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鲁湘: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不读《老子》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然而老子到底长得什么样子,《老子》这一本书究竟有着怎样的文化的奥秘,在今天我们又该对老子进行怎样的阐释和解读,老子对当下的中国文化建设又具有什么样的意义?有关这些问题,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著名的学者杨中有先生。
王鲁湘:杨先生是中国石画艺术的创始人,那么您的这个石画的创作构思,最初的动因是不是中间也受到老子思想的启示?
杨:它最开始时候就是,因为我学山水画的,看到河里边有个小河卵石,像山像水的,我感到这很好,开始画的小河卵石。那么后来我觉得应该是表达大的思维,比如现在我创作的石画,主要是表达老子的哲学思想,比如说我有一幅《大道祥和》,就把老子这些思维用艺术的抽象把它表达出来,那么体现了一种天人合一,比如老子的其他的一些哲学思想,就用艺术的手段把它表达出来。
历史上为何没有老子学院?
王鲁湘:那现在我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搞中国思想史的人都知道,老子和孔子是中国思想史的,可以说是叫儒道互补的两个思想的源头,两个人对于中国文化的建设可以说是难分伯仲,但是我们现在到处看到有孔子学院,到处看到过去有一些儒家的很多的学校,包括这个私塾什么东西,但是历史上也没有听说过有什么老子学院,那怎么回事这是?
杨:老子他的思想是成于洛阳,书于函谷关,传播至天下,那么那个时候来讲,老子是一个图书馆的馆长,它那个时代没有学院,那么现在来讲,我们近代咱们国家对孔子比较崇尚,所以现在在全世界,包括在我们国内建了有将近是200多个孔子学院,那么老子学院或者类似于老子学院的寥若晨星。那么这就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我今天主要讲的一个问题,就是说怎么样来正确评价老子,怎么样把老子思想弘扬发大,这是我今天主要讲的目的。
那么老子来讲,他讲哲学,古代也好,现代也好,它有两个重要原因,一个就是古本,它这个诠释的语言艰涩难懂。
杨:第二来讲我们现代和近代的一些大家,或者是国学的一些学者们,那么错误地评价老子。比如说现在说老子是唯心主义,说老子是愚民政策,说老子是反科学的,那么这样的宣传它肯定妨碍了老子这种作用的发挥。
王鲁湘:那么说到这个老子,他只留下了一部《道德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五千言,就是很简单,就是五千多个字。那么这五千多个字现在很多学者,特别搞思想史,搞哲学史的一些学者,经过梳理以后,特别是像有些地方出了像,长沙马王堆出了老子的帛书,还有湖北的郭店出了那个竹简,那么一看它和现在我们传下来的本子,甚至有些用词是不一致的,甚至于章法的排列都是不太一样的,那么这就有一个问题了,《老子》这本书,是不是一个叫做老子的这么一个人,他的个人的一个著作,是他写的,还是有一个这样的学派的人,把这个思想比较接近的一些语录体的东西,然后集到一起,编成了这么一个五千言的这么一个本子。到底是怎么回事?
杨:这个就是说,我曾经跟人讲过,因为研究老子分各个方面,所以说有时候我说了一句话,我说老子从何而来,到何处去,这个可能我研究不了,为什么呢,这得需要有考古结果才最后做出论证来。那现在来讲,很多的版本不一样,老子是哪来的讲,这个我有个想法,就说《老子》这本书,就郭店这个竹简和马王堆这个帛书,包括其它版本都有差距,差距不大。
杨:比如说帛书讲大器晚成,但是人家竹书讲了,那么大器慢成,这个慢比晚好,这慢它形容成才一个过程,它不是说你晚。你非得七八十岁成才了。
杨:今天我和大家讨论《老子》哲学的当代思考。老子的思想他是成于洛阳,书于函谷关,传播到天下,老子哲学是贯通古今、包罗万象,一个整体性的哲学思想,它是我们中华民族哲学的主干。这就是我们对老子哲学一个评价。
那么大家会反问,这么好的一本书,这么好一个哲学著作,为什么当代学的人和读的人不多呢?老子学院是寥若晨星,寥若晨星,孔子学院200多个,这就充分说明老子没有发挥他应有的哲学作用。我想今天我想讲的,就想解决一下我们怎样正确地认识、评价和运用老子哲学。
该如何以现代的语汇来阐释和传播《老子》 那么第一个问题我讲的,以民族的语汇,以现代的语汇,来阐释和传播老子.我们大家经常看老子的古本,看不懂。古代有一个叫河上公的,那么也称为河上丈人,他怎么样地解释《老子》第一章呢?第一章非常重要,他说,“道可道,非常道”,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说出来的“道”,都是经术政论之道,那已经不是老子的永恒之道了,这些语言都非常艰涩难懂。我们现代一些版本怎么翻译呢?它说“道可道,非常道”啊,就是你“道”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是凡我们讲出来的“道”都不是老子的永恒之道。那么他们讲这个“玄”是什么概念呢?玄就是深远的意思,“玄之又玄”,就是即深即远的意思,这都不是哲学概念,没有哲学的含量。所以说我今天要举第一章为例,用我们民族的语汇,现代的语汇,来阐释老子的《道德经》,让大家看得懂,看得明白,各有所得。 老子那个时代是春秋末期,讲道的人非常多,诸子百家,各有各的思想,各有各的理论,各有各的说法。老子针对这个理论环境,他庄严地宣告,实际上第一章是老子的哲学宣言,也是我们现代书的,类似现代书的提纲挈领式的前言。 那么老子庄严向世人宣告,我讲的“道”不是你一般人讲的道,我讲的是“非常道”,他的大道是独树一帜的。下边他就举例子了。比如说“无,名天地之始”,我讲这个“名”这个名词术语,这个“无”这个名词术语,它不是什么都没有的意思,它所表示的是宇宙的起源,天地的开始。“有,名万物之母”,我讲“有”这个名词术语,也是可以定义的,它所表述的是,不是一般的物的存在,它表明的是“万物之母”,就是说万物由此发生,这两句非常大气,就这两句,老子把他的宇宙论交代得清清楚楚。这不是假设,这是肯定式的语句。 下边两句话非常重要,下边两句话是表示了我们人类认识路线的关键的地方,他说我讲“常无”这个名词,这个术语,它是什么概念呢?用“常无”这观念来看待事物,你就可以看清事物的本质和它的微妙之处,“常无”是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常有欲以观其徼”,用“常有”这个观念来看待事物,就可以看清事物的运行路线,这两个哲学的观念是我们人类探索未知、认识事物的关键的关键。 下边很重要,下边,老子说了,“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什么意思呢,这就是我们东方哲学,老子哲学的一元论,西方哲学是二元论。他讲了这个“常无”和“常有”这两个概念,“无”和“有”这两个概念同出于一处的,同出一道,它是统一的,用这个统一的观念去看待事物,叫做“玄”,所以我们历来把这“玄”解释成什么呢,我们很多说老子是玄学,是唯心的,就在这个“玄”上没有充分认识他的重要性,“玄”就是我们人类通过运用常无和常有这个观念的结合去看待事物,这样的看待事物,就从一个妙处进入另一个妙处,那就是“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大家看看,我们这样认识《老子》第一章的时候,那就非常大气,非常顺畅,就不会产生那一些千奇百怪的错误的看法。所以说我们就讲第一个问题是这样,就是要以我们民族的语汇,与现在的语汇,来正确地阐释《老子》。 现在很多地方都错误评价了《老子》 我们第二个问题想讲的,正说《老子》的大道,纠正那些对《老子》的错误评价,或者是以那些浅陋、狭隘的思维来阐述《老子》。为什么现在《老子》哲学传播得这么缓慢,大家不愿意读,或者很少地应用,关键我们有些学者,有些版本,错误地评价《老子》,大家可以看看书店里有本书,叫《十家论老》,就是我们近代现代的十位名家论述《老子》。有的人讲《老子》是客观的唯心主义,有人讲《老子》是露骨的愚民政策。大家想一想这么样地评价《老子》,那就抹杀了《老子》当代的作用。我们经过这些年的研究,我们有充分的论据可以告诉大家,老子决非如此。比如说《老子》是唯心主义,为什么说《老子》是唯心主义呢, 关键是如何对待《老子》说这个“虚”和“无”,《老子》讲“无是天地之始”,无是宇宙的血,老子说事物的本质是虚无。我可以告诉大家,当我们进入到量子时代的时候,量子力学的知识可以很好地验证老子理论的正确性。霍金讲了,宇宙创生于无,这是霍金,这是我们现代的科学家,宇宙创生于无,宇宙是自给自足的,宇宙的边界条件就是没有边界。量子学家说,现在这个宇宙已经不像是一个坚硬的岩石了,而像是一个伟大的思想。量子力学这些语汇都类似于老子的《道德经》的语汇。当我们这么样学习理解的时候,我可以告诉大家,那些唯心主义的东西都统统会消灭掉了。 再有关于《老子》是愚民政策的问题,这个影响非常深。这怎么起源的呢?起源于第六十五章,《老子》有段话,“古之善为道者,不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这段话就给我们很多学者给老子套上了一个愚民的帽子。我们首先看老子是不是愚民,要把握《老子》八十一章的整体脉络。大家可以看看《老子》八十一章,他对人民群众的整体脉络是重民,爱民,亲民,以民为本。比如他说“以百姓心为心”,“治民爱国,能无为乎”,“贵以将为本,上以下为基”,“贵以生为天下,爱以生为天下”等等,都是讲管理者和统治者要重民、爱民、亲民,这种从整体上看。另外来讲,从六十五章看,我们一些学者错误地翻译了这个句子,“将以愚民,将以愚之”,那个“愚”不是指的民众,不是指的人民,那个“愚”是什么呢?是指统治者、管理者对待民众的态度,什么态度?要以愚人之心对待民众。什么叫愚人之心?《老子》八十一章里多得很,闷闷,混混沌沌,稀稀,这些愚人之心。什么叫愚人之心?那是六七十年代,我们有一个名词,叫做革命的傻子,什么意思?对待民众要有奉献牺牲精神,要舍得自己为大家等等,这些纯朴的甘为民众作孺子牛的精神叫愚人之心。我希望大家传播出去。《老子》决不是愚民。 这两个基本问题,那么我做了个解释,下边一些翻译问题更多。比如第二章,“美之为美,斯恶已”,我们很多版本你可以看看,用那些浅陋狭隘的语言来翻译它。他们怎么说的呢?他们说世上有丑的东西就有美的东西,这没有哲学含量,这句话应该怎么翻译?这个“美”字,那么有的学者解释,那么我们那个古代农牧业时代是以畜牧为主,那么羊肥大就为美,所以“羊大为美”,那不是这个意思,这个美字上边这两笔,是古人来讲用于装饰用的,比如鸟的羽毛,那两笔是装饰用的东西,所以“美”字是什么概念呢,修饰为美。所以这句话我们怎么翻译,美的东西过分修饰就丑陋了,这是哲学。第二章老子讲的是,人类间、世界间转化的大规律,不是讲丑和恶,美与善相对立的存在。比如说我们现在美容,你过分了,你就丑陋了,就会产生很多的副作用。下边一句话,“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这也是讲事物的转化,这个善事你不能做过头,做过头了,那么也会出现坏的结果。叫正说老子的大道,纠正那一些偏颇的那种评价或那种阐释老子的那种语汇。 老子的伟大哲学包括了人类创始宇宙论的一切东西 第三个,我们要结合当代科学发展的前沿知识,来解读和运用《老子》。我们要纠正那些过时的陈旧的观念来阐释《老子》。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版本里面,用了些陈旧的观念来阐释《老子》,他没有把《老子》这种哲学的大气表达出来。这里边我想我们要说的,我们这个时代已经进入到量子时代了,我们为什么对量子时代的东西也不理解,对老子时代的东西也不理解?因为我们头脑中装的什么呢,装的都是牛顿经典力学的知识。所以说你对量子力学东西你不理解,你对老子东西不理解。牛顿的经典力学是什么概念?我们看待事物,都是几何图形,有形状的,它都是相对缓慢地运动,都是显性的,有形的。那么量子世界什么概念?量子世界是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不可确定性。所以牛顿力学没法理解,现在的量子力学告诉我们,我们看天空那种虚无的真空,那里边正发生着像大海一样的量子涨落,能量非常巨大,忽然之间正负粒子出现了,忽然之间正负粒子的对撞以后就烟消云散了,你看不着踪迹了。牛顿的经典力学你没法理解,那么这样理解以后,你就可以考虑老子是非常伟大的。 我们讲过老子这个伟大哲学,它包括了我们人类创始那些宇宙论的一切东西,包括,也包容了量子力学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比如我们这课桌,我们说了它的本质是虚无,你绝对不好理解,它是有棱有角的,怎么是虚无呢,它本质虚无。量子力学告诉我们,这个桌子它是量子泡沫,什么叫量子泡沫呢?这个物体它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核多大,原子核相当于我们外边这个篮球场那么大小,那么这个电子云多大,就是这个虚空的电子云,相当于地球这么大,大家看看,这是不是泡沫?但我们敲它的时候又这么实在,这为什么?我可以说在这些问题上,老子的哲学都有回答,它为什么是实在呢?这是由速度决定的。爱因斯坦的功劳就是光速是绝对的。牛顿力学的时候,他谈不到光速的问题。那么这个电子云是怎么运转的?我们平常可以看到那风扇,它缓慢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缝隙,但是转得快的时候,那么电扇的缝隙我们看不到。如果这个电风扇它以光速运转,那么这个电风扇就是个铁疙瘩。我们这个桌子里边这个电子云,它是以近光速运转,所以说它就实在了。大家想一想,这就是事物是虚无的本质。 说为什么我们今天说这些东西呢?因为在这些问题上,我们现代和近代的很多版本把《老子》说得一塌糊涂,什么玄论啦,什么唯心的啦,什么清修啊等等来讲,就因为在这个问题上,没有认真地理解《老子》他的深刻的内涵。这是我们讲第三个问题。 第四个问题我想讲一讲,我们学习老子哲学要从大处着眼,要把握老子哲学的整体性,那么纠正那些片面地、局限地看待老子。方才我和王鲁湘交流的时候也讲这事了,为什么我们很多人把《老子》,这句话本来这么理解,他那么理解,我可以说大家读《老子》的时候,都会各有取得,各有所得,这就是《老子》伟大哲学的普及性,谁都有所得,但是归根结底一点,要把大处把握准。老子的道大,什么大,他是以宇宙论为基础的大,老子的宇宙论,我简单说几句,宇宙的起源是道,道就是无和有,宇宙的基本结构是网状结构,宇宙万物是由四个基本元素组成的,那就是物与象,精和信,宇宙运行的基本规律,那么就是有自然律,无为律,反之律,柔弱定律,损补定律。这就是老子的基本东西。当我们学习老子哲学思想的时候,一定先看这个大体,然后你再落实到什么呢,落实到人生之道,社会之道和万物之道。老子的大道是一级一级落实下来的。我们有个结论,如果你没有明白老子的宇宙论,你就很难全面地或者明确地掌握老子的人生之道和万物之道。 杨中有:老子“无为”思想被错误解释 我们举个例子,比如讲无为和自然。这是不论从古到今都讲的,实际上这是老子哲学的两大基本概念,也是我们宇宙和人生社会基本原则。哪来的,是从宇宙论来的。我们现在一些版本怎么解释的,他们讲无为和自然就是像自然界生物那样,叫他们随便去生长,不予干涉。这是一种观点。还有一种观点,那么最好的社会是不需要管理的社会,乱由治起,乱由治起,你只有无为,那不去治它,这个社会才好。这是我们最近在一家论坛上,一个学者讲的。我可以说他们完全错误地理解了老子的无为和自然。无为是什么?无为就是否定过分之为。老子讲的无为是有前提的,老子认为宇宙万物包括我们人类,都是有为的,都是竞争的,都是有欲望的,就因为宇宙万物,包括我们人类有欲望,去竞争,去有为,它才能够生存和发展,这最基本的,但老子看到另一面,这种有为往往趋于过分,无为就是倒置所为,就是否定这些过分的有为,否定这些妄为而达成一个新的和谐。 那么什么叫自然?自然来讲这概念,我们很多的学者解释得更差了,这我们不一一列举,自然是什么概念?自然是宇宙间最高层次的自控规律,自控规律,从宇宙高层开始,一直落实到我们人生,落实到每一个万物之内。这种自控得达到一个高的境界,比如我们人类,你的自然什么自然,应该达到一种高层次的觉悟,高层次境界的时候,你能达到那种自控自如的那种状态。千万不能说像我们学者那样,你随便去干吧,不用干扰,不用干涉,决非如此。 那么现在我们讲,西方的哲学它是二元论,它把物质和精神分离开来,把主体和客体分离开来,把无和有分离开来。按照西方的哲学,用到科学上是单一路线的物质探索,用到我们人生社会上是没有干涉、没有监控的那种自流放任的竞争。所以我们说现在这个美国的金融危机,西方的经济危机,它们的本质是意识形态的危机,是文化的危机,他们都不是无为,他们都是过分地施欲,过分地小团体、小群体利益,违背了大道,那么无为这个总的规律,总的原则,必须把他们制裁。这是老子哲学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一个规律。 学习老子要把老子哲学和道家道教区分开 我们最后一个问题,我们学习老子要正本清源,要把老子的哲学和道家道教区分来对待。现在为什么我们对老子哲学思想产生一种混淆的概念呢?就是因为我们把道家和道教往往是混同于一起看待,尤其是道家。这样造成了,那么老子哲学思想到底谁是谁的,说不清楚。那么就是减弱了老子哲学思想的伟大光辉。 道家是什么呢?道家是在我们历史时期,它是学习和运用老子哲学一个群体,各有所得,各有各的想法,各有各对学习老子一个结果,比如我们平常说的老庄老庄的,庄子很多思想已经偏离了老子的哲学思想,比如讲自然,方才我们讲过了,什么叫自然,庄子讲,这牛和马,有四只脚,就叫自然,如果你给马的头上套上笼头,你给马的脚钉上铁掌,你给牛的鼻子穿上绳子,这就不是自然。大家看一看,庄子这样地解释自然,他是消极的,他没有掌握老子这个自然的本质。那我们这样学习自然有什么好处呢?没什么好处。 前段时间,我们一个论坛上一个学者讲,说老子哲学是隐士哲学。他这个思想哪里来的呢?可能是从我们一个道家,那地方来的。就大家知道范蠡成功了,退隐江湖走了,有这样的人物,那是古代故事而已,它决不是老子的哲学思想,这样地解释老子,说是隐士哲学没什么意义,这里边牵涉到我们道家道教老子对人生的看法问题。哲学要解决两大问题,一个宇宙起源问题,那么第二个问题,人为什么活着。大家经常会问,我们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人为什么活着?这是一个大问题。我们开始讲了,老子解决了宇宙起源的问题,那么老子也解决了人是为什么活着这个大的问题。 讲哲学,讲中国哲学,讲中国人生,必须讲命,什么叫命?命是一个哲学概念,儒家讲天命,古代儒家有一种解释,什么叫天命,天,高远莫测,命,无可奈何。我们近代一些学者怎么解释,认为天命,孔子说这个天命,那是一种不怨天不忧人那一种淡定的心态,这么解释的。道家道教怎么解释?讲究个人的清修。佛门怎么说的,做好事,上天堂,做坏事,下地狱,这是小胸怀。老子也讲命,《老子》第十六章就讲命,“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什么意思呢,宇宙万物都是为使命而生,为使命而回归,回归于道,非常简单。老子不讲天堂,不讲地狱,不讲其他东西,就讲使命论。这个使命论非常大气。我们大家在座的你可以考虑,我们的使命,什么使命,对家庭的,对朋友的,对社会的,对群体的,对国家的等等,包括我们对周围的一草一木的,都有使命。你就为了这个使命而来的,完成使命就回去了,回归于道,非常简单。但是也很大气。 总之我可以告诉大家,老子这整体的哲学,它是以宇宙论为基础的,它是以宇宙万物为对象的,所以它不但是我们中国的,它也是世界的。我们这个民族应该有这个文化自信,要相信我们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能够解决世界问题,我们老子的哲学,能为解决世界问题提供巨大的精神资料。现存来讲,一些哲学,比如一些西方哲学,它们只能解决历史一个阶段,一个局域性的,或者只能解决一个国家某个部分的问题,我们进入了全球的时代,全球化,多元化,网络化,包括是量子时代,这个时代需要世界性的文化,也需要世界性哲学。反正我个人相信,老子这个伟大哲学,一定能立于世界之林,解决世界问题。我们中华民族应该有这个文化自觉。 杨中有:老子“愚人之心”并非权术 王鲁湘:在听杨先生演讲的过程中间,我也随手记了一些笔记,我发现杨先生讲《老子》,确实和我们过去在学校里头听先生们讲《老子》,包括我们在坊间买了很多的关于中国哲学的书,关于《老子》的这一些注释的书,确实讲的是不一样。我注意到有几个很有意思的东西,比如说像愚人之心,我觉得杨先生今天的解释让我大开眼界,过去讲到《老子》的时候,最难过的一关就是这一关,愚人哲学,就是中国过去的历代的统治者,在读老子的《道德经》中间,都掌握了一种阴谋论,老子告诉他们怎么样地来治理这个国家,不是开启民智,而是让老百姓要变得木木呆呆的,然后他就好能够控制这个国家,但是今天杨先生的解释,把这个解释成了一种伟大的奉献精神,那么从您的解释中间,似乎老子也是告诉统治者,告诉这些有权力的人,其实你要做,你要有愚人之心,也就是说你要做别人不愿意做的牺牲的奉献的事情,然后你才能够统治这个国家,统治你的人民,我的理解对吗? 杨:他是这样,这个“愚”字,老子用得非常好,他把自己比作是愚人之心,所以这个“愚”,我为什么,我找了很多字眼,我就找了咱们这个革命的傻子,它有这个前提,所以它这个包含量非常大,它表示什么呢,他告诉统治者,你要那种非常纯朴地对待民众,这种爱心是慈爱,像伟大的母爱那种慈爱对待。 王鲁湘:对,别跟老百姓玩机巧。 杨:是了,说过去说《老子》是权术,那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你不是用那种心术、用那种权术去玩那明白事,不要搞那事,不要去刻薄地去算计老百姓,就这意思。 杨中有:老子思想为何能超越牛顿时代 王鲁湘:另外还有一个就是关于这个自然律的问题,自然这个词,刚才杨先生也做了一个很好的一个解释,其实我过去,我对自然、自由、自为,这些词,我也有过自己的解释,就是就字论字,就词论词。比如说自然,我们先把这个自撇到一边,就这个然字,然字,学过古汉语的人知道,这是个肯定词,然否,然,就说对,就这样,是吧,那么你自然就是说你自己肯定,这就是自然,那么自由也是,你自己成为自己的根源,自己成为自己的理由,这就是自由,那么这实际上这种解释的话,应该说是一个,就把这几个我们经常挂在嘴上的这种已经,好像已经用烂了的这种词,它的哲学的本意就把它给阐释出来了。那么在《老子》这个地方的话,道法自然,这个自然应该是就是自己肯定自己的意思。 杨:对,有这个意思,就是因为这个《老子》有句话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那么这句话翻译的是大家都不一样,这个语句是什么语句呢,不是人效法地,地再效法天,不是这概念,它是这种排比,就是人要效法地的规律,要效法天的规律,实际上就是效法道的规律,那就是自然。 王鲁湘:就是自然。 王鲁湘:有一个问题就是一直让我们感到困惑的,老子是生活在2000多年以前的那个时代,他那个时候,他怎么会有这种认识呢,他怎么会有这种智慧呢,他怎么能够跨越牛顿时代呢? 杨:所以这个我也一直思考这个问题,当然别人也问我这个问题,咱们人类思维有三种思维,经验思维,理性思维,还有个直觉思维,这个直觉思维非常重要,现在包括我们那个很多的诺贝尔奖科学家们,都认为直觉思维是非常重要的。你像爱因斯坦,他光是绝对的理论,包括来讲时空是弯曲的,他没有经过实验。 王鲁湘:这没法实验。 杨:他没有经过实验,但是他就想出来了,他就能想到时空是弯曲的,整个宇宙的规律是由光速决定的,这是什么呢,这是他的直觉思维,那只能这么解释。 王鲁湘:这里还有一个叫“酱油瓶”的凤凰网网友,他说《老子》这本书上说,人法地,地法天,那么这跟儒家的法先王是不是很不一样? 杨:不一样。 王鲁湘:那么他的问题是,人如何法地?地又在哪些方面去法天?我觉得这个问题好像有点。 杨:方才我讲了,他翻译错了。 王鲁湘:是翻译错了。 杨: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它这是古代一种特殊的排列句,应该怎么翻译呢,人应该效法地的规律,人应该效法天的规律,人应该效法道的规律,那就是效法自然,是这样翻译。 王鲁湘:其实前面那个人的主语,是贯穿后面几个句子的。 杨:对了。 提问1:杨教授,您好,听了您的讲座,让我茅塞顿开,我想有一个问题就是,您说的它是《老子》作为一种哲学,它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而且它又是有和无的,而且这个有和无又没法界定,那我想问您就是它这个哲学,作为一门哲学,它的方法论有没有具体的体现,它有没有方法论呢? 杨:它有方法论,比如说我讲无为的时候,你可以看看书,无为来讲有三大落实原则,一个落实给谁呢,落实给管理者和统治者,就是管理者和统治者怎么无为,你可以去看,都有,我们专门有书。第二个落实到,那么强者的无为,他有一句话,“强…者不得欺善”,有这句话,就是说强者为不为,那么这个强者是谁呢,你财力强,你武力强,你这个人力强等等,这就是强者的无为,还有一个就是人生的无为,讲得非常具体。所以你们有兴趣的,可以看看这个。所以《老子》来讲,他这个哲学大道,是一级一级落实的,落实到每一个细节都有。所以这就是哲学。 提问2:西汉的时候,人们总爱把老子和黄帝连在一起,称黄老,这是为什么,黄老之学和老子之学有何区别?请赐教。 杨:这个问题方才我讲了,我讲了老子和道家、道教的区别,实际上黄帝和老子是不是有联系,他俩在学术上是不是有,怎么一个这个磨合,或者怎么一个联系,没有定论,没有史学记载,所以方才我讲了,因为我这个也不是学校出身的研究哲学的,学医的,那么就是从老子这本《道德经》,这本书里边,我来理解老子,说其它的你像研究老子这个从何处而来,到何处而去,包括你像黄帝的问题,这个我确实了解不多。 提问3:《老子》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句话里面那个圣人,它指的是什么样的人?然后这里面是不是有那种轻民的思想在里面? 杨:他这样,它前边还有一句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就我没说嘛,咱从上面开始算起来,就说这个宇宙道,对它所生发的万物,没有亲厚之薄,没有亲疏,都是一视同仁。那么圣人来讲,他对待百姓来讲,也是一视同仁的,前边有个重要观点,就是善人我以善待之,不善人我也以善待之,他什么观念呢?就是你善的人和不善的人,我都用大道来教育你,使你达到善,是在这方面的一视同仁。 王鲁湘:“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种不断吸引人们去探索的众妙之门,正是《老子》的无穷魅力,事实上一部中国文化史,也是一部《老子》的诠释史,不管精细,不论深浅,杨中有先生的《老子》解读,至少给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