%,收于1670.56点,成交量出现明显放大。然而,这波上涨势头并没有持续多久,在攀升到1776点后便出现下跌趋势。

   2002年6月24日,国务院正式叫停国有股减持,沪指跳空高开142点,涨幅达9.25%,几乎所有的A股均涨停,最后报收于1707点。但连涨几天后又重归跌势,井喷行情宣告彻底失败,从此便绵绵阴跌到2005年的998点。

  今年4月24日,证监会宣布印花税从0.3%下调至0.15%,与4月20日出台的限制大小非减持规则《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转让指导意见》一道催生了“4·24”井喷行情,当天,上证综指和深证成指分别大涨9.29%和9.59%,市场人气重聚,交易异常活跃,沪深两市分别成交1958.15亿元和772.1亿元,总量超过2730亿元,较前一交易日猛增一倍以上。此后,上证指数从2990点一路上升到3786点,涨幅达26%。然而,这波上涨行情仅维持不到半个月,就被全球经济恶化和大小非减持的噩梦给彻底击碎,一直跌到最低的1802点。

  井喷前都遭遇惨烈下跌

  对比这五次井喷行情,井喷前,市场都遭遇惨烈下跌,以“6·24”行情为例,产生于上证指数自2245点见顶之后一路下滑的大熊市之中,历经半年最低跌至1339点,虽然市场出现技术性反弹,但是依然人气低迷,成交量极度萎缩,沪市单日成交只有几十亿的水平。“6·24”井喷前上证指数处于1562点,距离2245点有30.4%的落差。

   今年的“4·24”行情,上证指数只用了半年左右的时间就从6124点跌至3000点区域,高达50%的跌幅堪称恐怖。而昨日的“9·19”行情产生的基础,则是“4·24”行情创出的高点3786点暴跌至1802点,跌幅高达52.4%。

   历次井喷走势对比

  从历次井喷的K线走势来看,除了2001年10月23日的井喷行情是在上证指数连续暴跌5个交易日而催生外,“井喷”出现之前,市场均走出了中阳线;利好公布后,市场均大幅跳空高开。但在大幅高开的状态下,两次“井喷”之后都遭遇了大量抛盘,盘中经历了高开低走的走势,最后又被多头顽强收复,收盘时都是一根带长下影线的阳线。

  前4次“井喷行情”都伴以巨大成交量,“6·24”行情沪深两市共成交了897亿多元,造就了当时的历史天量;“4·24”行情两市成交金额达到了2728亿元,是自去年6月13日以来的最大成交,也是本轮下跌以来的最大成交。

  而此次的“9·19”行情却有些不同,尽管也伴随着头天的中阳线,也是大幅跳空高开,然而成交量并没有明显放大,相比本周四,还呈现出了减少的趋势。

  综合来看,这五次 “井喷行情”尽管有相似之处,但是其产生的原因和市场背景却各有不同,这也是影响每轮行情走势的关键问题。即使同样是在本轮暴跌区间中的“井喷行情”,“9·19”与“4·24”的意义也有很大不同。此次三项救市政策来自于三大政府部门,这意味着政府各部门的态度空前一致。而此次救市政策出台的背景,是次贷危机引发的美国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从而影响全球经济。中国资本市场在这样的环境下,即便是受到政策利好的刺激,但随时都有可能受到还在进一步恶化的外围环境的影响。而以三鹿事件为轴心引发的民族品牌的信任危机,到底对国内企业有什么不利影响,还有待观察。

   相关新闻:

   沪深两市十大涨幅排行榜及下一交易日表现

  受印花税单边征收等诸多利好刺激,沪深两市A股历史上首次全部涨停。沪指收盘报2075点上涨9.46%,创2001年10月以来最大单日涨幅位。

  沪综指十大涨幅排行榜及下一交易日表现(实施涨跌停制后)

   日期 涨幅 下一交易日

  2001年10月23日 9.86% +2.84%

  2008年09月19日 9.45% --

  2008年04月24日 9.29% -0.71%

  2002年06月24日 9.25% -0.04%

  2000年02月14日 9.05% -0.20%

  2005年06月08日 8.21% +1.39%

  2008年02月04日 8.13% -1.55%

  1997年02月19日 7.58% +0.25%

  2002年01月31日 6.81% -0.40

  1999年09月09日 6.59% -0.91%

  深成指十大涨幅排行榜及下一交易日表现(实施涨跌停制后)

  日期   涨幅 下一交易日

  2001年10月23日 10.00% +2.45%

  2008年04月24日 9.59% +1.47%

  2000年02月14日 9.07% +1.67%

  2002年06月24日 9.05% +0.53%

  2008年09月19日 9.00% --

  2005年06月08日 8.38% +0.50%

  2008年02月04日 7.95% -1.01%

  1999年06月28日 7.87% +3.08%

  2002年01月31日 7.31% -0.50%

  2008年08月20日 7.13% -3.38%

  二、世界股市历史上6倍涨幅后的结局

  从05年底开始到07年底的两年牛市,中国A股市场从998点涨到6124点,上涨6倍,很多人都发了大财。大家不禁要问:后面还能涨多少?还能翻番吗?如果还账,要还多少才算到头?

  我也不知道!不过,我们可以看一看古今中外股市的例子,以史为鉴吗!

  1、美国20年代的大牛市及其结局。

  8年6倍的上升:从1921年的底部到1929年顶峰,道琼斯指数在8年间中,整整上涨了6倍,平均的复合年收益率23.87%.标准普尔汽车股指数上涨了12倍,平均年回报42.69%,大盘股通用汽车上涨了22倍.对于在1921年底或者1922年初买入股票的投资者来说,年回报率58.17% 。

  结局:30年代的大萧条,股市下跌90%。1929年10月21日,道琼斯指数386点,10月29日,跌至298点,11月,跌至198点,跌幅高达 48%。1930年1~3月大幅反弹。并于4月重新登上297点。此后又急转直下,从1930年5月到1932年11月,股市连续出现了6次暴跌,道·琼斯指数跌至41点。与股灾前相比,美国钢铁公司的股价由每股262美元跌至21美元。通用汽车公司从92美元跌至7美元。到1954年终于回到了股灾前的水平。

  2、香港90年代的大牛市及其结局。

  10年8倍的上升:恒生指数从1988年的1894点,上升到1997年回归时的16000点,上升8倍,用了10年。这10年间,主要是大陆外贸对香港的全力支持形成的,可以说,大陆的发展,最后都要通过香港转口收税,这样的刺激,恐怕永远看不到了。

  结局:下跌50%,用10年盘整。从16000点,下跌了50%,1998年中和2003年中,形成两次低点,直到2007年,才正式跨越了16000点。

  3、股灾才够牛!

  3年12倍的涨幅:台北股市从1000点一路飙升到12682点,整整上涨了12倍,仅仅用了3年时间。台北股市用了25年的时间,也就是到1986年,加权指数才越过1000点关口。但从此之后,股指便出现全球罕见的加速上涨。在不到九个月的时间里,加权指数跃上2000点;随后的两个月内,指数又接连突破3000点和4000点。1988年6月,台指反弹突破5000点大关,7月突破6000点,8月涨到8000点。为抑制股市泡沫,1988年9月,相关部门出台准备征收资本利得税的政策。这个大利空让股市半天折翅,指数从 8813点连跌19天到4645点,几乎是腰斩。然而,由于当时台北股市投机盛行,很多人都已经处于疯狂的状态,有关部门征收资本利得税这一“杀手锏”没有起多长时间的作用,台指就重新抬头,继续一路“高歌猛进”,到1990年1月,台北股市开始了最后的疯狂,创出了12495点的历史新高。到股市崩盘前的1989年最后一个季度,台股平均市盈率达到100倍,而同期全球包括新兴市场在内的其他市场市盈率都在20倍以下,当时的台北股市已经谈不上什么投资价值。

  跌幅80%: 1990年2月,崩盘发生了,台北股市从最高点12682点一路崩盘,一直跌到2485点才止住,大盘在8个月内跌掉了10000点,跌幅高达80%。截至2007年7月12日,加权指数收于9354点,至今也没能够收复失地,十多年前的“伤口”一直留到了现在。

  4、1973年的香港

  1973年的香港股市,曾经狂升暴跌:恒生指数从300点上升至1700点(5.6倍)而跟着下跌至150点(91%)。

  5、日本的八十年代

  5年上涨3.2倍。进入"平成景气"以后,日经指数由1985年的12000点持续上升,在1987年10月17日"黑色星期一"的西方股市大风暴中,短期下沉后率先"复活",从而带动了全球股市的回暖。以后,股价一直呈强势上升。直到1989年年底交易所最后一次开市日经平均股指高收38915点。

  回到原位,20年没有回去。1990年10月日经225种股票平均指数跌破20000点。1991年上半年略有反弹,旋即转入更猛的跌势。1992年4月 1日,日经指数跌破17000点的心理大关,8月18日日经指数再创14309点新低,基本上回到了1985年的水平。1993年一季度仍徘徊于 16000-17000点之间,1994年年末略有上浮,上摸20000点,以后直到1995年12月底,即又过14个月后才再次突破20000点,收盘在20011.76点(12月28日)。2003年,甚至到达过7600点的点位。到2008年的今天,日经指数仍然匍匐在13000点的脚丫子跟上。

  参考参考,比较比较,咱们是2年涨6倍,快赶上的疯牛了,要是不勒着点,再翻一番,就是12000点,那么下跌也差不多要80%了,不管怎么说,跌到2000——3000点,跟人家比起来,一点儿也不算过份。

  香港毕竟都是小经济,中国的大块头,应该跟日本、美国比一比才合理:美国8年涨6倍,需要用下跌50%和10年来补偿;日本5年涨3倍,用了20年还在脚底上还账!

  我们呢?大家适当控制一下自己的贪婪吧!

  三、上证综指的历史高点低点循环

  低点循环

  1990年12月95.79点始——1992年5月最高1429.01点——1992年11月最低386.85点 共24个月

  1992年11月最低386.85点——1993年2月最高1558.95点——1994年7月最低325.89点 共21个月

  1994年7月最低325.89点——1994年9月最高1052.94点——1996年1月最低512.83点 共19个月

  1996年1月最低512.83点——1997年5月最高1510.17点——1999年5月最低1047.83点 共41个月

  1999年5月最低1047.83点——2001年6月最高2245.43点——2005年6月最低998.23点 共74个月

  高点循环

  1992年5月最高1429.01点——1992年11月最低396.85点——1993年2月最高1558.95点 共10个月

  1993年2月最高1558.95点——1994年7月最低325.89点——1994年9月最高1052.94点 共20个月

  1994年9月最高1052.94点——1996年1月最低512.83点——1997年5月最高1510.17点 共33个月

  1997年5月最高1510.17点——1999年5月最低1047.83点——2001年6月最高2245.43点 共50个月

  2001年6月最高2245.43点——2005年6月最低998.23点——2007年10月最高6124.04点 共77个月



  四、中国股市的星期二顶底规律


   放眼股市,从前就流传着神奇数列的传说,而今天理财周报又发现了股指走势的“百慕大”,它叫“星期二定律”。

    先来看一组数字:

    4335是2007年5月29日星期二(顶):阶段下跌21%;

    3404是2007年6月5日星期二(底):阶段上涨27%;

    6124是2007年10月16日星期二(顶):阶段下跌22%;

    2990是2008年4月22日星期二(底):阶段上涨27%;

    3786是2008年5月6日星期二(顶):阶段下跌52%,杀伤最大,地震加提出准备金加美国次贷危机;

    1664是2008年10月28日星期二(底):阶段上涨23%;

    2402是2009年2月17日星期二(顶):阶段下跌14%;

    2037是2009年3月3日星期二(底):阶段上涨71%,煤矿银行主升浪;

    3478是2009年8月4日星期二(顶):阶段下跌24%;

    2639是2009年9月1日星期二(底):阶段上涨16%;

    2712是2009年9月29日星期二(底):阶段上涨24%;

    3361是2009年11月24日星期二(顶):阶段下跌8%;

    3039是2009年12月22日星期二(底):阶段上涨9%。

   由上述例子不难看出,星期二是指数变化的重要时间点,几乎所有重要的变盘日都发生在星期二,分析其变盘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消息型,这种类型比较明显的是4335与1664,不同的是一个是短期顶部一个是中期底部。

   2007年5月29日夜间,政府突然发布针对资本市场的税收政策——调高交易印花税,翌日就发生了股民至今“津津乐道”的“5-30”半夜鸡叫事件,当日千股跌停。实际上,周一十点四十至十一点十五股市开始大幅跳水,先知先觉的资金在撤离股市。五天大跌21%,更多低价垃圾股跌掉一半。

  虽然政府也曾在其他日子发布过政策,但周二无疑是政府的偏好日之一。2008年10月28日的1664点也是如此, 港股突然在午间拉升直接导致A股午盘秒冲,不寻常的盘面表现惹出当晚政府将宣布再次降息的揣测。虽然最终没有任何消息发出,但一周后的周六,中央推出了“四万亿”救市政策,可以说也是消息底的经典案例。

  另一种则是技术形态的反转,多次阶段性顶部与底部都出现在星期二。

  且不提6124的老话,对于3478点的例子,大家应该记忆犹新:连续上涨并将放量长阴完全吞没的K线组合仅仅让股民们高兴了3天,在2009年8月的第一个周二,A股勉强填补了2008年端午节缺口后,开始长达一个月的回调。

  这一轮回调在一个月后,也就是9月份的第一个周二见2639点,随即转势反弹。另一个反弹底部是2712点,也出现在周二。

  而反弹的高点要算2009年11月24日,当天尾盘一小时,股指突然大幅下挫,杀伤力极大的放量长阴再次出现,周二变盘的规律再次应验。

  相对于2008年,这种没有消息面支撑的“周二变盘”频频发生在2009年,尤其是8月份后,深究原因主要来源于对消息的敏感。

  步入2009年后,股指的单边上扬让大家既高兴又担忧。高兴的是能赚钱,担忧的是政府控制流动性。每个周末都战战兢兢的等待政府动作,等到下周,发现这个周末没有什么消息出来,就又开始像往常般操作,变盘出现在一周开始的时候也就不难理解。

  尽管如此,至今却没有一个能让人口服心服的解释,也许身为股民,应该对这个市场心存敬畏,就像百慕大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